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30 12:50:14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各种颜色,感知野花和野草的色彩。

  2、学习从上至下地观察感知野草和野花的特征,知道有泥土的地方都有小草。

  3、有探索自然的兴趣,感受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颜色。

  2、物质准备:选择有野花和野草的地方、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大自然色彩的`美。引导幼儿到草地上,观察周围的花和草,感受周围环境的美,引起幼儿想坐一坐、躺一躺、看一看的欲望。

  教师:这里可真美啊!你们想在这里坐一坐、看一看吗?

  二、认识野花和野草。

  1、寻找自己喜欢的野花。

  教师:这里的草地又干净又漂亮,我们去找一找,再轻轻地摘一朵你喜欢的野花。

  2、讲一讲自己喜欢的野花。

  教师:你喜欢的野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从上至下的观察。鼓励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再请幼儿与同伴交流。

  3、认识野草。

  1)、教师:那一片绿色的是什么?小草长在哪里?

  2)、引导幼儿拨开小草,观察小草,知道草长在泥土地上,小草的根长在泥土的下面。

  三、放松活动。

  幼儿在草地上自由地玩耍,让幼儿感知体验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和快乐。

  活动延伸

  回到教室,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其他生活中常见的野花和野草。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园林式、花园式是幼儿园环境的一大特色。当幼儿园的绿草坪被围起来,插上“养护期间,不得入内”的牌子时,幼儿感到非常不解。通过观看录像、听故事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小草和树木的作用,感受它们的好处,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小草的作用及保护小草的方法。

  2.激发幼儿爱小草、爱大自然的情感。

  3.使幼儿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一:我们和小草

  【活动准备】

  1.录像带:大草原、鸟语花香、绿草茵茵的景象,黄河水咆哮奔腾的景象,沙尘暴肆虐的景象。

  2.小木偶:青草娃娃。

  3.大的背景图一幅,纸做的供粘贴用的小草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请幼儿观看录像里的两组对比鲜明的风光。

  师:小朋友,喜欢哪个风景?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风景里的`大片绿草地。

  2.了解小草的作用及保护小草的方法。

  (1)师:你知道小草有什么作用吗?幼儿讨论后,老师帮助归纳和总结。老师讲《小泥块别害怕》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小草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2)师:小朋友应该怎样去爱护小草?幼儿讨论后,老师进行总结。

  3.老师出示木偶――青草娃娃,用青草娃娃的口吻讲故事《没有家了》。

  4.请幼儿动手为青草娃娃布置美丽的家――在背景图上粘贴“青草”。

  【活动延伸】

  1.在语言区投放与小草有关的儿歌、歌曲。

  3.组织幼儿为幼儿园的草地拔除杂草。

  活动二我们和小树

  【活动准备】

  1.“小树娃娃”木偶,浇水的工具。

  2.事先联系好幼儿园的花匠。

  【活动过程】

  1.老师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里的树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较常绿树和落叶的异同。实地参观后,老师进行总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1)按树的高度和分枝的情况,可将树分成乔木和灌木两大类。而乔木类中,又可汗成常绿树和落叶树两子类。

  (2)常绿树几乎整年都是绿色的(如幼儿园的榕树、荔枝树、龙眼树等),而落叶树一般在冬季时,树叶掉得精光,等春天来到的时候,再抽叶开花或先开花后长叶(如幼儿目的石榴树、木棉树等)。

  2.老师出示木偶――小树娃娃,讲故事《我的好处真多》,帮助幼儿了解树木有以下几方面的用处:

  (1)树木呼出的是氧气,吸入的是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树叶可以吸收灰尘,让空气变得清洁。

  (2)树可供人们乘凉,可以减低噪音,防止水土流失。

  (3)木材可以架桥和铺路,做各种各样的家具,制作纸张等等。

  3.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爱护树木?

  (1)请幼儿听歌曲《爱护小树苗》,让幼儿知道不能乱摇树苗。

  (2)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筷子,不能随意砍伐树木。

  (3)老师向幼儿介绍植树绿化和植树节的意义。’

  4.到户外为树木浇水,听花匠叔叔介绍如何养护树木。

  【活动延伸】’。

  1.学习歌曲《爱护小树苗》《种树谣》,音乐游戏“围着小树做游戏”。

  2.开展美术活动,如线条画――大树、棉签手指画――果树、撕贴画――美丽的大树、小制作――叶子拓印画、树叶贴画、自制叶脉书签等。

  3.进行智力游戏“看谁种树多”,帮助幼儿掌握各种树木的名称。

  4.师生同玩体育游戏“植树造林…‘松鼠上树…‘大家来植树”“爱护小树苗”。

  【设计评析】

  在活动中老师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资源――众多的树木和花匠叔叔的丰富知识,通过参观、谈话、故事、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了解了树木的有关知识,并结合实际对

  幼儿提出了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倡议。

  【资料链接】

  儿歌《小青草的话》

  小宝宝,小宝宝,我是公园里的小青草。看我的个儿小,我的用处可不少。有我刮风不扬土,空气清洁不干燥。我是公园的美容师,我为绿化立功劳。小宝宝,小宝宝,别踩我的头,别压我的腰,爱护我们小青草,请把我的话记牢。

  ‘故事《没有家了》

  草原上,小草在蓝蓝的天空下,在和暖的微风中,一起唱歌跳舞,幸福快乐地生活着。草原边,有一片美丽又茂密的大森林,它们为小草挡着风沙。可是有一天,来了许多人,到森林里乱砍乱伐,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草地上放牛牧马,太多的牛羊啃掉了一大片青草。最后,刮起了狂风,狂风把风沙吹起,风沙落在草地上,把碧绿的小草掩埋了,小草失去了家,难过地哭了。

  故事《我的好处真多》

  小朋友,我叫树,你到处可以看见我,你可知道我的用处?

  我喜欢阳光,我的叶子在阳光下放出新鲜空气,使人们身体健康。我的叶子集合在一起像一把大伞,能够吸热,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学习;我的叶子表面长着许多绒毛,可以吸灰尘,让空气清洁。我的根牢牢地扎在地底下,保护着土地。我的身体能架桥、铺路、建房子、做各种家具、造纸等。小朋友喜欢吃的许多水果,都是树的果实。

科学教案 篇3

  内容与要求:

  1、在认识小脚的基础上,知道小脚的本领。

  2、乐意学习一些保护小脚的方法,有进一步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出生证印有小脚脚印的;

  2、前期用脚做的水粉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比一比小脚印的变化

  1、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拍的?

  2、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张照片,这又是什么?和刚刚的图片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原来每个人的小脚印是会随着长大还变化的,越长大,脚印就越大。

  二、游戏环节:认一认自己的小脚

  1、师:我们的小脚上有些什么?(脚趾、脚跟、脚趾纹路、脚背、脚心、脚底)

  2、师:那让我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你的脚趾在哪里?我的脚趾在这里。

  你的脚跟在哪里?我的`脚跟在这里。

  你的脚背在哪里?我的脚背在这里。

  你的脚心在哪里?我的脚心在这里。

  你的脚底在哪里?我的脚底在这里。

  三、讨论环节:说一说小脚的作用

  1、师:每个小朋友都能快快的找到小脚上面的东西,那如果我们缺了一样会怎么样呢?

  2、小结:小脚上面每样东西都很重要,缺了一样我们可能都走不了,跑不了了。

  四、提升环节:讲一讲保护小脚的办法

  1、师:谁来说说小脚有哪些本领?(可以跑、跳、爬、走等)原来我们的小脚本领那么大,那让我们来说说怎样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幼儿泛说)

  2、师:老师把保护小脚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只要我们牢记在心,我们就一定能保护好我们的小脚,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

  儿歌《小小脚》

  我的小脚本领大,

  我要好好保护它。

  洗脚脚,剪指甲,

  抹香香,穿鞋袜。

  不让硬物伤害它,

  小小脚,爸妈给。

  好好保护记心上,

  记心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巧运乒乓球,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小操作盘(一个装有乒乓球);每组一个大托盘(内有材料:小勺、小瓶子、吸管、电线、硬纸板、小剪刀、橡皮泥等)。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3、大记录表一张、“√”和“×”卡片。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幼儿做出设想。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巧运乒乓球”的游戏。这个游戏有个奇怪的规则: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也不能拿起操作盘,把球从这个操作盘运到另外一个空的操作盘里。”“虽然不能用手但可以用老师准备的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介绍材料。

  2、请幼儿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进行交流。

  “先请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哪些材料能运球的就在“想一想”一栏里打“√”,哪些材料不能运球的.就打“×”。并请你记录在“想一想”一栏。(幼儿猜测记录)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并把幼儿猜测的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在这些材料中有的幼儿认为有的材料能运球,有的材料不能运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幼儿利用材料进行操作并交流。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能运球的在“试一试”的前面一栏里打“√”,不能的打“×”。”“注意了,一定要试过之后再记录,还要记住手不能碰到球。

  2、幼儿操作。

  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3、幼儿交流。

  (1)请幼儿介绍操作结果并做记录。

  “你动手试了后结果怎么样?”教师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适时请幼儿示范给没有成功的幼儿看。

  三、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多种运球方法。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在刚才操作中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运球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也用小勺试了一下,真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师示范给幼儿看,并用数字2记录在表上。“大家再试一试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运球,并用数字记录在表上。”

  2、幼儿操作

  3、幼儿介绍同种材料不同的运球方法

  四、结束活动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动动脑动动手就用了很多的方法巧运乒乓球。那除了表上的材料,还有哪些材料也能运球呢?”“我们回去可以再想一想,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结束了,从他们意犹未尽的脸上可以看出,孩子们是玩得开心,学得快乐的。在探索过程中,我用交流会的形式,鼓励孩子大胆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较好地达到的预设的要求。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摇晃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能够辨别声音的不同及大小,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小石子、大米、玉米粒分类盛放,勺子、废旧八宝粥空罐子每人一个);

  2、装有沙子、扣子的罐子各一个、透明空杯2个;

  3、分别装有小石子、大米、玉米粒的罐子各一个;

  4、歌曲《数鸭子》。

  活动过程

  1.会唱歌的小罐子

  (1)猜想罐子里的秘密

  教师逐一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沙子和扣子的罐子。

  “小罐子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个声音比较大,哪个声音比较小?”

  “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小罐子里面会装着什么东西?”

  (2)揭晓答案

  教师逐一将罐子里的物品倒在透明杯里,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感受不同物品在罐子里摇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罐子里的歌声

  (1)罐子里的歌声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试一试哪种材料放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最大?讲清楚操作要求。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操作。

  (2)制作响罐

  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装进罐子里,盖上盖子做好响罐。

  (3)我的发现

  幼儿说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3.我和响罐一起唱

  (1)我的响罐: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罐子里的东西,分组站好。

  (2)我和响罐一起唱:用响罐做乐器一同演唱《数鸭子》,随音乐退场。

  活动延伸

  探索同样的物体,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内,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三: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体验实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水混合物数瓶

  2、洗洁精、肥皂粉、盐、筷子若干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生共同回忆“油和水”的实验情况。

  上次我们做了一个油和水的实验,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问题

  老师这里有三样东西,请你们猜猜看,哪样加到油和水里会让它们混在一起?

  二、猜想、记录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每种材料都要试到。

  (2)试一样记一样。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进行搅拌。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讨论

  1、你刚才试了几种材料?

  2、那几种材料加到油和水里会混在一起?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

  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

  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定计划、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到处充满科学,掌握好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特意给大家送上一首嘹亮动听的歌曲。等一会儿我放歌曲时同学站起来,严肃一点,眼看着黑板上面的五星红旗,大家一齐用雄壮有力的声音唱出来。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这首是什么歌曲。(学生思考并猜测)

  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歌曲对祖国有关。

  生:我发现教师刚说的话和提出的要求,这首歌应该是国歌吧。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正是一首我们在每星期一或者有重大意义节日升国旗的时候唱起来的国歌。

  (教师开始播放升旗片段,同学们以深情之声唱起来。)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及多煤体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新知识,而且也隐含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作用”这一理念。]

  师:升旗时,大家想过没有,它为什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

  生:我认为有一个轮子在转动,一拉绳子,轮子起着润滑作用,旗帜就能轻轻升上去。

  生:不对,如这样太费力了,应是有一个轮子当拉绳子时就会活动,使拉绳更垂直向上动力,故此,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到杆顶上了。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对,只有一个会动的轮子也不能这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

  生:可在旗杆顶部把轮子固定不变,让它的绳子不会偏动才可以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升到顶杆上。

  师:大多数同学会想到可能与旗杆顶部的轮子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升旗的秘密,让我们来模拟一个升旗的装置吧。

  (老师板书:动滑轮和定滑轮)-

  [评析;在观察升旗过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体验、交流、汇集学生对升旗的认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齐:好。

  师:请看老师出示的幻灯片,同学们利用提示组装升旗的装置。请你边操作边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操作并观察)

  师:操作好了没有?

  生:好了。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把自己操作中发现的情况告诉大家?

  生:当我向下抖动绳子的时候,旗杆顶部的轮子是固定不动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我们把这种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

  生: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的时候,挂有旗帜的那部分绳子会向上移动。

  生:由于这个轮子是滑轮,轻轻一拉绳子就把旗帜升到杆顶部了。

  师:你们真棒。

  师:那么是什么起了作用?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说明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不错,我们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那么,定滑轮是不是也有省力的作用呢?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生:应组装一个定滑轮来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生:老师,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师:很好,现在就找来铁架台,在其上面固定好一个滑轮,并穿好线绳,各组同学讨论一下,统一了意见,再开始进行做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讨论后再做实验,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必需的素质。]

  师:小朋友们实验结束没有?

  生:实验好了。

  师:哪组的小朋友愿意把他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上台展示)我们在滑轮两边的绳子上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它们平衡了,所以定滑轮是不省力的。

  师:在小组实验里,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发现了他们不是先一步一步实验挂钩码或假设两边同时挂相同的钩码,结果都一样的。

  师:真了不起,谁能将定滑轮的特点完整复述一遍?

  生:我能行!利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不停地巡视,了解各组的实验进展情况并做及时辅导,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定滑轮的特点。那么有些同学已经在想了,有定滑轮,那是否有动滑轮呢?

  生齐:应该有吧。

  生:老师,我们可否再来做这方面的实验呢?

  师:好,大家兴趣很浓,我们就来研究动滑轮吧。

  (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

  师:看,在搬运货物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么像这样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我们把它叫动滑轮。

  生:老师,动滑轮一定有它的特点?可不可用实验来证实一下呢?

  师:研究动滑轮时,我们需要到哪些材料呢?你打算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师:哪组来汇报一下探究计划?

  第三组生:研究动滑轮的计划首先研究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就可以了。

  生:还应该有研究

  发现与结论更好了。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研究计划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师:第二小组开始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交流?

  ……

  (第八组汇报告后)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都没问题,我来提个问题好吗?(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第八组生:好。

  师:刚才你们提到研究的材料、步骤、发现、结论都非常有创意。请问你们研究计划完美了吗?

  第八组生:可能还没有那么完美吧!

  师:你们应该考虑到画出实验示意图,那么就更清晰了。

  生:(沉思)这样的研究计划变得更完美无缺了。

  师:你们就按照计划写出的项目进行研究。

  [评析:通过小组交流,让大家了解各自的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对别的组的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更好了,更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生:好的。我们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

  生:老师,我们发现动滑轮能省力,但不可把物体移动。

  生:原来定滑轮与动滑轮有区别的`。

  师:使用动滑轮大约省一半的力,但并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你能试着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它的作用的不同吗?

  生:(爽朗地)可以。

  生:老师,我们尝试用图示法来解释可能更明白。

  (小组讨论、思考)

  师:谁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示法,并找出它的三个点的位置来。

  (学生纷纷举手并说老师我能行)

  生:我就利用图示法来解释。如图:

  师:有了图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这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的渗透。不是通过实验获得的规律,即使是正确的,只能作为已有经验,而不能模糊刚才的研究。孩子已经自觉地理解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也都会这么做,这就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成长,在进步。]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一节课过去了,在和老师说再见之前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让我们不仅学会了假设 验证 结论来解决科学上的问题,还大开眼界。

  生:老师希望你今后还能来给我们上课。

  师:下课继续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行不行?好,下课。

  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让学生能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懂得科学结论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所以教学中通过讨论及活动,使学生能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权的地方,比如在各组汇报报完问题后应让学生对别组同学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讨论中的时空太仓促,有点走过场,有时还会给学生画圈子,不够开放的问题等。非常诚恳地希望能有机会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赏、讨论,能对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感兴趣。

  2、尝试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探索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毛笔、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七宝老街的蜡染花布(视频),感受蜡染工艺品的独特美。

  师:老师去了哪里呀?看到些什么呢?做了什么?

  小结:对呀,我就是去了七宝老街的手工艺坊,我还买了一块花布呢,你们知道这种花布叫什么名字吗?

  二、了解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

  1、幼儿自由说说蜡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师:这么漂亮的蜡染花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幼儿讨论)

  小结:有的说……有的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手工坊的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制作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2、观看蜡染的`制作。

  师:你们看到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工艺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

  小结:原来一块蜡染花布需要经过画蜡、染色、晾干这些步骤才能完成,真是不容易啊!

  三、幼儿操作

  1、用语言激发幼儿尝试蜡染工艺的兴趣。

  师:我们中国的蜡染工艺真是神奇,周老师也尝试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播放PPT老师制作的图片)

  2、分组操作,指导。

  3、分享作品。(幼儿完成后让其挂到绳子上,再坐到前面一起欣赏。)

  四、欣赏影片“中国蜡染画”,激发幼儿对中国蜡染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的蜡染作品都完成了,用这样神奇的蜡染工艺制作出来的花布漂亮吗?蜡染工艺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哦!而且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不仅会做蓝白相间的蜡染花布,还会做彩色的蜡染花布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科学教案 篇10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张桌上放有西红柿、土豆、萝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记录卡教师用(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幼儿用记录卡(记录表上画有各种蔬果小图片)。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2、引发幼儿思考: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会沉在水底。

  3、幼儿猜测并记录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的方法。幼儿针对问题进行猜测并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出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状态,并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请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交流猜测的情况。教师将幼儿的发言在集体记录单上。

  (4)教师:你认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4、幼儿试验

  讨论怎样做试验?

  教师和幼儿共同研究试验的方法。如:试验----观察------捞上来-----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试验情况。

  5、交流讨论。

  教师:你是怎样做试验的?哪些会沉在水底?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在试验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如: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如: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枇杷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小枇杷浮到水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