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1 10:26: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品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虾、如、闹、费、拖、套、拼、虽、弓、腰、使、劲、究、至”等14个生字,会写“弓、虾、重、跑、虽、往、如”7个生字和认识新偏旁“虫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与人合作。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字,学写“虾、跑、如”。

  3、通过朗读课文,明白天鹅、大虾和梭鱼合作拉车,大车却未动分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

  2、师:你喜欢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本领?

  生:我喜欢小猫,它能捉老鼠。

  我喜欢小猴,它的本领是上树、爬山。

  我喜欢梅花鹿,它跑得很快。

  我喜欢……

  3、师:你们对动物的了解真不少!

  4、师:同学们对动物真是了解!(课件出示天鹅、大虾、梭鱼图片)今天也有三位可爱的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快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好!天鹅!你好!大虾!你好!梭鱼!

  5、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之间的故事吧!

  6、板书课题,9、天鹅、大虾和梭鱼

  齐读课题

  7、学习“虾”字:“虾”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虫下虾,吓字的口字旁换成虫字旁就是虾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师:现在就打开课本P39,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想不想像老师一样把课文读好呢?赶紧自己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把生字的字音读准。

  3、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

  师:读了课文,看看谁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⑴⑴带拼音的生字词

  ①指名读

  ②开火车读:师:轰隆隆,轰隆隆,小小火车往哪开?

  生:小小火车往这开。

  ③小组读

  ⑵去拼音的`生字词

  师:拼音宝宝走开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①指名读

  ②开火车读:师:轰隆隆,轰隆隆,小小火车往哪开?

  生:小小火车往这开。

  ③男生、女生比赛读

  ④齐读

  4、再读课文,读通全文

  师:把刚才学习的生字词放回课文中,把课文读流利

  5、指名读小节,生评价,师指导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此文转自淘.教。案网(4个)

  ⑴出示课件,检查标号

  ⑵指名读

  ⑶小组合作读:让我们一起分小组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6、齐读全文

  师:生字词和小节都读好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流利。

  7、整体感知

  师: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天鹅、大虾和梭鱼他们一起要拉一辆车

  生:他们往不同的方向拉车,所以那辆车一步也动不了。

  过渡: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这个内容?(第二、三节)

  三、学习故事

  1、指名读第二、三节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思考:谁去拉车?他们怎么拉车?

  生汇报,师板书

  3、理解“拼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4、指导朗读

  师:你能不能带上动作或表情来读一读

  5、小结:大家都在努力地拉车,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可大车却未动分毫。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出示课件,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

  2、指名说如何正确规范地写好这个字

  3、指名书写笔顺

  4、教师范写,生书空

  5、学生练写

  6、展示学生作业,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教案。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67页28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 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 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 同学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 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和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 听课件朗读

  2、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 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 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 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这一现象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玩扔纸飞机吗?你们在玩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好,下边我找两名同学,你们俩比一比,大家看他们谁的飞机飞得最高最远?

  啊!同学们看见了吗?不管他们的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落在地上,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读懂今天的课文,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玩飞机,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激发她们的求知欲。]

  2、阅读、识字、感悟。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课文中划出生字和自然段。

  [明确读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同桌或小组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生字组词,读词语。

  (4)说说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5)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段?

  自由读。指名读。

  (6)老师也喜欢一段,也想读一读,行不行?老师读完后说:我读的'好不好?谁能和老师比一比,找几名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这段是谁说的话?

  [比赛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老师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7)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同桌互说,指名说。

  (8)体验引力。

  以小组的形式做试验,当吸铁石靠近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每个同学都做一做,亲自体验一下,在组内说一说。

  (9)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做一次试验,边做边让同学说。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直观形象地理解地心引力的概念。]

  (10)讲解: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而且

  它的吸引力要比磁铁不知大多少倍,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飞多高,最后总是会掉在地上的道理吗!桃子熟了掉在地上也是同理。板书地心引力。

  (11)指导分角色朗读。

  3、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2)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呢?

  4、总结:

  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多读一些课外书,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回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分析

  《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3,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材料(上这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

  1,请学生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二)读通诗歌

  1,读准字音:如文中的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理解词语:如诗画欣赏文中的词语

  (三)读出韵律.反复朗读古诗,可采用抽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展

  三,理解古诗大意:合作学习

  (一)自读自悟:学生依据资料和文后译文进行自学.

  (二)学习小组交流;通过与同学互相补充,解疑,使学生明白诗文大意.

  (三)全班交流:

  1 ,请学生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指导朗读:读出韵味,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

  四,合作探究学习

  1,本诗作者是怎样开想象的

  2,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3,引导观画:

  五,回顾全文

  1,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2,交流写竹的诗文.如郑板桥的诗《竹石》

  六,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郑板桥《墨竹图》:

  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郑燮

  竹 人

  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挺立 高标挺立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读书时间充分,形式多样化.首先是读通诗歌,初步感知诗文.然后是读出韵律,体会诗的含义,最后是读出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整节课都是书声琅琅,通过朗读,培育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采用了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来达到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和对诗人的敬佩之情.

  3,这首诗是一首图题诗,在引导学生观画时,还可展示其它的画,如梅花,松,国画等图,让学生欣赏,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对画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

  能力目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诵读欣赏探究情感品味语言我爱质疑语言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借勇敢无畏的海燕象征当时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奋勇斗争的革命者,矛盾借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借石榴来抒怀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描绘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生:喜欢石榴、描绘石榴、赞美石榴

  生:描绘了它的是枝、叶、花、果

  三、诵读欣赏

  1、你喜欢石榴的哪部分,读给大家听

  2、它有什么特征?

  生读

  生答:枝奇崛不枯瘠叶清新不柔媚花单瓣陆离双瓣华贵果透明光嫩

  点评: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石榴浓浓的喜爱之情,老师也被你们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探究情感

  找出作者对石榴情感的句子

  生:作者喜欢石榴,赞美石榴

  生:石榴数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生: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生:那可不就是夏天的心脏吗?

  生: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生: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生: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

  提示:作者描写的石榴美观可爱,作者赞美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的.精神美。

  生:它不怕骄阳,敢于同炎炎烈日抗争。

  生:它的勇敢,无畏。

  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本文写于1942年10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作者正是借石榴的外形美和精神美来颂扬我们民族敢于斗争的美好情操。

  五、品味语言

  这篇散文形神兼备,语言凝练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极富表现力。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说说理由。

  讨论归纳

  “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写出了花的灵秀、精巧

  “它会笑你呢”“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偶修辞使句式整齐,石榴个性鲜明

  “琢”字写出了花的精致

  “劈”字写出了四瓣花瓣分裂的整齐匀称

  六、我爱质疑

  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1、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2、红玛瑙琢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成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3、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

  4、文章开头写一般树木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这是石榴花后期的形状。

  2、这是花的成长过程,先是希腊式的安普剌,后是中国殷周时的金。

  3、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热情奔放,一切都生机勃勃,作者爱夏天,他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脏,如果没有石榴,夏天将暗淡无光,所以他更爱石榴。

  4、开头将少数树木和一般树木进行对比,是为了引出石榴。

  七、语言运用

  1、仿照第二段“…而不…,…而不…”写话

  2、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如粉笔、橡皮、鸽子等)

  3、教师示范大方而不张扬清香而不浓郁钉子:压力愈大钻劲愈大

  4、学生展示

  八、总结

  自然万物,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他们虽不言语,却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示。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慧眼和心灵去发现,去探索那些无声胜有声的哲理。

  教学反思

  《石榴》是一篇状物抒怀的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大多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文章的难点是:作者通过对石榴毫不避易炎阳的直射的描写抒发他爱石榴的勇敢、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此文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高潮的时候,作者笔下的石榴体现了当时抗日军民的精神状态,所以这方面是老师介绍的。质疑部分是经常设计的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怀疑精神。语言是本文一大亮点,通过品味语言和语言运用两个环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掌握了借物抒怀的写法。自我展示环节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各有侧重地展开描写,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些特点展开描写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

  2、学习肖像描写,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资源:

  习题。对照习题,以提高能力

  教法设计:

  自学引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指导学习“自读提示”。

  2.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步骤。

  (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标画出文中刻画的人物,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的`。

  讨论、交流后明确:

  (1)正音正字。

  魅梧 戏谑 义愤填膺

  (2)要求学生摘抄文中的优美词语和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

  魅梧 简陋 戏谑 魅力

  局促 义愤填膺 空前绝后

  (3)文中刻画了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都德,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通过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品读理解

  学生细读课文,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描写部分细细体会,准备复述。

  指明学生复述,教师评价。

  四、精读鉴赏

  1。学生齐读“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部分,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屠格涅夫的?

  2。讨论、明确:

  写屠格涅夫和福楼拜的见面,先写主客之间的友谊:热烈拥抱,然后加以评论,两位作家内在的思想和共同点,正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从而表现出两人的性格特征。

  写屠格涅夫的动作、语言,则先描绘他“仰坐”,用“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然后加以评论:“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

  3.讨论:这个部分刻画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人物一般性的行动、神态等描写,有对主客的共同描写。对屠格涅夫,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福楼拜的神情)。在描写中不断加进作者的感觉和评论。因而能由表面的行动、神态、语言描写深人到内在的思想。

  五、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刻画左拉的部分,并比较:刻画屠格涅夫和刻画左拉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

语文教案 篇8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因此,我从以下方面入手设计本课的教学:

  1.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运用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从《桂林山水》导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利用学生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训练;

  5.运用讨论式学习模式,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这一堂课,达到了以下教学目的:

  1.重视朗读和感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整节课以读代讲,只是在中心词和总起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点拨。

  2.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悟、自己搜索资料、自由探讨能力,效果较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运用讨论式整合模式,设计一项讨论题,让学生比较《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在网上发表评论,内化课文内容,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建议:

  1.学生反馈面比较小,大部分学生做的幻灯片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来不及看;做得怎么样,图与文字配不配得上,不得而知;

  2.时间安排上还是比较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比较少,如果再进一步进行反馈,效果就更好。

  附:教案:

  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安排课前学生预习:

  1.查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上网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保存。

  课堂教学:

  一、复习《桂林山水》一课,导入新课。

  二、读题:索溪峪的“野”

  质疑:野可以组什么词?

  出示字典中“野”的解释,这里应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题目的“野”要加上引号呢?

  三、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

  提示:找文中段落的总起句,从而对文章提纲挈领。

  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是野的。

  第三自然段的总起句是:水是野的。

  第四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

  第五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4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精选)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