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0 13:50:10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合集(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

  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你的蜡烛灭了没有?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活动反思】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小百科: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简单方法。

  2、有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的乐趣,初步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

  2、软件

  3、鼓励幼儿在活动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雨的形成过程。

  活动过程:

  一、交流已积累的经验,帮助幼儿归纳了解的途径。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天空的眼泪是什么?

  你认为雨是怎么形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1、老师做小实验。

  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老师用示意图记录。(示意图:→→→)

  师告诉幼儿此小实验就是雨的形成过程。

  2、观看图片:雨的形成示意图。

  请幼儿比较两个示意图,表扬幼儿观察仔细,并从小实验中准确地发现雨的形成过程。

  小结:地球表面的水经过太阳照射等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在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水滴落下来,那就是雨。

  三、拓展经验。

  1、观看软件:丰富有关经验夏季是我国雨水最多的季节。

  2、讨论:雨的作用和危害

  提问: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教师列表记录幼儿的回答)

  根据表格小结:雨对自然界、人们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下雨也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雨下得太大,或雨水太多会造成危害。

  3、知道雨季哪些东西需要防霉。幼儿在软件中游戏。

  小结:关于雨的知识、游戏和实验还有很多,小朋友还可以继续探索,互相交流。

  说课:

  一、关于内容的选择:在创编儿歌:“我们的家”活动中,幼儿对“云是雨的家,还是雨是云的家”有分歧,尽管雨和云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幼儿也有一些零散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并没有关于雨形成过程的一些相关经验。分歧和讨论使他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因此,科学活动“天空的眼泪——雨”适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同时也将引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二、关于目标的确定:

  1、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简单方法。

  2、有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的乐趣,初步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第1条是知识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活动中涉及到的资料搜集、记录、实验、比较、讨论以及简单统计等。第2条是情感目标。在《纲要》关于科学章节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以及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

  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在帮助幼儿整理、扩充、或提升已有的零散生活经验的同时促使幼儿长远发展,所以制定了以上两条能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关于教法的运用:

  1、在活动中,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方法,向幼儿演示雨形成的过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幼儿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向幼儿展示正确的示意图,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来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同时活动中还通过资料搜集方法的记录、简单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科学探索活动中运用的一些方法,使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初步的感受。

  3、组织幼儿观看录像拓展相关经验,并通过讨论和列表帮助幼儿梳理和丰富原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四、关于学法的思考:在《纲要》指导要点的第2条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因此,

  1、将搜集资料的要求放在课前请幼儿准备,目的是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对搜集资料的一些主要方法和途径有所了解和体验。

  2、幼儿也曾经进行过一些简单的记录,但示意图平时接触不多,因此,他们通过描述实验的现象和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一种新的记录表示的方法,而思维的有序性和语言的表达概括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提高。

  3、幼儿通过操作电脑软件游戏,轻松的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地进行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

  五、关于过程的设计:

  本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纲要》中关于科学目标中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的第一部分是让幼儿互相交流已积累的经验,帮助幼儿归纳了解的途径。互相交流的基础是活动准备中的第3点:“鼓励幼儿在活动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雨的形成过程。”归纳的方法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知道的,老师帮助记录下各种不同的方法。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主要部分: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目的是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现成概念。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描述小实验的现象,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雨的形成过程,这一环节是开放式的,有助于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好奇心、探究、求知欲望都将在此环节得到满足。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在软件中看雨的形成示意图,并和刚才自己完成的示意图进行比较。活动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帮助幼儿拓展和雨相关的经验,如:了解夏季是我国雨水最多的季节;了解雨的作用和危害;知道雨季需要防霉等。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形式:看录像、讨论和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始终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同时形式的变换可以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纸陀螺的制作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每桌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种图形片若干)。

  2、火柴棒、牙签。

  3、图案示范图例。

  【活动过程】

  1、玩陀螺,引发幼儿制作陀螺的兴趣。

  (1)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玩一玩:桌子上的圆形陀螺。

  (2)回忆并提问:这个陀螺是用什么做成的?你是怎么样让它转起来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正方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做陀螺,猜一猜它们旋转起来会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幼儿讨论制作陀螺的方法。

  (1)认识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各种图形、火柴、牙签、水彩笔等。

  (2)师:有了做陀螺的材料,可是我们怎么做呢?

  (3)教师同幼儿一起讨论制作步骤: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找到中心点。

  ②沿着中心点把陀螺装饰得更好看。

  ③用牙签在图形中间扎洞。

  ④用火柴的方头从背面插入中心当转轴,插到中间位置。

  3、幼儿自由设计制作陀螺。

  回顾过程及提出要求:

  (1)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形状找到中心点;

  (2)画的快一点,也可以参考老师的图案;

  (3)用牙签扎的时候动作要轻,小心扎到手;

  (4)插火柴的时候手指捏紧火柴方头,另一只手。

  4、探索及发现

  (1)幼儿试一试:请小朋友拿着你制作好的陀螺,它会转起来了吗?你发现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2)个别提问:你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再试一试,重点观察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时是什么形状。

  5、延伸游戏:

  陀螺比赛:鼓励幼儿到空地上,进行陀螺比赛。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对空塑料袋产生了兴趣,他们一会儿拿着塑料袋东奔西跑,一会儿向袋中吹气,然后抓住袋口,张帆惊奇的发现“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着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塑料袋没有装东西,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们纷纷地参与讨论,于是生成了“空气在那里”的科学活动。

  教师抓住偶发事件,尤其要多问少答,对孩子问答不急于给予肯定或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励幼儿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3.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4.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蜡烛、火柴、烧杯。

  2.幼儿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塑料袋若干。③幼儿记录单每人一份(见附图),每人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起兴趣

  实验:先给幼儿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问:水已经没过了杯子,手帕会不会湿?问: 手帕为什么没有湿?

  重复上面实验,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气(有气泡冒出),问:这次手帕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帕湿了。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两次有什么不同?

  教师: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第一次没有放出空气。水进不去,手帕没湿;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气,水进去了,手帕就湿了,我们看到的气泡就是空气(丰富词汇:空气)。

  二、探索活动——“空气在哪里”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让我们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等。

  1.请幼儿凭借已有经验第一次记录操作单。

  教师将幼儿的记录汇总在黑板上,鼓励幼儿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儿操作后第二次记录操作单。

  让幼儿自由摆弄这些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教师要求幼儿操作一样记录一次。

  教师:通过记录单中结果的前后对比,加深了幼儿对空气的.印象: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气,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空气。

  三、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杯中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请幼儿观察吹气玩具:用手挤压,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松开,又可感觉到有空气吸入。明确:空气是可以到处跑的,这种现象叫空气流动。

  教师:原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丰富词汇:气体)。

  四、空气能帮我们干什么

  教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那么空气能有什么用途呢?

  1.请幼儿做憋气实验,问:有什么感觉?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2.实验:将两支蜡烛用火柴点燃,同时盖上一大一小两个烧杯,让幼儿观察蜡烛慢慢熄灭的过程,然后提问:

   ①蜡烛怎么样了?

   ②是同时熄灭的吗?

   ③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熄灭了?为什么盖小杯子的先灭,盖大杯子的后灭呢?

  教师:盖上杯子,空气进不去了,蜡烛就灭了。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灭。也就是说: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丰富词汇:燃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气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长大以后还想让空气帮助人们做什么?每人一个塑料袋,请幼儿出去找空气。并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有关空气的各种小实验。

  记录单附图:

  (画吸管)

  (画石头)

  (画泥块)

  (画塑料玩具)

  (画塑料袋)

  (画小手)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起来。

  2、通过实践,了解纸的`承载力。

  活动准备:

  操作卡若干、小筐、卡纸、记号笔、若干本同样的书、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有几位纸家族成员要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想考考小朋友们,怎么样让它们站起来。

  二、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想各种办法让纸站起来。

  1、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

  2、幼儿自由操作。

  3、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方法。

  三、幼儿猜测,实验站起来的纸能否承载书本。

  1、教师出示记录纸。

  2、猜一猜哪种折法放的书最多。

  3、教师提出要求。

  4、幼儿分组操作并记录。

  四、集体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起源:秋天来了,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他们看到了红红的小野枣,飘飞的蒲公英……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野枣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娃娃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依托:《好吃的种子》这课让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风的作用》和《梨子小提琴》都简单涉及到种子的传播,基于以上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设计生成了《种子娃娃有办法》这一活动 。

  内容:本活动主要以蒲公英,苍耳,莲子为例,让幼儿具体感知种子是如何通过风,动物,水来传播的,继而激发幼儿探索其他传播方式的兴趣 ,最后以《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结束,让幼儿探索自然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幼儿基本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而且大部分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也有少数幼儿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淡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

  【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并且考虑幼儿对种子已有的经验和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在本活动中我预设了以下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p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本活动的重点是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

  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

  【教学方法】

  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我为幼儿提供接近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幼儿也更喜欢动手摆弄,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理解物体经过连接可以改变其特征、用途。

  2.大胆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连接”的现象,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交流探索结果,萌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绳子、夹子、回形针、纸条、双面胶、胶水、PV管、3通、玩具、电珠发光实验彩链、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开火车”的游戏中,火车是怎样变得很长很长?(许多幼儿连起来)

  小结:一个一个小朋友连接起来就成了一列很长很长的火车了。

  二、操作探索

  (一)探索不用辅助物的连接

  1.出示绳子、夹子、回形针,请小朋友把它们也连一连。

  2.你是怎样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二)探索使用辅助物的连接

  1.咦,电灯是怎么会亮的呢?这些是什么?老师示范电珠发亮的实验

  2.小结:电线把电珠和电池连接起来后,电珠就亮了。原来电池和电珠请电线帮忙连接起来后,电珠就亮了。

  3.幼儿操作探索

  4.请幼儿说说探索的.结果。

  5.寻找生活中物体间的连接

  (三)探索物体间无形的连接

  1、了解无形的连接

  提问:我的手机怎么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的呢?

  2、扩展经验

  三、结束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通过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连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可以发明更多的东西。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桥墩、桥梁、塔柱、拉锁等桥的组成部分及作用,在决定桥面强度的因素,了解桥的发展史。

  2、能提出想知道的关于桥的问题,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活动准备】收集桥的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调动幼儿关于桥的已有经验。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桥?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桥?

  2、教师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的发展史的话题。

  师:这是人们最早造出来的桥,叫什么桥?是什么形状的?

  师:为什么人们要在这里建一座独木桥呢?

  教师出示石板桥图片。

  讨论:独木桥和石板桥哪个更坚固?为什么?

  教师出示石拱桥图片,请幼儿比较石板桥和石拱桥。

  教师出示铁索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图片:这些是人们后来造的',看看桥面是靠什么架起来的?为什么不造成拱桥的样子呢?

  3、引导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逐一在黑板上用图示记录,并和幼儿一起商量获得答案的途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18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科学教案:眼镜11-27

大班科学教案:气球07-02

《声音》大班科学教案09-29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2-07

寻找声音大班科学教案11-30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5-10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过冬06-13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