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时间:2022-12-20 08:02:32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2

  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领略故事

  的旨趣。感知两个人物的性格。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资料助读: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达到长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漠视物质利益,不为世间的虚名微利而操劳,这就是所谓“清静无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二)关于《庄子》

  1、《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自学课文,完成下列要求:①阅读《资料助读》,摘录重点文学常识并旁批在文中。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试译课文,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每个文言实词都能找到相应的现代汉语。③完成预习题,小组互助交流,准备在班上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是(朝代)人,名,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

  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二人为“”。《庄子》是所著。其中名篇有《》、《》等,庄子主张“”和“”。

  2、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惠子相()梁鹓鶵()()醴()泉鸱()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搜于国中()

  子知之乎()发于南海()非梧桐不止()

  于是鸱得腐鼠()鸱()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1)(省略句)惠子相梁{惠子相(于)梁}:

  (2)(倒装句)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学习研讨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思考: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感知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阅读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探讨:庄子说话技巧给了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四、积累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大相径庭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沉鱼落雁相濡以沫

  五、20xx中考文言文新动态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3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老王的思想感情。

  3、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资料连接:

  走进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走近老王

  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两题。

  1、识记字词

  伛( )身 攥( )着 惶( )恐 塌( )败 愧怍( )

  取缔( ) 滞( )笨 眼翳( ) 骷髅( )( )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合作释疑—评说老王

  3、分析人物: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 的人,从 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4、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思想共鸣—怀念老王

  5、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提示:“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注意言简意骇!!!)

  迁移延伸—关注“老王”

  6、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品味语言:

  7、杨绛的文学语言看似平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请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学习小结: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达标检测

  9、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10、文中有一个词语“ ”能概括老王一生的命运,这个词语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1、仿写句子: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词。

  b、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c、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方法目标

  a、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玛丽居里(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生成学习目标

  1、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4、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那梦想家呢?

  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么说?

  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钱,获得很多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种人就是“讲究现实的人”。 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种人就称为“梦想家”。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为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著( ) 盛名( ) 报酬( ) 渲染( ) shē( )望 mèi( )力 róu lìn( )( )

  2、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爱因斯坦如是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结合本文和你所了解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五、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1、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六、课堂总结

  读了本文,我们与一位高尚的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一块丰碑,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布置

  课后研讨与练习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简介作者: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刘心武对编辑,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学情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贻误(yí)憬悟(jǐng)渊薮(sǒu)斑斓(lán)颟顸(mānhān)

  咀嚼(jǔjué)情愫(sù)滞涩(zhì)惆怅(chóuc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绝对不会出差错。(万无一失)

  (2)、比喻生活的灿烂多彩,意味深远。(斑斓多味)

  (3)、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一念之差)

  (4)、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失之交臂)

  (5)、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力挽狂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1).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3)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2、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合作交流:

  1、文章开头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并在第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2、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哪几种“错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对待“错过”?

  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即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

  六、明辨是非: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3、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对待错过。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2)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七、合作探究:

  文中说“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句中的“错过”与“过错”是逆序词,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请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过错”或“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八、赏析品味:

  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品评。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评的这一段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找出你所品评段落中用的较为准确、精炼、生动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分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品评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

  “抓住”“溜走”两两对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没错过”与“错过”的常见性。作者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2)、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九、各抒己见:

  小东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小东听说初二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如果你是小东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十、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错过,曾使我们深深的懊悔;错过,曾带给我们沮丧。可是人生怎会万无一失,错过也是人生的常态。错过,让我们在懊悔中醒悟;错过,让我们在沮丧中奋起。错过之后我们不再错过,我们珍惜现在,我们创造未来,作家刘心武说过:“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的格外明艳”。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基础,理清情节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板书:最后一课都德)

  二、背景介绍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作细致的人物分析

  过渡:本节课我们力求从情节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杂读——熟悉内容,解决字词

  1、字形:

  哽住惩罚祈祷懊悔诧异纵身惨白糊涂踱来踱去

  2、词义:

  惩罚:严厉地处罚

  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3、学生任选以上词语中的两个词语,自由说话

  提示:既要准确地运用所选词语,又要让所说的话富有意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简明)

  五、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甲:朗读1-10段;

  学生乙:朗读11-23段;

  学生丙:朗读24-29段

  学生听前明确任务,听后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知识放射:告诉学生,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2、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

  提示:学生复述时突出记叙的六要素即可

  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文字表达文章的思路

  明确:按照课前、上课、下课时间顺序来行文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3、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发生(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发展(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为我们下一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铺垫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主要情节课前——上课——下课

  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主要人物,联读相似作品,感受爱国情感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二、品读-――定格人物,体味感情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总体上把握)

  明确:有这样三个变化:

  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③小组讨论: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用例举法具体回答一个问题

  A组——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组——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态度有变化如:“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组——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祖国的情感有变化如: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后,心里万分难过!

  ④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明确: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A、品外貌:“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明确:表示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之情

  B、品神态: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

  明确:脸色苍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堂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苍白

  C、品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品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②纵观全文,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板书: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生质疑(老师应答预案)

  ①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挂在铁杆上的字帖、飞进来的金甲虫、鸽子、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等,有何作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正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小弗郎士的联想,这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一是让小弗郎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知识放射: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选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记住哟!

  画外音:当然,可能还有一些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智慧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容应答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过渡: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人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三、联读——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四世同堂》简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比较阅读《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节选附在《资料宝藏》中)

  知识放射:比较阅读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出比较点,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两篇文章可以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

  明确:(小黑板)

  《最后一课》 &n, bsp;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四、生活链接——有理有据地说话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时候,当你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学会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四世同堂》片断也是这样这是两篇充满活力的文章,最容易走近我们读者的心灵,最能够引起我们读者的共鸣

  六、作业

  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小弗郎士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9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2.指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1

  [课题]观潮

  [教案设计及授课教师]荣成市第三十六中学张月华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14页至117页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3、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2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

  2、文章结尾

  3、中间

  4、题目

  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3

  《犟龟》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通过欣赏动画,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领会课文主题。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许多的听课老师,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正是展示同学们风采的大好时机,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好!今天,老师收到一份柬,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邀请老师和咱们班的同学去参加婚礼,时间定在后天中午,地点在苏州的狮子林,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去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准时到达的。在动物王国中,有一只小乌龟也被邀请了,对于小乌龟去参加婚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学习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的《犟龟》(板书 米切尔-恩德 犟龟)

  二、释题

  1、大家看“犟”字的结构怎么样?

  2、“强”有三个读音,你能根据每个读音各组一个词吗?

  3、你能根据字形说说它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体会“犟” 的含义。(出示投影)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小乌龟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小乌龟的“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导读

  (1)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犟(jiàng)龟 哀悼(dào)邀(yāo)请

  瞌( kē )睡 遗憾(hàn)丧(sāng)服

  (2)你会写吗?指名到黑板上写。

  (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完后齐读两遍 )

  (3)指名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都知道小乌龟最后终于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呢?

  生:不是。

  师: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且用笔把它勾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生看书勾画。)

  师:找出来没有?

  生:找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生:路长腿短

  师:“路长腿短”是谁告诉它的?

  生:蜘蛛。蜘蛛是怎样劝阻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认真揣摩一下该怎样朗读?

  (抽生朗读)生:4——5段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哈哈大笑:嘲笑乌龟;同情的说:好象有点感动了,开始同情它了。)

  师:这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小乌龟离狮王洞太远了而小乌龟的速度呢又太慢了,可以说是路长腿短,它怎么能参加最热闹的婚礼呢?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小乌龟于是又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方向走反

  师:这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蜗牛,7段

  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本来已经路长腿短了,现在方向还走反了,而婚礼后天就要开始了,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生:慢慢掉转方向。

  师:第三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婚礼取消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9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婚礼取消了,这下小乌龟该回去了吧?它回去没有?

  生:没有回去。

  师: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看来这只小乌龟到还真的有些犟。除了这三个困难,它还有没有遇到其它的困难呢?

  生:有。

  师:是什么?

  生:狮王去世

  师:“狮王去世”又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乌鸦。11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没有,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狮王二十八世去世了,还会举行婚礼吗?为什么小乌龟还要坚持走下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小乌龟的目标,以及出发前,它想了一天一夜,究竟想了些什么?)

  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乌龟总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它在面对蜘蛛、壁虎和乌鸦的劝阻,小乌龟都用了一句话来回答,是什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小乌龟的语气。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像这种为了表达的需要,着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着——反复。课文把这句话反复,表现了小乌龟什么样的决心呢?

  生:强调小乌龟认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突出了小乌龟参加婚礼的信念之坚定。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你们应该知道,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吧?说说你们的见解。

  师:小乌龟在认准了目标后,用它的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胜利的来到狮王洞前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实现了它的愿望。想不想到狮子洞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狮子洞热闹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小乌龟心情怎么样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乌龟在参加婚礼时的幸福。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注意体会小乌龟内心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三、 揭示课文的主旨

  学习了犟龟的故事,你们受到哪些启发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都谈得非常深刻,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小乌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题,看你是否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理素质。

  ① 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存在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 。

  ②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③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师:祝贺你们,你们都将成为一个成功者。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希望大家能常以这个公式自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公式: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四、 质疑

  1、 学生质疑,大家解答

  2、 老师质疑:

  作者在写童话时,为什么要写蜗牛用了半个小时才理清思路,壁虎在打瞌睡,乌鸦穿着丧服呢?

  引导学生认识:写童话时要注意:1、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五、作业

  师: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自己编一则童话写在练笔本上。下课!

  六、板书设计

  17 犟 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 坚定信念

  困难 方向走反 不可改变的 持之以恒 犟

  婚礼取消 勇往直前

  狮王去世 虚心接受意见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4

  教材分析:

  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2-29

初中语文教案01-05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10-25

初中语文雨说教案07-21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04-07

优秀的教案11-16

舞蹈优秀教案12-08

猫的优秀教案12-16

《爱》优秀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