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

时间:2023-08-13 11:06:36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大班美术教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美术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大班美术教案5篇

大班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感知《叫醒春天》故事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美景。

  2、幼儿能学会用排笔作画的基本方法。

  3、幼儿能感受春天的美,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相机、一张范画

  2、幼儿已听过童话故事《叫醒春天》。

  3、油画棒、素描纸、水粉(黄、绿)、塑料布等工具。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师:《叫醒春天》这个故事小朋友都听过,故事里面的小灰鼠为小白鼠朗诵的那首小诗大家还记得吗?那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吧!

  2、出示PPT,引导幼儿作画。出示文稿,教师朗诵诗内容师:一闪一闪,阳光闪耀在青草之间一闪一闪,露珠闪耀在花朵之间一闪一闪,小鱼儿闪耀在波浪之间一闪一闪,春天的蒲公英闪耀在你暖暖的笑容之间那是一首暖洋洋的小诗,好像每一个字都是蘸着阳光写成的。提问:师:小灰鼠用了这么一首美丽景色的小诗叫醒了春天,小朋友来想一想,被叫醒的春天还会有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呢?幼儿: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小燕子飞来了--------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请小朋友将这些美丽的景色画出来,好吗?先不要涂底色。

  3、幼儿作画

  (1)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背景音乐,带有春天的图片)

  (2)出示范画师:小朋友的画已经画好了,这是小朋友画的一幅画,今天老师来教小朋友用一种新方法来涂底色。

  (3)出示画画工具,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方法及要求。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刷子和一些调好的颜料,先将刷子轻轻的沾满颜料,记住不能沾的太多,会滴下来,可以在小碗的边上轻轻的靠一下,我们可以用从左向右、或者从上向下的方法涂,选择一种方法顺着一个方向涂到底。老师选择从左到右的方法,不要反复的在同一个地方刷,如果有没涂到的'地方,可以从后面再向前涂一下就可以了。

  师:好了,我的画完成了,小朋友想动手去试一试吗?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黄色和绿色两种颜料,选择其中一种颜料去试试吧!

  (4)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欣赏

  (1)教师将幼儿作品照下在白板上播放。

  (2)教师小结:涂好的小朋友把刷子放在小盘子里,我们和后面的客人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作品吧!小灰鼠用一首美丽的小诗来叫醒了春天,我们今天用一幅美丽的画叫醒了春天,还学了一种新的涂底色的方法,因为要等到画干呀,还需要一点点时间,那我们先回教室,等画干了,我们将它布置在春天的美术专栏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欣赏,好吗?

大班美术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用西瓜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2.能主动参与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学PPT。

  2.幼儿作画工具(画纸、记号笔、炫彩棒等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西瓜进行初步想象。

  1.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2.圆圆的西瓜看上去像什么?

  3.半个的'西瓜看上去又像什么?

  二、欣赏PPT,引发幼儿再次联想。

  1.师幼共同欣赏作品,说说西瓜变成了什么。

  2.鼓励幼儿再次发挥想象,丰富联想。

  三、幼儿创作

  1.教师范画。

  2.要求:画前先构思好画面,先画好主体西瓜的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添画。

  3.幼儿作画,老师指导。

  四、评价作品

  活动反思

  这个美术活动的重点在于一个“想”字,所以在活动中,有两次机会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想象。第一次是出示西瓜图片,让孩子们看着去想象,他们都能从外形联想到许多其他的物体。第二次是出示范画,让孩子们从中受到启发再进行联想。从活动效果看,孩子们说的很多也很好,可是由于受到老师范画的影响,孩子们很少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大班美术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合作意识,但在合作的过程中由年龄特征影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合作意识的淡薄,在合作中出现矛盾时解决问题能力弱。以往我们的美术活动基本是以幼儿单独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忽略了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和合作。结合我班幼儿特点,通过连环画书的制作,引导幼儿分工协作、主动协调,学会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幼儿在互相配合中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合作能力,激发合作兴趣。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故事发展表现故事情节画面,尝试制作连环画图书。

  2. 在小组合作中能与同伴互相协商、分工,共同完成图书制作。

  3. 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1. ppt、记录表、订书机。

  2. 事先熟悉故事内容和连环画知识。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吗?

  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和它的妈妈长得一样吗?

  小蝌蚪把谁当成自己的妈妈?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子、鱼、乌龟、白鹅,在它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PPt)

  二.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书。

  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下来做成一本书,讲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听。

  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连环画吗?做成一本连环画书,还要有什么?(封面、封底)这些都有了,还要怎么样(装订)

  三.引导幼儿讨论和同伴合作的具体方法。

  1. 讨论画面内容。

  师:这个故事需要画几张画面?每张画表现什么内容?

  2.幼儿商量分工并记录

  师:这么多的画如果我们一个人画会用很长时间,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分组讨论并记录。

  展示记录结果。

  小结:我们在合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

  四.幼儿合作制作连环画书,教师适当指导。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小结:今天,我们相互合作很快完成了一本连环画书,在生活中许多时候也都需要我们一起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大班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与分析作品,感受米罗作品的童真、童趣,试着模仿作品中的图形符号进行绘画创作。

  2、在默画、比画的过程中,发现《太阳也跳舞》在造型、用色上的特点。

  3、在欣赏的过程中能手脑并用,乐意表达,乐意创作。

  活动准备:

  PPT,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默画,初步欣赏作品。

  1、快速欣赏绘画作品《太阳也跳舞》,体验名画带给自己的视觉冲击力。

  提问:看到这幅画的第一眼你记住了什么?

  2、再次欣赏作品,初步感受作品的形美、色美。

  提问:画里都有什么?(色彩、图案、线条)

  画里的造型像什么?

  3、帮画起名。

  提问:你想帮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为什么?

  介绍画家给这幅画的命名。

  4、情感体验。

  提问:看了这幅画,心里有什么感觉?心情是什么样的?

  5、默画,幼儿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展示在纸上。

  二、比画,感受作品在造型、用色上的`特点。

  1、展示孩子的作品,和画家的画比一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太阳也跳舞》在图案、色彩上的特点,加深幼儿对这幅画的理解。

  2、介绍画家,初步理解抽象画的含义。

  3、介绍米罗的其他作品,感受米罗作品的童趣。

  三、添画。

  按照米罗作品的特点,幼儿试着模仿作品中的图形符号丰富画面。

  课后反思:

  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我们习惯于让孩子看看、说说、画画,形式很单一,感觉孩子的兴趣也不浓厚。因此,本次活动我设计了默画--比画--添画三个环节。每一环节中,我都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把教育目标分解成可以具体实施的一个个教育行为,寓教于乐,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这一完整的教学流程,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比如,活动中整合了语言的内容,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所看、所想能流畅的表述;活动中尤其注重细致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色彩,观察造型,等等。

大班美术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2、尝试用水粉作画。

  3、增强对冬季周围事物关注。

  二、活动重点:

  用水粉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三、活动难点:

  能画出冬天里景物、人物的特征。

  四、活动准备:

  油画棒、画纸、范画、水粉

  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讨论,教师简单小结。

  2、提出绘画主题,引导幼儿思考。

  “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冬天’”,你会画一些什么呢?”幼儿个别说一说,互相说一说。

  3、提出作画要求,幼儿自主作画教师观察引导。

  “请小朋友画出景物、人物在冬天里的样子,但是要求小朋友用白色油画棒作画,整幅作品完成以后,在纸上图上水粉颜料,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面就成现在眼前。尽量不要和别人一样。”

  4、幼儿作画,教师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进一步表现冬天特征。

  5、活动结束: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或找一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原因。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就教学和幼儿发展的关系进行讨论。维果斯基的有关理论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造就了发展,是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教学与发展过程既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只有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是一个十分诱人但又很难在教学中解决的理论假设。中班美术活动《冬娃娃》是一个很传统的教学活动。可是,从这一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用维果斯基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尝试。

  1 、努力寻找幼儿的大纲。维果斯基曾经指出:“3岁以后的儿童是按照成人的大纲同时也是自己的大纲的程度学习的……,因此,教师的大纲同时也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冬娃娃》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画出冬季人物服装的主要特征。这是教师从幼儿原有水平出发提出的教学自标, 是一个教的大纲。本次活动中,教师在引导讨论范例人物小弟弟时,将该目标变得非常具体又非常有弹性:小弟弟要出门怎样才能保暖呢?你们戴过什么样的帽子呢?在分辨人物服饰颜色的时候,老师还请幼儿从桌上的蜡笔中任选两枝,比较哪一枝颜色深,哪一枝颜包浅呢。这里,范例并没有成为统一的图像标准,而是从这一具体图像中引发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重现。因此,当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的大纲时,就成了穿得暖烘烘,别冻着就好,穿戴什么、穿什么式样、花纹、颜色都行。这个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给了幼儿创造自己图式最大的安全感。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自己的大纲以后,幼儿就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表现他们自己对冬季的感受中去了。

  2. 将技能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

  幼儿对任何一种美术技能技巧的认识和学习,都与他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当一种技能技巧脱离了幼儿的经验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因不理解,没兴趣而变得被动,有时他们还会拒绝学习。

  《冬娃娃》中,教师示范蜡笔涂色,其实是提高控制手部肌肉动作的能力和协调性的技能演示。但教师没有把这个涂色技能抽象地告诉幼儿.说:“要用力地涂得均匀,涂得浓”,而是把它与穿上厚厚的衣服,衣服上不要有小孔,别让北风吹进来等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当幼儿涂色时,他们想到的不是涂满、均匀,而是给冬娃娃穿上暖暖的衣服,把涂色练习变成了幼儿关心冬娃娃的行为,提高了幼儿练习涂色的积极性。

  3.在激发创造中指向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出,好的教学不仅能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且能激发和形成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就是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怎样才能找到最近发展区呢?那就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上,必须鼓励幼儿的创活性表现。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两次对幼儿直接提出表扬。一次是当一名幼儿说出蓝色和米色配合时,教师立刻表示惊讶地说:“啊!你连米色都知道,这可是许多大人也说不出的呀!” 又一次是教师为手套划分色块时少划了一块,她没有立刻补上,而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了幼儿。她用一种犹豫的口吻说 :“呀!少了一块,两块米色要连在一起了!”一位幼儿立刻说:“中间再挤过去—块!”老师说:“真的,你可救了我了!”这两个并不明显的细节,都被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变成了鼓励幼儿努力超越的契机。教师还向幼儿提出为冬娃娃找一个动物朋友一起上学的极具挑战性的建议。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教师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幼儿创造的那些她从未演示过的图像,并把这些图像及时介绍给大家,如狐狸、野牛、松鼠……,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又进一步观察思考:冬娃娃穿得暖和不暖和,我们找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能不能跟着冬娃娃一起上学。从而引出了更多的话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教师对幼儿认识米色有点小题大做, 幼儿画的那些动物远比教师画得差,甚至让幼儿帮助教师填色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可正是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为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幼儿不是跟着教师重复已经获得的经验,而是在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甚至超越老师,从中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我们看到幼儿非但没有看不起老师,相反,他们与教师更亲密了。这一切使教师从幼儿的真实表现中进一步了解了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教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这个教学活动,也给了我们进一步的启发。我们的教学工作的确常常不能达到维果斯基所提出的那种好的教学境界,其主要原因不是教材不够新,也不是教学形式不够别致,而是教师和幼儿是处于完全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教师并不能真正地完地了解教育对象。这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幼儿的发展过程常常不能一致。怎样找到通向理想教学境界的思路呢?维果斯基曾指出,幼儿园编制的大纲应该按照能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目的的体系来编制,而且每年要沿着向目标迈进的道路上跨出一定的步伐……大纲实施的次序又应符合儿童感情丰富的兴趣的和与一般要领相联系的思维特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努力去创设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情景,每一次都去认真地了解幼儿,把幼儿的不同表现贯通起来,找到一些规律,并将它们作为设计、组织、评价和改进教学的依据,那么,我们的教学在适应和推动幼儿的发展上就可能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