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5 10:24:1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集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集合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通过观察及尝试活动,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

  3.每天准时起床、来园、睡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幼儿第二次尝试练习:

  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相应的钟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归纳: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延伸活动: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所以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了去动物园情境,让幼儿听一听声音,动手制造声音,到最后的感知声音,充分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2.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难点:

  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生活中各种声音ppt,各种纸、杯子、瓶子。

  2、六个透明的瓶子装有不同数量的软硬糖果。

  活动过程:

  一、 以去动物园的情境导入

  让幼儿听各种车、各种动物、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二、 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为幼儿提供各种纸、杯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小结:教师以幼儿制造声音时拍的照片进行小结,材料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www.www.2baobao.com)用的方法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三、 根据糖果的.软硬与数量不同,探索声音的不同

  1.装有两罐数量不等的硬糖,让幼儿猜测声音的大小。

  2.装有两罐数量一样多的软硬糖,让幼儿通过摸一摸感知声音的不同。

  3.装满的两罐软硬糖,让幼儿了解装满了没有声音。

  活动结束:

  回到教室继续探索有趣的声音。

  教学反思:

  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2.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图画内容,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拼图》。

  2.正反面打印《拼拼看2》,将拼板事先分割好,幼儿人手一副拼盘材料。

  3.涂色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播放课件【四季图片】,幼儿说说图片上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怎样。

  2.教师:还有一些图片被打散了,我们不知道是哪个季节了,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

  二、拼图做算式。

  1.教师介绍拼图方法:计算切割好的拼板背面的算式,根据算出的结果在拼板底盘上找到一样的数字一一对应,寻找放置位置,将算式面朝下放或粘贴在底盘上。切割的拼板全部放入底盘后,会呈现季节图一幅。

  2.教师播放课件【游戏】的"春"、"夏"、"秋"、"冬",与幼儿一起做算式,用鼠标将相应的答案拖动到算式上,正确时图片就会露出一块,全部做完就会出现一张完整拼图。教师:这是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幼儿大胆表达,然后播放"图片故事",看看课件里是如何说的。

  3.教师点击【打印拼图】,打印好拼盘,幼儿人手一幅拼盘,做算式拼图,并将拼板算式面按结果一一对应粘帖在底盘上。

  4.做好拼图后,看图画,说一说自己的.拼图上是什么季节,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和幼儿一起编编四季小故事。

  三、涂涂色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为拼图涂色。

  延伸活动:

  拼图比赛:将两副拼板混在一起,结伴进行拼图比赛,看谁先拼出图画。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蚕豆的种子是绿色的',在深秋种植,到第二年收获。

  2、会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铲子、喷壶等。

  3、初步学会种植、管理蚕豆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收集蚕豆种子。

  2、铲子、喷壶、锄头、铁锨等工具,一块种植园地。

  活动过程

  1、 观察蚕豆种子

  ——蚕豆宝宝的外衣是什么颜色的?

  ——什么时候种蚕豆?(蚕豆宝宝不怕冷,喜欢生长在寒冷的冬天)

  ——将颗粒饱满的种子选出备用。

  2、师幼共同整理园地

  ——这块地能下种吗?为什么?先要干什么?该用什么工具?

  ——观看教师整地并认识铲子、锄头等工具。

  3、学习种植蚕豆的技能

  ——地整好后,怎样下种呢?为什么?(用铲子挖坑。每个坑放2-3颗豆种,盖上土,浇水)

  ——知道坑既不能深也不能浅。深了豆苗不易长出,浅了会被雨水冲走。

  ——幼儿种植,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操作时注意正确使用铲子,注意安全。

  活动结束:

  蚕豆宝宝已经躲在小坑里了,我们要经常到园地关心蚕豆宝宝,看看它们什么时候发芽。是怎样长大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连接后出现的有趣现象。

  2.会用符号记录并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猜测和发现。

  3.体验小组合作游戏的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线

  经验准备:幼儿人人都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尝试连接的方法

  探索发现:用打结的方法可以将两根线进行连接。

  二、六根线的连接——在小组合作中感知六根线连接后出现的不同变化。

  1.猜测记录:交流讨论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2.感知实验:在游戏中检验自己的猜测。

  3.交流分享:感知六根线连接后出现的不同变化。

  三、多根线的连接——在集体游戏中体验、感受连接的趣味性

  集体合作将多根线的两端两两打结连接,展现结果,进一步感知连接的变化。

  四、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不同数量的线,让幼儿继续探究连接的奥秘。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对富有动感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这些对象极易进入他们的视线。快与慢,所表达的速度现象正是存在于动态过程之中。环境中的快与慢无处不在,马路上的车速度有快有慢,动物行走有快有慢,人的运动有快有慢,就连吃饭、洗手、穿脱衣服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车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物体,为了引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快慢现象,感知事物的差异性,思考为什么有快有慢,于是,我们选择并设计了此项中班科学活动《马路上的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体验速度的快慢,学习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初步了解快慢的相对性。

  2、学习记录车辆行驶的快慢现象。

  3、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马路上的车》(一)(二)。

  2、学具:记录盘25个;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磁性卡片若干;小汽车方向盘模型、摩托车、自行车车头模型各9个。

  3、场景布置:操作区、马路

  活动过程:

  一、比一比。引出快、慢,幼儿初步感受速度有快有慢。

  1、教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孩子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摸摸xx跑回来”。老师说摸摸大门跑回来,你们就跑去摸摸大门,看谁最先跑回老师这里。

  2、幼儿游戏一次后,教师提问:谁最先跑回老师这里?为什么?幼儿说出跑的速度有快有慢。

  3、幼儿再进行游戏二次。

  二、看一看,说一说。初步理解车辆行驶的速度有快有慢。

  师: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录像,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什么?

  1、观看多媒体画面(一),提问:

  (1)你看到画面上有什么?

  (2)画面上的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在干什么?

  (3)它们谁跑得快,谁跑得慢,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把你的想法和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

  2、观看多媒体画面(二),提问:

  (1)小汽车比谁跑得快?小汽车还比谁跑得快?

  (2)摩托车比谁跑得快?

  三、学一学,演一演。

  学习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进一步感受、体验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

  1、学一学。师:我们来学一学这些车是怎样跑的?它们的速度是怎么样的?教师小结:小汽车跑得快快的,用小碎步快快地前进;摩托车跑得慢一些,打开双脚跨上摩托车,用稍慢的速度前进;自行车跑得最慢,抬高双腿用力踩,慢慢地前进。幼儿用动作模仿不同车的行驶方式,并控制速度。

  2、演一演。老师与五位幼儿自选一种车的模型,并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不同的车两两结成车队,进行车速表演。其它幼儿当指令员发口令,游戏结束后师幼共同小结表演情况:小汽车和摩托车比,小汽车快,摩托车慢;摩托车和自行车比,摩托车快,自行车慢;小汽车和自行车比,小汽车快,自行车慢。

  四、比一比,记一记。

  引导幼儿把观察表演的结果记录下来。

  1、介绍记录盘、操作材料、操作要求。师:每个小朋友有一个小篓子和一个记录盘,小篓子里有许多的车,记录盘上有两条马路,每条马路前面有一个小动物,马跑的快作为快标记,乌龟跑的慢作为慢标记。请小朋友把刚才看到的表演结果记录下来,先想一想,什么车和什么车比,它们谁快谁慢,把跑得快的车放在快标记后面,跑得慢的车放在慢标记后面。

  2、幼儿进入操作区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介绍记录情况。

  五、玩一玩。

  幼儿在游戏《愉快的旅行》中根据音乐快慢的变化控制车速。

  1、幼儿自主选择一种车的模型。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并进行安全教育,幼儿按要求进入场景二——马路。

  师:小汽车跑得最快站在前面,摩托车比小汽车慢,站在小汽车的后面,自行车速度最慢,站在摩托车后面。我们去旅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车要跑在马路上,并注意保持车与车之间的距离。

  3、幼儿根据音乐快慢的变化控制车速进行游戏。

  课后反思

  《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老师活泼的外形、亲切的语言、准确的角色定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感受、体验,了解速度的快慢。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录的结果看,本次活动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成功的!我觉得活动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为幼儿在通过多种方式体验快慢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初步了解快慢的相对性,这符合中班幼儿注意容易分散的年龄特点及喜欢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学习特点。活动从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速度现象切入,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他们获得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这就提升和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可以看出,其核心目标已达成。目标定位不高不低,而且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及时检测。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老师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处理恰当。

  首先,从活动的时间结构上可以看出,“学一学、演一演,比一比、记一记”这两个环节花了近15分钟左右,大约占整个活动的`一半时间,可谓是“浓墨重彩”啊!

  其次,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地突破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这个难点。观看完多媒体画面后,孩子们的印象只停留在“小汽车跑得最快,自行车跑得最慢,摩托车在中间”,虽然老师还问了“谁跑得最快?它比谁快?还比谁快?”但孩子们还是有点模糊。因为多媒体画面上有三种车在比,而两种车又怎么比呢?再说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记录的经验不够丰富,连比较都有困难,记录就更别提了,但是通过“学一学,演一演”这个环节,孩子们就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两两比较的方法,同时还为后面的记录作好了准备。记录盘的设计也独具匠心,颜色对比明显的黄、绿车道,特别是使用孩子们熟悉的马和乌龟作为快、慢标记,这两个动物的快慢速度孩子们易于判断,在操作中不会混淆,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从孩子门学习的专注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记录是很感兴趣的;从记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正确地记录了三组车辆两两比较的结果。同时老师还关注了个别差异,对只记录了一种或两种结果的孩子同样都给予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录的方法还可以延用到主题《快快慢慢》中后面将出现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行动速度,人与人之间的行走速度间的比较,为今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记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孩子们的“三次体验式学习”。第一次体验是游戏“摸摸××跑回来”。孩子们通过摸摸柱子、墙壁等周围熟悉的物品,马上跑回老师身边,亲身体验了速度的快慢,并初步感知了速度的快慢是要比才能比出结果的。第二次体验是前面说到的“学一学、演一演”,孩子们通过表演,体验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学会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第三次体验是活动最后的环节“玩一玩”,以游戏“愉快的旅行”为契机,孩子们开着或骑着自己喜欢的车儿,随着场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速度去旅行。这三次体验或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整节课以感知体验贯穿始终,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在体验式学习中,孩子们非常投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中,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认识,真正做到了“教师教得有意,孩子学得无心。”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准确,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教态亲切,亲和力强。活动一开始,就给予了孩子们情感方面的支持,通过抱抱、摸摸、亲亲等等肢体语言,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老师还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在活动中,还体现了多种形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的提问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思维,把活动进一步深入。老师能尊重孩子,常常蹲下来或跪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一个活动,尤其是借班的异地教学,每一位上课的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年轻的刘老师也不另外。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稍有欠缺。如引题部分的游戏“摸摸××跑回来”,因孩子们太兴奋,把老师差点推倒在地,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如场地小、孩子们太调皮等,但是如果老师能随机改变一些策略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如果是我上的话,我不会蹲下来,而是站在那儿迎接孩子们跑回来,或者是当第一次出现拥挤、推倒现象后,第二次老师就改变指挥的口令,如“摸摸××爬回来“,这样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2、进入操作区前,老师没详细地交代清楚操作要求,以致一些孩子拿着记录盘跑来跑去,或者是把记录好了的结果一下就撤掉了。

  3、老师的提问有时较碎,不连贯,开放性的问题较少。听完刘老师组织的《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后,我深受启发:今后,我们要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为孩子们终身学习和发展作准备上,因为孩子们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远比知识的多少本身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做到心里装着每个孩子,知道孩子的兴趣点,采用孩子们喜欢的体验式、探究性等学习方法,并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兴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 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

  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了解其颜色、味道等特征。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并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体验同伴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几种常见水果若干、神秘纸盒一个、画有水果轮廓的作业纸若干、水彩笔若干。幼儿有对水果的认识经验。

  2、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几种常见水果)。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几种常见水果的外形特征

  谈话导入活动。今天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水果宝宝,小朋友们看看是谁呀?

  (1)依次出示苹果、香蕉、桔子、梨,我们向它们问个好吧?

  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句子,“你好苹果、香蕉、桔子、梨宝宝!”

  (2)让幼儿数一数有几种水果。

  (3)认识水果的颜色及形状。

  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充分发言。

  2、鼓励幼儿练习剥香蕉、桔子皮等,并品尝多种美味的水果。

  (1)说说水果的吃法。

  这些水果怎么吃?

  香蕉、桔子要剥皮以后才能吃;苹果,梨要洗净或去皮之后才能吃。

  (2)幼儿自己动手剥香

  蕉、桔子并品尝多种美味水果。

  (3)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品尝了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苹果:酸酸的、甜甜的;香蕉:甜甜的;桔子:酸酸的;梨:甜甜的、脆脆的。

  (4)教育幼儿多吃水果身体棒。

  水果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水果不感冒,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强壮。

  (5)教育幼儿不乱扔果皮,果核。

  引导语:我们吃剩的果皮、果核应该怎么办?

  4、游戏:摸水果

  引导语: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盒,里面装着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

  上来摸一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老师就把这个水果送给你。

  5、给水果宝宝穿衣服。

  果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宝宝都没有了颜色。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愿意帮助别人了,现在我们帮水果宝宝穿上衣服,好不好? 请幼儿给画好轮廓的水果涂色。教师从旁指导,指导幼儿在轮廓内涂色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的作用及重要性,知道要保护自己的鼻子。

  2.能根据闻到的气味辨别物体,或找到气味的.来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香水 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香水,引导幼儿闻气味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寻找气味来源,鼓励孩子大胆说出。

  2.引导孩子分辨气源,知道卫生间的名称及位置。

  3.引导孩子闻不同物体,并说出味道。

  4.引导幼儿知道要保护自己鼻子,以及安全闻气味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到处去闻一闻,说一说自己闻到的气体。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反思到这节课有着不足的地方,魏老师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这节课我应该让孩子多说(放开让孩子说)多做 多练(说完让孩子练习体验),老师不要限制包办,在第二个环节让孩子闻气味中,我就应该顾及到每个孩子,让他们都闻一闻,说一说。在课前准备所需东西时也要考虑到是否每个孩子都能操作到,操作的材料要丰富。在教育孩子保护鼻子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去思考,让孩子们去说一说结果。科学是比较严谨的,一定要让孩子先猜想在验证。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能大胆介绍自己认识的蔬菜的名称、外形特征。

  2.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并根据实物和图片上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自然角投放几种常见的蔬菜。(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青瓜、黄瓜、青菜、菠菜、生菜)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自带一样自己最熟悉最喜欢吃的蔬菜;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排成圈的影子幻灯、实物图;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标、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

  1.你带来什么蔬菜?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甲:我带来的蔬菜是白萝卜,它是白白长长的,下边尖尖的还有细细的根。摸上去很光滑。

  幼乙:我带来的是青瓜,是绿色的。它长得很有特色长长弯弯的像个月亮,摸上去刺刺的。

  幼丙:我带来的是菠菜,是绿色的。它长得一叶一叶的下边还有根像胡须。

  2.这些蔬菜是哪里来的?

  幼:种出来的,种在土里。

  分析: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始终以正面引导,不断地肯定幼儿对蔬菜的认识和描述。

  二、播放幻灯片,了解蔬菜是哪里来的。

  1.出示蔬菜的整体与局部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

  幼:边看边说,生菜、青菜、菠菜、南瓜、青瓜、黄瓜、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

  2.小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分析:本环节播放的幻灯片太多太杂,老师们建议选折具有代表性的(如:生菜、青瓜、胡萝卜再加上种在水里的茭白或藕即可)还有小结时没有稳定幼儿情绪,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语言不够简练。

  三、观察图片 “猜影子”

  1.王老师也带来一样蔬菜,瞧是什么蔬菜?

  幼儿集体答:南瓜

  2.(南瓜爷爷又带来许多影子朋友,)观察幻灯片,猜猜这些影子可能是谁?(第几个是谁?)引导幼儿给它们标上数字。

  幼甲:(第一个方形的)毛巾。

  幼乙:床垫

  幼丙:被子

  3.验证幼儿猜测结果。

  分析:本环节幼儿猜测时,跑题太远了,我一紧张,没能把幼儿拉回来,教师应提出问题(如:毛巾、被子、床垫是菜吗?是吃的食物吗?)我没能及时提出有效性的指导语,这就需要我平时的积累,更多的经验,勤学勤问来造就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睿智的幼儿教师。

  四、辨认各种菜,学习从菜中分辨出蔬菜。

  1.南瓜爷爷带来了几位朋友?它们分别是什么菜?(在黑板上出示数字卡1-7和7种菜图卡)

  幼集体答:7位朋友,1是豆干、2是鸭子、3是萝卜、4是白菜、5是鸡蛋、6是马铃薯、7是青瓜。

  2.(南瓜爷爷要蔬菜朋友做邻居?请你们帮它找找哪些是蔬菜?)引导幼儿猜测并说说哪些是蔬菜,并在操作图表对应的格子上画圈。

  3.共同讨论:豆干是蔬菜吗?为什么?(豆制品,是经过加工的,不是直接长在地里的)

  4.幼儿验证操作图表上的猜测结果。共有几样蔬菜?(用数字4表示)

  分析:本环节个别提问较少,没有讨论的基础点。且幼儿操作练习完应让幼儿分享交流,验证结果。 由于我环节交代不具体,想请幼儿上来说说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板,但发现孩子们好几个要蜂拥而上,于是怕乱又取消了本环节。这就是本活动最大的败笔。

  五、启发幼儿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蔬菜的`房子。

  1.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栋房子?(用数字3表示)

  幼儿:有3栋房子。

  师:你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朋友?

  幼儿:有4样蔬菜。

  2.这么多蔬菜怎么办?(房子只有3栋,蔬菜有4样,怎么办?)

  幼甲:可以两个人一起住。

  3.谁和谁挤在一起比较好?(形状差不多,颜色差不多)

  幼甲:胡萝卜和青瓜一起住。

  师: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住?

  幼甲:因为它们都是长长的。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幼乙:青菜和青瓜一起住?

  师: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住?

  幼乙: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4.土豆和黄瓜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回去想想。

  分析: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始终以正面引导,不断地肯定幼儿的想法。但引导提升幼儿从形状、颜色、吃的部位、刨皮等进行分析分类,教师的引导语不够简练,有的没能提到点子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蔬菜入手,活动前我们利用家长的人力资源请家长经常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帮助认识和了解蔬菜,在家中多让孩子帮忙摘菜,洗菜,做一些简单的凉拌菜,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兴趣。并通过自然角让幼儿进一步对常见蔬菜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自带最感兴趣的蔬菜从它们的外形,名称和特征有声有色地介绍给同伴认识,让同伴们更直观、更真实的观察蔬菜,并让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讲一讲,扩展对蔬菜的进一步认识。孩子们能体现出生生互动的效应,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又接受了新的知识。教学中,我采用了幻灯片,让幼儿观察蔬菜是种出来的,接着抛出问题什么是蔬菜?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答案后,老师小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然后,通过操作板让幼儿提升已有经验找出蔬菜。最后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对蔬菜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

  小百科: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19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精】科学活动教案03-12

科学活动教案【热】03-12

科学活动教案【精】03-13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3-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13

【荐】科学活动教案03-13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3-13

【热】科学活动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