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2 12:01:5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芝麻开花结籽的特点,了解芝麻的不同品种。

  2、了解“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开门”的自然现象。

  3、在探索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枯芝麻桔干和绿芝麻秸秆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每人一根绿芝麻秸秆。

  找找芝麻宝宝的房子在哪里?

  看看芝麻宝宝的房子是怎样排列的?(芝麻宝宝的房子是均匀的排列在秸秆上的。)

  2、观察芝麻开花的.图片,了解“芝麻开花节节高”。

  芝麻宝宝的房子为什么会排成这样呢?它在形成房子之前是什么呢?(花)

  看图片,芝麻开花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开的呢?

  芝麻开花有一种特别的现象,它是从下往上开的,每开一次花就向上生长一节,让后再开花,然后再长,再开,因此我们有一句俗语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当芝麻的花谢了之后就在原来的地方长出了芝麻宝宝的房子。

  3、每人一根枯芝麻桔干和绿芝麻秸秆,请幼儿观察。

  两根芝麻宝宝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试着剥一剥,哪个更好剥,为什么?

  绿的芝麻表示它还没有成熟,它会牢牢地锁紧房门,将芝麻宝宝保护在自己的房子里,而当它成熟之后它会自动的打开房门,让芝麻宝宝看看外面的世界,俗话叫做“芝麻开门”。

  所以我们在收获芝麻的时候要十分小心,不然芝麻宝宝都会从门缝里逃跑的。

  4、拨开芝麻房子观察里面的芝麻。

  请你拨开芝麻的房门,看看里面住的芝麻和别人的芝麻是不是一样。

  你发现了什么?大胆的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芝麻有两个品种,一种叫黑芝麻,一种叫白芝麻,它们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黑芝麻一般用来制作糕点,白芝麻一般用来制作芝麻油。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水仙花的名称、外行特征以及生长特点。

  2、有兴趣观察水仙花、欣赏水仙花的美丽。

  3、愿意照料水仙花,懂得基本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水仙花一盆,水仙花挂图一张。

  2、在教师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教室里多了什么?

  (引导幼儿找到水仙花。)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这叫水仙花,是在冬天生长的一种花。

  你们以前有见过吗?

  在哪里见过?

  二、认识水仙花。

  1、认识水仙花的根。

  师:植物的根一般都是在它的底部,来吸收水分以及营养的。那我们来找找看,水仙花的根在哪里啊?它长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白色。

  师:那你们知道着看起来这么丑的根,它有什么作用吗?

  (幼儿发言)

  师:水仙花的根可以吸收水分以及水分中的营养。这样子才能快快长大,开出美丽的鲜花。

  2、认识水仙花的茎。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里,这个圆圆(幼儿教育 www.300168.com)的部分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它叫“水仙头”,是水仙花的茎。

  那它有会有什么作用呢?

  (幼儿发言。)

  师:它本领可大了。除了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之外,它还会不啊水分和营养送到水仙花的各个部分。

  3、认识水仙花的叶子。

  师:我们认识了水仙花的根和茎,那它的叶子是长在哪里的'呢?

  (出示图片)我们还可以看这张图片,这也是水仙花。只不过老师带来的水仙花是还没开花的。

  是什么颜色的?

  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像什么?

  4、认识水仙花,以及水仙花的形状、生长习性。

  师:水仙花到了二月份的时候还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开出来的花就是图片上这样的。

  那它(水仙花的花瓣)是什么颜色的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花和水仙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它是生长在水里的。

  三、小结。

  这盆水仙花以后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要怎么样啊?是不是要好好照顾它啊?能不能经常去乱动呢?(不能。)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草地上,有几只昆虫在爬着、飞着,这些都是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通过引导幼儿了解益虫和害虫的生活习性,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区别益虫和害虫,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别益虫和害虫,知道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一些保护益虫、防治害虫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益虫和害虫。区别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背景、挂图各一幅 蜜蜂 蜻蜓 青蛙 蜘蛛 蟑螂 蚊子 苍蝇 蝗虫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新课。

  欣赏歌曲《小蜻蜓》,然后请幼儿回答问题:A.歌曲里唱的是谁呀? B.它在干什么? C.为什么要捕捉蚊子?

  二、基本部分:

  1、认识益虫和害虫: 出示背景、挂图,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2、逐一出示蜜蜂、蜻蜓等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3、区别、分类:先请幼儿将图片分别摆放在两个贴有益虫和害虫的方框内,然后再由大家检查归类是否正确。最后归纳: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益虫。相反,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害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害虫。

  4、保护益虫,消灭害虫:A、当我们看到益虫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不要捕捉益虫,让它们帮助我们消灭害虫)B、还有什么方法能保护益虫?(不乱撒农药) C、发现害虫应该怎么办?(将其杀死)E、还有什么办法能消灭害虫?(杀虫剂、灭虫灯等能很快杀死害虫)

  5、互动:老师反复说出昆虫名称和出示昆虫图片,引导小朋友用动作、表情来判断益虫和害虫。(拍手、跺脚、跑、跳、哈哈笑、撅嘴、站、蹲等)

  三、结束部分:人们喜欢那些昆虫?讨厌那些昆虫?为什么?

  小结: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害虫是危害我们生产和身体健康的坏家伙。我们一起到外面消灭害虫去吧!

  四、延伸部分:学习歌曲《小蜻蜓》。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成功之处在于直观、通俗易懂,通过使用背景、挂图、图片等,幼儿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住了。幼儿互动的机会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过程由浅入深,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老师跟着幼儿的思路走。一问一答的式教学,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图片人手一份的话,还可以进行更多的玩法,效果将更加圆满。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实验材料:有盖的罐子若干、黄豆报纸米粒碗勺等

  2、实验记录:记录单、绘画方式记录

  3、时间安排:20——30分钟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装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

  T、咦,怎么回事?猜猜这个罐子怎么会发出声音?

  C、有东西。

  T、有什么东西呢?

  2、幼儿猜想,大胆表述

  3、介绍制作材料:黄豆、报纸、米粒

  T、选择一种材料装入罐子,盖上盖子,听听是什么声音?要求装时小心,不把材料洒出来。

  4、交流记录:

  T、你用什么材料装进去,发出什么声音?

  5、游戏:我们一起摇一摇。请幼儿摇动罐子,听听声音一样吗?为什么?幼儿了解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幼儿再次操作,再次记录,做个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罐子,装不一样的材料。再次提醒幼儿操作时不把材料洒出来。

  7、活动交流:展示幼儿记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明白了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活动中,每一名幼儿都表现的积极,能充分与老师互动,在分享交流环节、在体验游戏环节、在讨论等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保证了每一名幼儿都能快乐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足之处:有几个幼儿不够大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太强,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春天来了,小河里也出现了小动物——小蝌蚪。这一切吸引着孩子们总是谈论不完的的话题:“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什么时候长腿呢?”“它的妈妈是青蛙吗?为什么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结合中班下册教材主题五《奇妙的动物》中的发现区《小动物怎样长大》,设计了《蝌蚪与青蛙》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名称:蝌蚪与青蛙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蝌蚪的出生和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磁带;

  2、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3、素描纸、彩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诗画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1、诗画:

  大脑袋,长尾巴,

  变成蝌蚪小娃娃,

  游来游去找妈妈。

  一个桃子裂开口,

  两片叶子绿油油。

  再画两个小喇叭,

  变只青蛙呱呱呱。

  2、提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像不像?它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二、欣赏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青蛙妈妈在水里产下的.是什么?青蛙妈妈在哪个季节产卵?卵变成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什么?后长出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小结:蝌蚪变成青蛙要以上四个过程,从卵变成青蛙要70多天。

  (2)青蛙生活在哪里?(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是两栖动物。)

  (3)青蛙吃什么?(蚊子、苍蝇、蜗牛和田野里的许多害虫)

  四、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

  (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五、幼儿绘画《蝌蚪》、《青蛙》

  幼儿自由选蝌蚪或青蛙进行绘画活动。

  六、结束部分:

  小青蛙饿了,我们送它们去捉害虫吧。

  活动延伸:在活动区养殖蝌蚪供幼儿观察。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幼儿园门口卖玩具的小摊上,孩子们对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别感兴趣,常常缠着大人买,还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刚和同伴玩了一会儿,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给洒了,看见那个小朋友着急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帮助她,于是产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为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达成他们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自己发现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让幼儿亲自尝试做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几张怎样做泡泡水的图纸。

  2、每组一个操作台。

  3、录像机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请小朋友们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会出现泡泡?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经幼儿商量后,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3、尝试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别提问: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学反思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见的。

  2、我觉得在尝试环节中,应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选择让那些尝试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问题,让那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小朋友去帮忙他,这样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会印象更深刻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一、选材的依据:

  1、源于“新教材”的创新实施:

  本次活动源于主题《春夏和秋冬》里面的小主题《四季轮换》,虽然主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但是孩子们对于四季的轮换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能够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所以本次活动就是在此背景下设计而成的。

  2、源于对幼儿经验的思考:

  (1)在前期的《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故事《水娃娃漫游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知道了水的三态变化,所以孩子们对于循环是有经验的。

  (2)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而且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鼓励幼儿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发现。

  3、活动价值的分析:

  1、语言能力的挑战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分步讲述故事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想象猜测“白天去了哪里,雨去了哪里,冬天去了哪里”,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循环,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的,进而萌发幼儿探究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环保元素的渗透

  本次活动萌发幼儿乐意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白天黑夜的循环、四季轮换和水循环,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今后就会更加细心的去探究大自然,热爱自然界,就会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所以本次活动也渗透了环保元素。

  内容与要求:

  1、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

  2、尝试看图讲述自己的发现,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重点:

  了解一些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现象。

  活动难点:

  尝试看图讲述自己的发现,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幼儿观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仰望天空,引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抬头仰望过天空吗?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呢?

  2、有个小男孩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天空中的许多东西,也向妈妈问了许多的问题,让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他想到什么呢?问了些什么?

  二、理解故事,感受循环

  1、散文第一段:白天去了哪里?(白天黑夜)

  (1)思考谈论:白天去了哪里,它会回来吗?(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

  (2)听一听妈妈的回答:“哦,白天去了别的地方,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

  (3)妈妈是怎么告诉小男孩的?(进一步谈论妈妈的回答:什么是循环呢?)

  2、散文第二段:雨去了哪里?(水的循环)

  (1)小男孩望着天空中的雨会怎样问?(讲述散文前)

  (2)谈论:雨会循环吗?它又是怎样循环的呢?

  (3)听听妈妈和小男孩是怎么说的,继续讲述。

  (4)小男孩知道这个秘密了吗?这个秘密是什么?(出示2个字——循环)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循环,用一个什么动作来表示?

  3、散文第三段:冬天去了哪里?(四季轮换)

  (1)冬天里,小男孩会怎样问?妈妈该怎样回答?

  (2)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小男孩和妈妈对话内容,知道四季轮换。

  4、完整欣赏故事。

  (1)在故事中有哪三种循环呀?(幼儿回答,教师播放课件小结。)

  (2)小结: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真是太奇妙了!

  三、拓展发现

  1、今天这里也有一些大自然中的朋友,你们去找一找它们可以循环吗?是怎么循环的呢?(幼儿4人一组,操作图片摆放循环的过程)

  2、集体交流,共享经验。

  (1)分别出示小组操作结果,幼儿说明。

  (2)还有什么也像它一样循环的呢?(引发幼儿说说自己对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循环的认识)

  小结:原来在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循环往复的,没有什么会真的不见的。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大自然中循环往复的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近来,我发现很多幼儿都喜欢动物,对动物也有着自然特殊的情感,他们喜欢小动物,乐意于小动物亲近;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为了进一步增加幼儿对小动物的认识,通过"找尾巴"来开展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想想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大胆想象,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3.幼儿能在探索中大胆地说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物的尾巴。

  2.ppt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寻找动物的尾巴。

  师:小朋友们,昨天老师在电视上看见一个新闻,新闻里面的记者阿姨说:动物园里发生了一件事情,小动物们的尾巴不见了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尾巴。

  师:我们来看看师那些小动物调皮把尾巴弄掉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帮助小动物找尾巴

  二、让幼儿观察图片。(ppt)

  1.出示图一:小松鼠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动物呀?他的尾巴像什么?(雨伞)

  2.出示图二:燕子师:这是什么动物呀?他的尾巴像什么?(剪刀)

  3.出示图三:金鱼师:这是小金鱼,小金鱼的尾巴像什么呀?(扇子)

  4.出示图四:蜻蜓师:小蜻蜓的尾巴像什么呀?(竹竿)

  三、说说那些动物的尾巴本领大。

  师:刚才呀我们看到了那些动物呀?这些动物们的尾巴都想什么呀?他们的本领大不大?

  四、活动结束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动物园里看看还有谁的尾巴本领大呀?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秋天的树叶,感受树叶的多样性。

  2、学习、比较树叶的异同,并进行分类。

  3、乐于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各种秋天的树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呢?

  2、教师: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幼儿自由谈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3、教师: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很多都会变颜色,有的变成红色,有的变成黄色。等到深秋的时候,秋风一吹,叶子就会随秋风飘落。

  二、引导幼儿观察树叶,大胆地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1、教师:小朋友,你们把自己带的树叶拿出来吧!

  2、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树叶的形状特征,认识它们的名称。

  教师:小朋友,你们认识你们拿的这些树叶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觉得你们的树叶像什么呢?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树叶的名字。

  3、教师让幼儿摸一摸这些树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再闻一闻,它又有什么样的.味道。

  4、请幼儿交换观察树叶

  教师:这片树叶和你刚才摸的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等来说一说。)

  三、认识树叶的名称

  1、教师:你们都知道这些树叶的名字吗?

  枫树的树叶像手掌,银杏树的树叶像扇子,松树的叶子像针,白桦树的叶子像颗心。

  2、游戏:教师报出树的名字,幼儿能很快地举起它的树叶,并说出它的形状。

  四、游戏:树叶找朋友,巩固认识这些秋天的树叶

  1、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我说到什么树叶或者是说到什么形状的时候,拿了这个树叶的小朋友就站出来。然后找到跟你拿一样树叶的好朋友握握手。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

  3、教师进行,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有时孩子们的游戏简单而让人快乐,他们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使之转动,便会开心不已。我们试图通过集体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从而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无处不在。

  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感受、理解转动的意思,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分组摆放,包括: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两只小碗中各盛半碗水。

  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迷迷转”的游戏吧。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边念儿歌边自转,“迷迷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然后我念数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

  (中班幼儿受知识经验所限,有时会将“转动”与“滚动”相混淆。我们知道“转动”是围绕着一个轴运动,“滚动”则是物体整体不断翻转着移动。这个游戏是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这些物品看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笔放在手心并搓动使笔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文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翻开已经打印好的文字;当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直接在空白纸上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转、搓、拧、拍、跑……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演示并提问:“如何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的挑战。)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选择一两位幼儿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播放器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播放器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引发幼儿联想生活中更多的转动现象,从而自然达成第二条目标。)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让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科学教案12-01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09-30

【荐】中班科学教案02-18

中班科学教案【精】02-21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