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时间:2022-11-13 15:15:5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2、学习在叙述故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2、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在叙述、说明过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手法。

  一、提问导入,引发兴趣。

  1、启发提问,畅所欲言。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概述课文内容,强调“好奇心”的作用。

  拉曼受充满好奇感的稚童的触动,唤醒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1、思考:拉曼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

  明确要点:

  1)他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是“好奇心”将他领上了神圣的奖台。

  2、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讨论: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呢?

  1)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例证。(重点研读11——15节)

  2)归纳事例,思考举例意图。

  作者以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机会的事例作为反例,与拉曼的好奇求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失去“好奇心”带来的恶果,从而强调“好奇心”在探究科学知识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具有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圈划课文中心语句(18节),讨论句子含义。

  明确要点: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3、学生再举日常学习生活实例,了解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2

  【自学指导】

  1.学习本文随笔式的表现形式,不必拘泥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及科学原理。

  2.感受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学习在叙述故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了解“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勤学好问的观念。

  【正音正字】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

  呈勋爵稚愧疚忌讳

  【积累词语】

  一时语塞饶有兴味闻名于世源源不断训练有素不知不觉闭目塞听

  止步不前失之交臂痛心疾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得而知难以信服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第1-9段),写拉曼巧遇一对母子,并为他们释疑解惑。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并为下面拉曼的质疑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10-15段),举例证明好奇心的重要性。这一部分以议论为主,两个反面事例论证有力。

  第三部分(第16段),写拉曼的新探索、新贡献。这一部分以说明为主。

  第四部分(第17-18段),写拉曼荣获诺贝尔奖。卒章显志,揭示文章的主题。

  作者文笔生动,中心亦不难看出,但其中隐含的许多意思未必一下子都能注意到。

  要在朗诵中感受文章的美,在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深意,在朗诵中提高文学修养。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恐怕难以解释透彻,所以这部分虽然会成为阅读文本的难点,利用课后自己搜寻资料的方式解决,课堂上只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介绍具体的科学原理,而是着重于表达认识就可以了。

  【思维训练】

  1.拉曼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

  ①他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好奇心”将他领上了神圣的奖台。

  2.概述课文内容,“好奇心”有什么作用?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呢?

  拉曼受充满好奇感的稚童的触动,唤醒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机会。这就是失去“好奇心”带来的恶果,从而强调“好奇心”在探究科学知识中的重要性。

  3.圈划课文的中心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全文的末句。

  要点: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4.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拉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始终都要保持“好奇心”,“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家发现与发展中最大的忌讳。”

  6.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拉曼效应”。

  拉曼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7.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科学发现需要哪些精神品质?

  科学发现需要有好奇心;有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不迷信权威、不自以为是,深入探究的精神品质。

  8.你从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的经历悟出什么道理?

  轻信和自以为是往往会扼杀科学家的好奇心,使他们不能深入研究,最终使他们与科学发现失之交臂。

  9.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的经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反面说明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家发现与发展中最大的忌讳,同时与拉曼形成对比,衬托拉曼作为一名科学家而具有好奇心的难能可贵。

  10.拉曼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拉曼的成功在于既有好奇心,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自以为是、马虎松懈等素质。

  11.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12.举例说明“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这个观点。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诉衷情》。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相关文章:

海水运动教案03-02

海水运动的教案09-18

蓝树叶教案03-05

中班蓝汽车教案03-28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11-13

《小蓝和小黄》教案03-06

小班语言小黄和小蓝教案06-09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三篇07-23

小黄和小蓝绘本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