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时间:2022-07-01 08:04:2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内容新授:

  1、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悼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3、课文朗读:

  要求:纠正字音并完成导学测试上的预习测试。

  4、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论证结构。

  (一)全文

  开头部分(第1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委婉地表达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主体部分(第2至7段)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结尾部分(第8、9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二)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采用了总分、并列式的结构。第2段高度概括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即概括揭示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这是主体部分的总纲,领起下文的论述。接着,分别评述了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第3、4、5段,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第6、7段,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三)局部段落

  主体部分第一层:

  第3段论述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第4段用“不仅如此”过渡,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及其意义;第5段用“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过渡,论述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显然,第3段、第4段构成并列关系;两者合在一起,与第5段之间又构成层进关系。

  主体部分第二层

  第6段是一个过渡段:首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接第5段,指出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领域”“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等;接着“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转折,话题由论述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转向论述马克思的.科学的世界观——不为研究而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实践服务,为推动人类历史前进服务。联系全文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段在整篇讲话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由论述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到论述他的革命实践的过渡。第7段开头一句,用“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承接上文,解释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的实际运用的根本原因,句前省略了“所以如此”的意思。“首先是”又与上一段中“远不是”相呼应,正面揭示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随后,作者概括叙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揭示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见,第6段与第7段之间是层进的关系。

  参考:

  论证结构图示

  ①逝世的时间、

  地点、情景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两个发现

  ②一生的对于无产阶级科学理论④剩余价值规律

  伟大贡献⑤其他发现

  对于历史科学⑥过渡段

  ⑦革命实践

  ⑧⑨巨大的影响、深切的悼念

  5、段落研读

  研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冒号”前面的句子是单句,请划出其主干。

  马克思发现了规律。

  (2)作者把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进行类比,意图是什么?

  为了揭示并突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意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那么马克思澄清了“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他的这一“正本清源”的发现,也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整个历史观上的一次革命。

  (3)这段文字中的“简单事实”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物质决定精神;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4)“所以”这个连词前后两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因果关系。

  参考:逻辑关系图示。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插入语):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果)所以,②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果)因而,③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〣(并列)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冒号以后的文字为复指成分)

  6、揣摩语言特点:

  联系语境,揣摩语言,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形象及时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第一部分①②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作者把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交代得很具体,这是悼词的一般写法,表明了作者的郑重态度、悲痛心情。(2)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避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3)“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深感遗憾的心情。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1)这一句话从对象和程度两方面高度概括地揭示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对象上讲,即两个“对于”;从程度上讲,其损失“不可估量”,也就是下句所说,形成了空白——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是根本无法弥补的。(2)“不可估量”“空白”“不久”等词语,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颂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二)第二部分③④⑤⑥

  ③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通过“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④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广度(“每一个领域”“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和深度(“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肤浅地研究”)上,热情赞颂马克思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钦敬之情。

  ⑤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

  “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说明马克思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无不是为着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第一次”,呼应了前文的“不可估量”“空白”等词语,突出地表明马克思为革命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⑥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生命要素”呼应了“毕生的真正使命”;而“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等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词语,是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韧意志和辉煌成果的热情赞颂。

  (三)第三部分⑦⑧

  ⑦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对敌人的诬蔑和诽谤,马克思“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概。

  (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可能”“未必”,委婉而准确。“但”字一转,突出了马克思所有的敌人都是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私敌。这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许多”“一个”,一多一少,都是强调。

  ⑧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这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

  三、总结:

  表现方法:

  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突出特点。试以全篇及第8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全篇: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的方法;而抒情则贯穿于整篇之中,特别是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

  第8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

  四、巩固练习:

  完成导学稿上的新授测试。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册》

  2.预习《纳谏与止谤》。

  六、学生小结: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C、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C、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一共有几个句子,试讨论其句型结构。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一样”是前置状语;“马克思”是主语;“发现”是谓语中心词;“规律……做得相反”是宾语中心语;“人类……发展”是定语。

  4、第三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复句,试分析这个复句。

  明确:①||(条件)②|(因果)③|||(并列)④||(因果)⑤|||(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附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5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