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时间:2022-10-08 09:26:1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三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案。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案》。

  [操作]

  1、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 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套死

  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

  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诱惑,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9、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6、讨论课文中三、写法分析

  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五、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相关文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汇编五篇05-29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07-23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2-3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通用11篇)05-31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08-25

《秋天里》的教案09-06

《在妈妈的肚子里》教案02-20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02-17

《农场里的叫声》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