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30 14:05:1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范例(10篇)

科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2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客人,两只青蛙也来凑热闹了,(点击幻灯片1 2只青蛙)一见这么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谁能帮帮它们找到既安全又舒适的家?(请同学回答并上来贴青蛙图)

  2、你为什么要这样选?

  3、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师:提及青蛙呀,我有个问题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不同地方青蛙的颜色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借助P84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找找原因,并把你的研究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把你们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诉我,行吗?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随机出示第2张幻灯片 青蛙变化图)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黄青蛙和绿青蛙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了解这几种狐狸吗?(出示幻灯片3 狐狸)

  (2)观察图中这几种狐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这三只狐狸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猜测一下,它们各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4)、三种狐狸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看资料(依次出示五带图—红狐—五带图—

  灰狐—五带图—北极狐)期间请三个同学读三只狐狸的资料。

  (6)、刚才我们也看出来,北极狐的耳朵比其他两种狐狸小,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点击出示幻灯片生物学家 文字叙述部分)

  (7)、为什么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体型特征呢?

  (再次出示五带图)

  (8)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并汇报。

  (9)、同学们都认为狐狸体形与它们所适应的生活环境的温度有关,北极狐的体型最有利于保温。那么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证明一下怎么样?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大一小两个瓶子,代表体形不同的两种狐狸。大的就代表(北极狐),小的就代表(红狐),这个实验该怎样做?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小动物是人们的好伙伴,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本性,可是孩子缺乏与小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一个教学,让孩子清楚小动物的睡眠特征与人们睡眠睡眠的不同之处。

  教学要点:

  清楚几种动物的'睡眠方法

  教学难点:

  可以用完好无损的句子讲述几种动物的睡眠方法

  教学预备:

  1、提早请爸爸妈妈们帮助收集相关小动物睡眠的资料。

  2、种种动物图片

  3、教学区里开办设立“小动物主题墙”请孩子把搜集到的资料放于教学区,资源大伙儿共同分享。

  教学方式:

  教学游戏法、解说法、探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1、“12生肖歌”导入,孩子们唱的十分好。那孩子们喜爱动物吗?都明白那一些动物?明白它们均是怎么样睡?(自由探讨)

  2、教师请来了几个动物,孩子们留意看,你们认知它吗?请孩子们正确地描绘幼儿教师展示的小动物睡眠姿势(上节课出现的小动物图)且效仿它们的睡眠姿势。

  (1)马:家马有站着睡觉的本事,而野马的睡觉方法则比家马更加高一筹,它能边走边睡,但从来不失足。它们为快速而及时地回避敌害,在晚上害怕无忧无虑地卧地而睡

  (2)、小狗狗小耳朵紧贴于地上睡觉是由于够小耳朵十分灵敏,一听到轻度的声响,便可快速灵巧的跳起来,汪汪汪地叫。

  (3)、猴子总在树枝上睡,入眠时把头藏在双腿间,两臂紧抱树干,蜷伏成球状,外表缩成圆团呈木锥形,与树干混为一体,起到隐身保卫作用。

  3、童谣

  啥睡觉睁著眼?鱼儿睡觉睁著眼。

  啥睡觉倒着退?(天鼠)蝙蝠睡觉倒着腿。

  啥睡觉站着睡?小马儿睡觉站着睡。

  啥睡觉贴着耳?小狗狗睡觉贴着耳。

  4、教学游戏

  勉励孩子效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要求姿势准确。教师是棵大树孩子来效仿小马儿靠着教师睡。教师是盗贼孩子把小耳朵贴于地面上听到“盗贼”的步伐声吗?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有着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的,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具有思考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安全、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星”,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源泉,这节课我们综合认识自然界的水。

  二、学习新课

  1.找水

  ⑴水藏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我们都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⑷出示自然界景观示意图,学生书写各种水的名称,在图上粘贴,以丰富其感性认识。

  小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水有多种形态。

  2.建立联系

  ⑴各个地方的水有什么联系?水的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小结:

  下雨、下雪是天上的水降下来;陆地上的水会通过江河流入海洋;陆地上和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到天上;陆地上的水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变成泉水冒出地面或被人抽出地面、水还会进入动植物体内……

  3.综合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⑴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水在整个自然界里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

  ⑵学生讨论

  ⑶学生试说明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⑷能不能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把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过程表示出来?

  ⑸学生画草图(表达形式自定)

  ⑹汇报交流

  ⑺讨论、修改、完善

  三、学习拓展

  1.在你所搜集的资料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是多少?淡水总量有多少?人类可以

  2.化工厂排放污水是否会影响到其它地方?为什么?

  通过以上两组问题继续引导他们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与交流,既深化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的理解,又渗透了对他们进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布置作业:

  调查我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怎样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并对其危害提出建议。利用的淡水又有多少?针对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科学教案 篇5

  【案例背景】

  在周五下午的自带玩具活动中,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很感兴趣,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玩小汽车比赛,那认真劲儿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新《纲要》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的兴趣,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探究过汽车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不同。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四、活动准备

  1.反映光滑—粗糙、软—硬的桥面各若干组(每组桥面上都贴上号),玩具汽车若干辆。

  2.幼儿用的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全班实验统计表两张。

  3.已经探索过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汽车跑下来的速度不同。

  五、活动过程

  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过程描述】

  第一环节:回忆做过的实验。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环节: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忆的基础上,我向幼儿展示新的桥面,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桥面,要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伙伴。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发现这些桥面的坡度是一样的,但桥面的材料不一样。1号桥面比较粗糙,2号桥面比较光滑,3号桥面比较软,4号桥面比较硬。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桥面的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样呢?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第三环节:幼儿先进行预测,并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1号桥和2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然后请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快的,打个“√”,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慢的,打个“×”。幼儿记录完后,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接着再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3号桥和4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预测结束后让幼儿记录,最后教师进行统计。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幼儿感觉条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环节: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首先,我对幼儿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可以先到1号、2号桥上试,再到3号、4号桥上试;也可以先到3号、4号桥上试,再到1号、2号桥上试,试完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实验时,我针对幼儿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当发现有的组幼儿一人拿一辆汽车实验,放手的时间有有先后,影响实验结果时,我就引导他们可以让一个人拿,另一个人观察,然后交换;当发现有的组只实验一次时,我就引导孩子多实验几次。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实验情况,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预测是否一样,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开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开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开得快。

  第五环节: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我关注到孩子玩汽车意犹未尽,所以带他们到活动场地上自由玩一玩,寻找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摆放书包”的问题展开,所涉及的数学经验包括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不断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数列规律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让幼儿萌发有序摆放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尝试有规律地摆放书包。

  2、体验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有序地摆放物体。

  3、会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理解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含义,能对1-20自然数列进行正数和倒数。

  材料准备:人手一个书包(挂着红色和蓝色的标志牌)、数字贴纸、摆放书包的柜子,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给书包编号,渗透对数的顺序知识的复习。

  幼儿各自背着自己的书包,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书包上悬挂着标志牌的颜色,根据红、蓝颜色分成两组。

  师:你们小书包上都挂着什么?

  幼:红牌子、蓝牌子。

  师:请观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师想请你们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颜色分成两组坐。

  师:好,那请你们找位置坐下来吧。

  师:想知道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点数。

  幼:报数。

  师:按顺序报数要怎么报?第一个小朋友报几?接下来呢?

  幼:1、2、3……

  师:如果要倒着报数又该怎么报呢?

  幼:倒着报数。

  幼儿通过正数或倒数确定自己的号数,选取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自己的标志牌上。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解决“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等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摆放书包,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一)引导幼儿观察书包柜的结构,感知其特征。

  师:平时你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摆放书包的。今天老师准备了书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个书包?

  幼:有两层,可以放16个书包。

  师:你们想按什么样的顺序把书包放进柜子里?请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方法(按自然数的序列1-16)来摆放书包。

  (二)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情况,渗透对序数的复习。

  师:我们来看看,书包都摆对了吗?5号书包放在第几层的第几格?还可以怎么说?

  幼:在第一层,从左边数第5个格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书包柜的基础上回顾日常生活中摆放书包的经验----按照自然数的序列摆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对序数的复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序数,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据其顺序摆放书包。

  (一)引导幼儿按倒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倒数顺序摆放图卡)请你仔细观察图卡,它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 幼:倒数的顺序摆放。

  师:第一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第三个数字呢?最后的数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幼儿尝试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问题。 请能快速、正确摆放的幼儿介绍找到自己书包摆放位置的方法。师幼共同检查书包的摆放情况,采用自己纠错、同伴纠错等方法调整摆放错误位置的书包。

  在活动前,幼儿都能非常流利地说出“10、9、8??1”,然而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却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无法按照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这反映出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机械地诵读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出现双层书包柜、不同号数的书包等干扰,就无法完成“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的任务,本环节的目的就是创造幼儿“按倒数的顺序摆放”的机会。

  (二)引导幼儿按单双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单双数顺序摆放图卡)这张卡片又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尝试按单双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

  幼儿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摆放的书包,发现问题并谈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幼儿根据相应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书包。

  师:除了按倒数的顺序、单双数的顺序来放书包外,还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请你们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发出指令,如“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的” “书包上的数字比10 大的”“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的”……幼儿听指令取回自己的书包。

  活动自然结束。

  大部分教师会将“有序取回书包”作为一个常规环节,而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不同的指令“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比10 大的”??让幼儿思考自己书包上的数字是否符合指令,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1、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

  我们都习惯于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来思考如何与生活联系,有时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放大适合于本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点。本次活动就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涉及的数学经验有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从大班幼儿水平出发,放大关于序数、单双数的学习。活动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列顺序,并根据其顺序来摆放书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数学,自主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儿园数学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那么数学教育将摆脱以“传授”为主的高结构模式,呈现出一种更为低结构的状态。

  2、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本次以生活问题的解决为线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新知识的建构。从“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到“卡片上数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按图卡的提示顺序摆放书包吗”,基于问题解决开展的教学活动,问题成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解决成为教学的目标,学习成为问题解决途径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教学中的“问题”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发的“教”与“学”能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其中,主动操作,积极提问。而从教学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方法和经验又能帮助幼儿直接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上,这样的教学有意义且富有实效。

  3、数学学习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幼儿由于存储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其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活动中有的幼儿能观察书包柜的特点、起始的位置, 按图卡提示的规律找出自己书包摆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儿只能是盲目跟随别人,无法进行判断。如果只是让幼儿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感到该数学问题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阈限,或者屡次尝试都难以解决问题,其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从而放弃。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认真观察与耐心倾听,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重获问题解决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幼儿的相关数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学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观察研究水的物理性质;

  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水”;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发现探索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和材料准备: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水的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下一课时将作主要研究)

  注意点:观察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

  课前准备(每组):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芬达)、透明玻璃、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吸管、黑瓶子(分辨演示:黑瓶子内装:沙子、 醋、牛奶、酱油、糖水、酒、矿泉水、食用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板书篆体的“水”

  2、古代的人通过观察水,发明了“水”字,我们今天也来认真地观察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呢?

  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评析:从篆体的水字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到课堂中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观察和猜测也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研究过程。把科学的理念和古代的灿烂文化有机结合,有新意。]

  3、用感官观察水

  1、每组桌上都有一杯水,你准备用哪些感觉器官来观察这杯水呢?

  2、学生汇报;

  3、按学生说的顺序板书;

  4、这么多方法,可老师只给你一杯水,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顺序?

  5、老师调整板书顺序;

  6、马上要开始实验了,组里可以分工合作,定两个人记录。好,开始实验吧!

  7、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8、学生汇报;

  9、到现在为止,你认为水是一种怎样的东西?

  师选择性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

  [评析: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是这个学期重点要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先自由地发表想法,说说准备用什么感官来观察一杯水,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观察是要按一定顺序的。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有所提高和收获。]

  再用感官,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教学过渡:

  教师:(出示玻璃)这个东西也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呀,它也是水吧?

  学生:不是。是玻璃。

  1、那玻璃跟水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继续用感觉器官,把玻璃和水进行比较,这样就能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比较

  2、接下来我们就用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和研究水;

  老师这里有几组东西,小黑板出示:

  实验一:玻璃和水比较;

  实验二:牛奶、芬达和水比较;

  实验三: 两个瓶子里的东西比较(有一瓶是水)

  3、各组可以自由选择做哪一组实验,要求运用感觉器官进行比较,发现水和这些物体在哪些方面有不同点?其中实验三不能打开瓶子。如果觉得实验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的实验提示卡。各组组长上来领实验器材、和提示卡;

  4、学生做比较实验。老师巡视;

  5、各组交流;

  (1)实验二请一个小组整个小组汇报。(组内成员互相补充,其他组有什么新发现也可以补充。)

  (2)实验一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交流。

  (3)实验三,老师请其他组的一位代表采访做实验三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不打开瓶子就知道是水的;

  6、老师:大家真聪明!很会做实验,很会研究,真像一个个小科学家呀!

  谁来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你认为水是一种什么东西?

  [评析:三个对比实验的设计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进行自主地选择,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观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得到最大的收获,所以我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任选一个实验。后面的交流使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三个实验,可通过其他组的不同形式的汇报和相互交流也能从中收益。在一个个对比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水的认识也逐步完善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概念是在实际的实验中逐步生成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增强了知识的实践性。另外,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提示卡给实验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帮助,真正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巩固加深认识,课堂延伸

  1、今天同学们运用感觉器官研究了水,发现了水的不少秘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这些瓶子中间只有一瓶是矿泉水,谁能把它找出来?

  2、出示瓶子,请一位同学上来。

  (1)能先不打开瓶子吗?

  (2)注意点: 闻:指导闻的方法。

  尝: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尝的哦。

  (3) 表扬奖励。

  3、今天我们的研究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

  4、人体的.器官真神奇呀,帮助我们发现了很多奥秘,我们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5、水的秘密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可以做实验(但是要注意安全哦),可以看书查资料,还可以上网。

  [评析:最后的游戏性实验无疑使学生兴趣盎然,不管能否找到那瓶水,学生都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而且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说不定有的孩子课后还会找别的液体继续探究。老师最后的总结也不是终止这堂课的研究,而是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课虽然结束,新的研究也许又将开始。]

  四,教后思考: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能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本课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或几种液体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事物。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随兴所至,探究过程简单、短暂且不严格,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观察,从而发现更多水的秘密。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开放性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1、 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材将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这个单元提出让学生学会运用感觉器官,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

  2、 体现探究活动的整体结构效益。本课试图通过良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结构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课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四个观察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前一个活动是寻找基本的性质,形成初步的概念,后三个活动是思维的碰撞,是运用多种感官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液体进行比较,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

  3、 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的一些液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 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 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 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3-23

【精选】科学教案7篇07-16

中班科学教案12-01

【精选】科学教案4篇05-13

【精选】科学教案3篇05-25

科学教案5篇05-23

大班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动物之最》06-11

科学教案(精选19篇)05-24

小学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