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4 07:48: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2.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品词析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理发店情景图。我们每个人都去理发店理过头发,但是有个叫小沙的小朋友最怕去理发店理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剃头大师》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1)“剃头大师”在课文中指的是谁?(2)“剃头大师”的理发水平怎么样呢?(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呢?

  设计意图:

  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验证识字效果。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剃tì执zhí否fǒu骂mà仇chóu惯guàn刑xíng替tì

  厘lí摸mō

  剃——梯仇——亿刑——形摸——模

  (1)读音难点主要有“执、仇”(翘舌音)。

  (2)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4.课件出示“我会写”。

  (1)指名读字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2)指导写字。

  ①注意“鬼”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②“仇”字的右半部分是“九”不是“丸”。

  ③注意写好“表”“差”的横。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到了哪些人?

  (3)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最有意思?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汇报初读结果。

  (1)“我”给表弟小沙理发的事。

  (2)课文写到了小沙、姑父、理发店里的老剃头师傅和“我”。

  板书:小沙姑父老剃头师傅“我”

  (3)起因(第1~6自然段):小沙天生胆小,怕剃头。小沙不愿意剃头,姑父为了给小沙剃头,每次都要押着小沙去理发店。

  经过(第7~17自然段):有一次,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由于“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剃过头,所以将小沙的头发剃得参差不齐。

  结果(第18自然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到处是碎头发。

  (4)在小组内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诵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了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读句子,感悟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沙的句子,感悟小沙的特点。

  出示句子: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体会:天生胆小,怕剃头。板书:怕剃头

  2.课文围绕“小沙怕剃头”写了哪些内容?

  共同研读:

  (1)读第2自然段:小沙每次都是怎样进理发店的?姑父是怎样做的?理解:押、监督、夺门而逃。(板书:监督)

  (2)读第3自然段:进了理发店,小沙是怎么做的?理解:“害人精”、怒视。

  (3)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谁?小沙为什么称他为“害人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他的眼神也不好,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还有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剃头时,小沙吃尽了苦头,但不敢动。理解:规规矩矩、耿耿于怀。板书:“害人精”

  (4)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小沙怕剃头的原因。

  3.课件出示“我”给小沙剃头的情景图。

  (1)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自然段。

  4.默读课文第7~17自然段,自学提示:

  (1)小沙为什么央求“我”给他剃头?

  (2)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我”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

  (3)“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一说。

  5.根据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随意乱剪

  6.分析句子。

  (1)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剪头发,虽然“我”不会剪,却敢下手,胡乱剪下去,自以为动作熟练,非常有自信。

  (2)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他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容易满足。

  (3)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给小沙理发后,小沙头发的样子。

  (4)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这句话写出了小沙看到自己的头发时吃惊的样子。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事情的结果如何。(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满是碎头发,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沙的特点,理解小沙怕剃头的原因,然后分段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过程,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回顾总结,感受趣味。

  1.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没有剃头经验,只是被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2.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无忧无虑美好幸福

  设计意图:

  运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 (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完成《名家指路》练习。

  三、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八、板书设计: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江苏无锡 费丽娟

  1.描述导入,激发兴趣。

  a、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画的)。

  b、明确交际话题: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们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揭示:秋天的快乐

  c、老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过哪些事?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是什么?让学生先说说。

  b、提出交流要求,各自准备。要求:

  ◇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说出自己的快乐。

  ◇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参观学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会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小朋友们,自从我们背者书包走进朝阳校园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校园,爱上了自己的老师,爱上了自己的同学,爱上了有趣的书本,爱上了清脆的上课铃声,爱上了清澈见底的游泳池____刚才我们又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现在,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你的内心吗?

  2、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大山里的一所学校,看看大山里的'孩子,也会有一种快乐在心中流淌,他们的快乐让人陶醉,让人感动,让人奋进。请大家一起读课题。再读课题,读出我们的向往。

  真情表白:

  我爱校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入学习状态,读课题,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学校 铺路 教室

  顿时 春笋 红旗

  茁壮 红领巾

  拔地而起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 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

  “校”和“郊”

  “拔”和“拨”

  “铺”和“葡”

  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

  “顿时”

  “茁壮”

  “拔地而起”的意思。

  读带有词语顿时”

  “茁壮”

  “拔地而起”的句子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

  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

  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____________________,坐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飘者歌声。____________,荡着笑语。________响起,同学们“飞”进教室。山间的新笋,________,山里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填空。

  根据读书情况,完成填空练习,了解课文大意。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 范写,明确注意点

  2、 重点指导“铺”“顿”“旗”“笋”字

  3、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

  观察生字,正确书写,

  写好“铺”“顿”“旗”“笋”字,区分“拔”和“拨”。

  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14

《燕子》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学教案01-22

《守株待兔》语文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