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6 08:56:1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精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精选)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阳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探索阳光下物体表面产生的色彩,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产生探索五彩缤纷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肥皂水、吹泡泡的工具、cd盘、水晶石、贝壳、盘子、扣子、一瓶水、油、小亮片

  活动过程

  1.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① 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一定玩过吧!(幼: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呢,谁来告诉大家?

  (请几位幼儿谈谈玩泡泡的体验)

  ② 提出要求: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吹泡泡,不过今天玩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听清楚了。

  我们玩时,要仔细看泡泡在太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上面会有什么秘密,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你吹给我看,我吹给你看,一起来找找泡泡上的秘密,等一下告诉我,好吗?

  (2)感知泡泡表面的七彩色

  ① 教师与幼儿尽情玩耍,自由观察

  师:你们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找找泡泡上的小秘密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来看泡泡,说说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朋友,要互相比一比,谁找到的颜色最多。

  (3)交流、感知肥皂泡的色彩

  ① 集中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泡泡的秘密,谁来说说这个秘密是什么呀?

  师:对了就是泡泡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对吧?那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颜色呀?

  幼:有红的,绿的……

  (幼儿叙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将相应的`色彩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漂亮的色彩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自由叙述,教师引导是从各种不同的位置与角度发现的)

  师:老师也来吹吹看颜色到底是怎样的。(教师随机吹出泡泡引导幼儿发现

  颜色的变化)

  师:原来我们从不同的地方看泡泡,就能发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小朋友观察东西时要仔细,还要多想办法才行。

  ② 拓宽经验交流

  师:原来肥皂泡在太阳光下会有“彩虹”,除了肥皂泡你还发现哪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也会有彩虹呢?

  (引导幼儿联系平时的生活、游戏来说说自己的经验)

  2.探寻其他物体的色彩

  (1)出示各种物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一出示,并请幼儿说说物体的名称)

  师:我想请小朋友们去找找这些东西在阳光下会不会有颜色,你们愿意吗?(幼:愿意)

  (2) 幼儿互相合作,自由探索

  ① 师:好,接下来,我就请你们自己找几个好朋友一起拿着盒子里的东西到阳光下找找他们身上的色彩,然后与好朋友说说你的发现,还可以与老师说说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② 幼儿自由结伴探索,教师随时引导幼儿探索,让他们产生探索物体的兴趣。

  ③讨论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与好朋友一起找到了许多的秘密,接下来,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幼:我们发现cd盘上有彩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引导功儿调整角度可以发现许多“彩虹”的图像)

  幼:我发现水晶石上有色彩。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请幼儿上前演示。

  (3)小结(设置悬念)

  师:这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你们猜没有太阳光的时候,它们还会有颜色吗?

  幼:没有。

  师:其实,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而是由于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这里有许多的奥秘要等我们长大后,慢慢地去发现。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cd,石头上有彩虹,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东西上也会有彩虹的:“像把镜子放入水中……”如果有兴趣,你们回家可以在去找找,再来告诉我们。好吗?

  师:今天有的东西上你没有找到彩虹,是真的没有还是有的呢,有兴趣的话我们回去慢慢找吧!

  调整内容

  我对材料准备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瓶水、扣子、卡片、不锈钢盘子,删除了孔雀羽毛。在目标中增添了让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看法。在第一个环节中删除了让幼儿记录而是改成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出示色彩。最后增添了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探寻物体上的“彩虹”。

  调整原因

  首先对于材料准备因为孔雀羽毛的收集较难,而其他生活中水、扣子也会出现色彩,为了幼儿更接近生活,更有探索的欲望所以增加了一部分东西。幼儿是喜欢说的,当他们有了发现不引导他们去表述,就无法深入,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培养幼儿大胆的说也是大班幼儿的重要目标,将语言活动的目标放入科学活动中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活动环节中幼儿自己记录泡泡表面的色彩我认为本班幼儿能够说出看到的色彩,不需要记录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出示相应的色彩比较清楚。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知道长颈鹿、马、牛、羊是草食动物,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版图,各种动物卡片、草地。

  活动过程

  一、请听一首儿歌(看版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绿的草地动物跑,长颈鹿吃树叶,马儿、牛儿和羊儿,都爱把那草儿嚼,草儿嚼。

  提问:

  1、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动物?

  2、它们喜欢吃什么?

  3、树叶、草儿都叫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草食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草食动物?请你找一找,互相说一说。(投放动物卡片,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二、游戏:分辨草食动物

  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现在咱们来玩一个《分辨草食动物》的游戏。(教师学动物的样子、或出示动物卡片幼儿分辨。)

  三、讨论: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没有了植物,草食动物会怎样?

  2、草食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1)骑,拉车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粪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没有了植物,没有了草食动物,人类将会怎样?

  4、游戏: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植物同时还要保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它们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四、游戏:送草食动物回家。

  今天有许多草食动物迷路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送回家。(幼儿找出草食动物的卡片,把它们送到草地上,幼儿互相检查)

  五、结束部分

  草食动物回到了家,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那些物体能浮在水上,那些物体会沉下去。

  2、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3、能用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和发现。

  教学重点

  能引起孩子对沉浮现象的好奇心,并乐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实验材料

  装满水的大水缸一个,水盆两个,胶水,抹布,记录笔

  塑料玩具,泡沫板,汤勺,贝壳,纽扣

  集体记录纸两张,个人记录纸每人一张

  实验过程

  一、故事引出问题

  T:"一天,小鸭子和小蚂蚁去游泳,小鸭子游得可好了,可是小蚂蚁呢,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小鸭子想了一个好办法,它拿来了一些可以浮在水上的东西借给小蚂蚁,小蚂蚁就可以坐在这些东西上到河里游泳了。小朋友你们知道小鸭子借了什么会浮的东西给小蚂蚁吗?

  二、提出新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小鸭子它拿给小蚂蚁的'东西,是这些,你们看(让幼儿认识物品名称,丰富对泡沫板的认识)小蚂蚁它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谁能浮起来,小朋友,我们帮小蚂蚁想想,这些东西谁能浮在水面上呢?

  T:这样吧,咱们一样一样的想,老师帮你们来记录。这是塑料玩具,你觉得塑料玩具能浮起来的小朋友就到曾老师这边来,觉得它不能浮起来的小朋友就到马老师那边去。(幼儿选择后)我们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多少人?马老师那边呢?

  其他材料的选择同上。点数时及时发现孩子手口不一的点数并引导他们正确的点数。

  三、幼儿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并记录 (引导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边操作边与同伴讲述)

  T:小朋友你们每人说的都不一样,小蚂蚁都糊涂了,那咱们现在来试试,到底这些东西谁能浮啊水面上,好不好?试了后,咱们再把实验的结果记下来,(拿出记录表)如果它浮在水上我们就把它的图片贴在大水缸的上面,如果沉下去了,我们就把它贴在大水缸的下面,好吗?

  幼儿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活动

  幼儿用粘贴的方法记录

  四、幼儿交流讨论,并上台讲述自己的实验

  T:刚才小朋友把每样东西都试了试,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告诉

  咱们,让大家都听听,好吗?

  T:那咱们再帮小蚂蚁想想,还有什么东西能浮起来的,咱们借给他,好不好?那咱们去找找。

  活动延伸-谁能浮起来

  让孩子自己寻找,然后来试试,看看他们找的东西谁能浮起来,也满足孩子想玩水的愿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猫的外形特征,并了解猫的生活习性。

  2、喜欢说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3、愿意复述和表演儿歌的内容。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不同款式的猫粮。

  2、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

  3、有猫叫声的音乐。

  4、《小花猫洗澡》儿歌。

  活动过程

  1. 请家中养了猫的幼儿介绍猫的生活习性,例如:

  猫吃什么食物?(教师可向幼儿出示猫粮。)

  它最喜欢做什么?

  它怎样去厕所?

  它怎样清洁身体?

  你和家人会怎样照顾它?

  它生病时怎么办?

  2. 与幼儿一起欣赏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引导幼儿观察猫的动作及外形特征。可强调猫脚有肉垫,因此在跳动时不会发出声音。

  3. 播放有猫叫声的音乐, 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猫,模仿猫叫、洗脸和清洁身体等动作。

  4. 出示《小花猫洗澡》儿歌,学儿歌:

  小花猫洗澡

  小花猫,爱干净,

  洗洗脸,洗洗脚,

  不用水,真方便,

  洗干净,去睡觉。

  5. 请幼儿想象自己是小花猫,边做动作边说儿歌。

  活动评价

  能说出猫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能模仿猫的叫声和形态。

  能说儿歌《小花猫洗澡》。

  活动建议

  活动前几天,教师可以请几位家里养猫的`家长配合,让幼儿参与照顾小猫,观察猫的生活习性。最好能将过程以录像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待到活动时用。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

  活动后,还可以把图片放在展览区,在区域时间或过渡环节重复播放录像。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有好奇心、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课程的开头以情景引题,肯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大胆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增长更多的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进行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认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课后他们还会去科学角主动的观察蚕茧是什么样子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茧的长度和宽度,拿着茧摇一摇,对着光亮照一照,想看看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孩子还会问老师有关抽丝的许多问题,因此一个充满着丰富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活动而产生,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三、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已有蚕宝宝的生长的知识经验

  4、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5、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①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②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点评: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知道蚕丝的作用,以及蚕丝在纺织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幼儿学习抽丝的欲望。)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点评:展现幼儿关于蚕丝、蚕茧的已有认识。激励幼儿思考蚕丝的来源。)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①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②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③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点评: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幼儿的想法很多,同时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通过交流环节,展示幼儿对于蚕丝的已有认识和抽丝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关于剥茧抽丝方法。)

  (2)、指导幼儿抽丝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摘乱丝(看完录像)

  问:看完录像,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个别幼儿操作)。

  ②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③浸泡: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浸泡时间大概为

  1分钟。

  ④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有什么好的方法?

  ①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②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利用录像,细致地指导幼儿掌握剥茧抽丝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幼儿通过看录像再来描述抽丝各个环节的方法,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该环节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3)、幼儿示范抽丝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通过让幼儿示范抽丝过程,暴露幼儿在接下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为接下来的全班性抽丝活动打下技术基础。)

  (4)、指导缠绕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点评: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抽丝方法,为接下来的抽丝做准备。)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①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②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4(活动要求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完成规定的任务,更有助于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引导幼儿对自己活动的反思让幼儿更加关注自身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意识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评析: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抽丝”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我们来抽丝》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课本上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基础上对抽丝地得过程进行体验,并了解丝织成绸的过程。因为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所以没有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但是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在设计时由嫘祖发现蚕能抽丝的视频短片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只蚕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叶却只能吐0.5公斤,并引用唐代诗人的诗“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学生了解到蚕丝的珍贵。提到丝绸我们都会想到丝绸之路,通过一段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丝绸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蚕茧是如何缫成丝并织成绸的呢?再通过一个短片使学生了解缫丝——浸泡——络丝——并丝——捻丝——卷纬——整经——织造的过程。视频结束后使学生对短片中提到的八个步骤进行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很紧凑,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很好。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19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科学活动教案(必备)07-23

科学活动教案(优秀)07-2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5-15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