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26 08:58:3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背景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结果,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学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科学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变革了人们的精神。所以,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活动。科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活动日益重要的基础。因此,学习科学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设计目的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科学,继而学习科学,应用科学。

  3、丰富学生的科学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讨论发言,诗歌朗诵,讲故事,观看影片。

  四、活动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与科学有关的资料,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2、可以选取一个口才较好,应变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活动的主持人,让他事前认真做好整个程序的准备工作。

  3、选择几个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诗歌朗诵和故事的演讲。

  4、黑板上写好课题,投影仪上播放图片和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

  五、活动过程

  开题:鸟巢,水立方的设计需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晴朗的天空是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从开幕式上表演的造纸术,印刷术到天空中璀璨的烟火,无不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连。科学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学习科学已成为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讨论:除此之外,科学还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朗诵:确实,科学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要喜爱科学,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

  观看影片:当我们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后,很多我们以前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短片《夜半鬼拉灯》,看看我们身边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其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讲故事: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相似的事情呢?有的话,请你们也说出来,让大家也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想吧。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态度。

  2、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计划与组织。

  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先进行商讨,并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计划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学校图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教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4、整理与分析。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哪些可以作为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们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可以开展集体交流,汇报小组形成的结论,对于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要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个研究小组提供对问题的解释,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动延伸

  对于研究问题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结论,可以将不同的解释展示出来,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样非常有益一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千万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强制学生认同某个解释。

科学教案 篇4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

  (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1)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观察角度

  实验记录表(2)

  生玉米粒 烤的过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5

 总课时:6课时

  第二课时,备课时间:开学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周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费总额为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n:。(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2、0.5×106();

  3、30.3×108();4、10×102().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100=10()B:320=3.2×100=3.2×10()

  1000=10()4050=4.05×=

  10000=10()52000=×=

  如何确定n的值(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2、3705000=3、572.5=.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平方米,原数:;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位.

  (三)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40亿=;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原数是;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又可以表示为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

  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身体会弯是关节的作用。

  2. 会用关节弯曲肢体,进行造型,体验身体造型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一个关节娃娃。

  2. 三张大蛇图片。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大蛇图片,导入主题。

  ——出示图片1.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个小客人,它就是大蛇弯弯。

  ——出示图片2,3。 师:大蛇弯弯很喜欢跳弯弯舞,它先是弯成这样(出示图片2),后来又弯成这样(出示图片3),它玩的`可开心了。

  2. 初步体验弯曲的乐趣。

  ——和老师一起弯曲。师:大蛇弯弯会弯曲,那我们小朋友会不会弯曲?大家和老师一起弯曲好吗?

  3. 知道身体弯曲时关节的作用。

  ——提问,出示关节娃娃引发幼儿兴趣。师:刚才,我们是用身体的哪里弯的?

  ——出示关节娃娃,引导幼儿观察。师:老师这里还有个小客人,他叫关节娃娃。他和我说,想和我们一起玩,你们愿不愿意啊?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关节娃娃为什么会弯曲吗?(引导幼儿说出关节)

  4. 幼儿一起体验弯的乐趣。

  ——请幼儿上来弯曲,请下面幼儿想象像什么,弯曲了哪里。

  ——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跳弯弯舞。

  5. 活动结束

  ——以弯弯舞结束。

  6.活动延伸:回去可以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弯弯舞。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新课 标第 一网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振动的快慢音 高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5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9

  【案例背景】

  在周五下午的自带玩具活动中,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很感兴趣,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玩小汽车比赛,那认真劲儿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新《纲要》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的兴趣,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探究过汽车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不同。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四、活动准备

  1.反映光滑—粗糙、软—硬的桥面各若干组(每组桥面上都贴上号),玩具汽车若干辆。

  2.幼儿用的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全班实验统计表两张。

  3.已经探索过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汽车跑下来的速度不同。

  五、活动过程

  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过程描述】

  第一环节:回忆做过的实验。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环节: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忆的基础上,我向幼儿展示新的桥面,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桥面,要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伙伴。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发现这些桥面的坡度是一样的,但桥面的材料不一样。1号桥面比较粗糙,2号桥面比较光滑,3号桥面比较软,4号桥面比较硬。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桥面的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样呢?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第三环节:幼儿先进行预测,并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1号桥和2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然后请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快的,打个“√”,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慢的,打个“×”。幼儿记录完后,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接着再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3号桥和4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预测结束后让幼儿记录,最后教师进行统计。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幼儿感觉条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环节: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首先,我对幼儿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可以先到1号、2号桥上试,再到3号、4号桥上试;也可以先到3号、4号桥上试,再到1号、2号桥上试,试完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实验时,我针对幼儿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当发现有的组幼儿一人拿一辆汽车实验,放手的时间有有先后,影响实验结果时,我就引导他们可以让一个人拿,另一个人观察,然后交换;当发现有的组只实验一次时,我就引导孩子多实验几次。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实验情况,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预测是否一样,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开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开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开得快。

  第五环节: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我关注到孩子玩汽车意犹未尽,所以带他们到活动场地上自由玩一玩,寻找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3-23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02-28

【精选】科学教案3篇05-25

科学教案5篇05-23

科学教案(精选19篇)05-24

【精选】科学教案4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