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9 10:26:3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学习,才能学好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了许多鸟,可是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它们搭的地方和窝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学《群鸟学艺》这篇课文,了解鸟儿们是怎样学本领。

  2、质疑课题

  (1)、什么是群鸟?

  (2)、“艺”的意思是什么?

  (3)、群鸟学的是什么本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三、读画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按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找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做上记号提出来。

  (2)、你从哪句话中学到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时候请提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1)、有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它们各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

  3、过渡句:我们来看看小燕子怎样向凤凰学搭窝?

  4、请一位同学朗读6--7自然段。

  讨论:

  (1)、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凤凰教小燕子搭窝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用“” 标出。

  (3)、能用上?"先……再……然后这个并联词说一句话。

  5、认为要学好搭窝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无论学什么,只要虚心好学,认认真真,有耐心就能学到本领?

  四、读演结合,感悟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推荐代表朗读,分角色带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3、你们认为谁表演最精彩,为什么?

  五、总结、扩展延伸;

  1、指导看图编故事:

  (1)、分小组讨论

  (2)、本组组长讲故事

  六、联系实际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群鸟学艺

  想 做

  猫头鹰 有什么 飞走了 仍旧不会

  老鹰 挺简单 飞走了

  乌鸦 我也会 得意 粗糙

  麻雀 和我想的`一样转身

  小燕子 认认真真 漂亮 结实 暖和

  教学反思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学设计是本学期我在某实习生上课时所做的课堂摘录。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这堂课是她精心设计过的,其中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应该说是个不错的设计,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开篇的质疑问难,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个对比环节的设计也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语言训练也比较到位,最后自然地引出了学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最后的分角色表演给孩子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

  这堂课的设计充满了童话的色彩,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教师在努力创设童话般的课堂情境时,却被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给破坏了。我们把第五个环节放大了来看一看:也许这个教师想尊重科学,在教育孩子们要做个勤劳、刻苦学习的人时还应多了解“真实”的科学,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鸟栖息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好像为孩子们精心编织的童话梦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惊醒了,如果我是听课的孩子,也许我会想,刚才还夸小燕子刻苦学习呢,现在老师说那些鸟本来就不需要搭窝,难道不可以懒惰吗?这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嘛!这样的引导也和先前创设的课堂情境不相符。这位教师为了不误导学生,让学生说说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其他没学会搭窝的鸟住在哪里,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机渗透科学知识,而事实上则起了反作用。我们是要尊重科学,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不要囿于文本知识,这样的出发点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上欠缺考虑,出现了导的方法问题。我想,在说明科学真理的同时,能不能不破坏这个童话的情趣呢?让它自然地出现并为学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课后,一位一同听课的老教师说的话简直一针见血:为什么要破坏这么好的童话情境呢?教师可来个顺水推舟嘛!因为小燕子刻苦学习,搭的窝又暖和又结实。而猫头鹰、麻雀、乌鸦他们因为懒惰,没有学会搭窝,至今还没有窝呢!你知道他们现在住在哪里吗?你见到他们会对他们说什么?这不就很自然地把其它鸟的栖息地给说出来了吗。难道这不比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其实这些鸟是用不着搭窝的,你知道他们住哪里吗?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吗?你看,话一转,稍做改变,照样能说明科学知识,照样能告诉孩子多看书能掌握更多知识的道理。听了老教师的点评,我暗暗叫绝!

  新课改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应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三、设计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可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中。“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这是我对本课采用的教法。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四、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3、六对反义词做成的头饰。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幅画。(出示挂图)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这幅画画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古诗

  1、谈话:古代有位诗人就以《画》为题,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把“山、水、花、鸟”四个字都用上了,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出示整首诗)

  2、熟读诗句

  A、自由读,找出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B、出示生字卡片,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

  C、指名认读,同桌对读。

  D、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做上记号。

  E、学生自由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3、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A、小朋友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对诗句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和自己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为什么“近听水无声”?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在?……)

  B、小朋友的问题,我们看看黑板上的画就都能找到答案了。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教师引读全诗。

  C、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己的感受。

  6、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五、朗读成诵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作者在描写了暴风雨当时的“狂暴”情景之后,紧接着有描写了什么?和第一部分比起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的'什么?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1)昨晚的狂风暴雨似乎要毁灭一切,为什么会带来更加绚丽的早晨?仅仅是风雨洗礼之后,万物更新了吗?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2)作者在暴风雨横行时那最紧张、最难熬的时刻,想到了雨后的美好吗?“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隐喻手法是教学难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导入)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文章脉络: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一、预习反馈(每小组派人上板,其他组员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所有反馈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上板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爵 ( jué )士 仆( pú )人 矮(ǎi )小 徒(tú )步

  效率( lǜ ) 辉煌(huáng ) 脱(tuō )离 尊( zūn )重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上板为造句,单双各1个题,每题/2分)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真假难辩”应为“真假难辨”)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下列词语各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 “爵”应读“jué” )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 “仆”应读“pú” )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 “尊”应读“zūn” )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 )

  4.解释词语(上板为听写词语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贫寒:穷苦。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徒步:步行。 仆役:仆人。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二、合作探究(用5分钟速读、指名读课文,组内交流,指定小组完成相应课题,并声情并茂作答。)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导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整篇文章思路流畅,层层联想。

  2、作者在文章中分别在叙述了牛顿开猫洞和晏婴使楚的故事之后,文章内容是怎样进一步展开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叙述两个故事时,层次也极为分明。先叙事再分析,接着进行想象,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写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确。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大科学家牛顿养猫开洞的故事,曾经引起人们的笑话,说说你对牛顿的看法。

  明确:牛顿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而是不从人的一面考虑,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从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三、精句赏析 (默读读相关句段、思考、结对讨论,展示各自风采。)

  1、“无独有偶”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无独有偶,”是过渡句。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2、“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赏析: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以民为本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3.“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1:本句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的总结句(文章的中心)。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赏析2:是文章的主旨句,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本句是,呼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4.文中两个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这里我们把“猫”当成人,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门和桥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作者就是要告诉读者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和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四、拓展提升 (巩固提升学习目标)

  1、本文的社会价值在于文章中宣传人本思想,你认为本文的“人本主义”体现在哪里?

  参考:本文的人本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第一则故事中。作者认为开猫洞应该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这里的“猫”隐喻的恰恰是人,是那些在社会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人,而课文中人则指管理者。在社会的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如果能尊重被管理者,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就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2、本文是一篇立论,你认为用哪一句话来表达中心论点最合适?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故事里面有道理。)

  故事里面有道理分论点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3、与你的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大猫和小猫的对话,然后想想作者的这一番想象,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有什么特点?

  参考:大猫小猫的对话想象丰富,这样使文章的语言幽默,生动,读来娓娓动听,充满情趣。

  4、各小组提问题,并互相解答问题。

  例:“楚国式”是指什么?(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齐国式”是指什么?(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五、随堂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笔名是 金克木,是我国家,著名的 文学家、学者。主要作品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学论集》,译作有《代致呵利三百咏》、《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2、晏子,字平仲,春秋 时期 齐国的大夫。

  3、本文从 牛顿开猫洞 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 文庙的门 ,从 文庙的门 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的北大的门和桥 ,思路流畅,结构清晰。

  4、解释词语

  前呼后拥:

  名满天下: 徒步: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 反问 )

  (2)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拟人 )

  (3)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设问 )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6、下列问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D、是反问 )

  A.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B.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7、“门以人为准”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吗?为什么?

  参考:不是。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门以人为准”实质是以等级为标准。所以,它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人本”思想的体现。

  8、你认为“晏子使楚”的故事真实吗?

  参考:两个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骑马乘车,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二是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9、怀疑处处有学问,你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要有见地,有深度、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见解独特即可。)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喜欢读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笋的特点和样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认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是——(板书课题:笋芽儿)齐读课题。(读准题目)

  这篇课文也是描写——春天的景象。

  二、检查预习

  1、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指名交流)

  师:那谁知道课文写的什么?(指名交流)板书:生长过程

  师:课文的内容你们了解了,但这课的生字可不少啊,怎么样,你们都把它们解决了吗?

  2、检查生字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

  (1) 自读。(2)指名读。(3)集体读。

  师:现在生字自己跑出来了,(课件)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1、指名读。2、集体读。

  3、男女比赛读。4、同桌互读检查

  5、集体读。

  师:课文中的拦路虎都被我们解决了。下面我们学习课文会更顺利。

  三、质疑、答疑

  (一)质疑

  师、观察第7页插图,看到这些笋芽儿你想说什么?我们可以说( )的笋芽?(指名说)

  师:多可爱的笋芽儿呀!(板书:芽儿)你再看笋芽旁边的竹子,那是笋芽长大以后的样子,可以说( )的竹子?(板书:竹子) 《笋芽儿》优秀教学设计

  师:(师在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箭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你想知道什么?

  师: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最后长成健壮的竹子都依靠谁的帮助呢?请你们读一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答疑

  1、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春雨 雷公 阳光)

  2、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根据自己的体会读,然后小组交流读,互相评价)

  3、指名读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笋芽儿》这一课,谁愿意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得什么?

  2、集体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二、指导写字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写本课的生字。(出示生字)

  师:这些字你觉得那些字最难写呢?还有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问题?

  三、学生组词并书写。

  四、展示。(共同分析优缺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课题:1——3一千根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情感与态度: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突破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2. 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技术平台: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情智在线: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吏铁生作品《命若琴弦》改编的文章,题目是《一千根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0分)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典。

  3、检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单间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15分)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汇报预习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师生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幻灯片:就为了这一个“希望”,他坚持弹奏,匆匆五十三年就如此过去了。板书:希望,五十三年

  1、五十三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就已经是很漫长的了,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又是何等的漫长啊。然而,这漫长的五十三年她是怎样度过的呢?能不能在文中找一个词语(板书:匆匆)。

  想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才是匆匆度过的。(高兴、幸福)那失明的老人为何又匆匆地度过漫长白五十三呢?(因为他得到了老人给他的一个能治好眼睛的药方。)(板书:药方),你在哪找到的?

  幻灯片:我给你一个保证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打开这纸单。在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授课时间:

  个性化设计:

  科目:语文 备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课题:1——3一千根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并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情感与态度:理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领悟人生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体会这对盲人师徒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教学突破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2. 读懂“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从善意的谎言中揣摩信念的力量。

  技术平台:课件。

  情智在线: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体会情感(10分)

  1、那么在得到药方之前,他是怎样生活的呢?

  幻灯片:一位会弹三弦琴的.盲人,渴望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看看这个世界。但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板书:渴望)

  渴望是什么意思?迫切地希望。

  有生之年:在活着的时候。

  2、当他得到了药方之后,他的生活又有了怎样的转变呢?

  幻灯片:于是,这位琴师带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了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弹唱为生。

  二、走进文本,揣摩情感(20分)

  1、想象,此时他会弹奏什么样的曲子?(高兴的)

  2、此时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忙并快乐着)

  3、想象,当他弹断第一根琴弦的时候,他是什么心情?

  当他弹断第十根他是什么心情?

  4、就在这第一千弦断了的时候,这位艺人又做了什么?

  5、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理解。

  急不可待:迫不及待。一直藏在怀里(可以看出这张药方是这位盲人的救命草,他把它视为珍宝一样保存着。)

  6、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从明眼人的口中得知:

  这泪水里都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伤心的泪水?悲伤的泪水?绝望的泪水?可是刹那间他突然明白了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所以这里更多的是感动的泪水。

  7、然而,这位老了的失明艺人并没有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弟。他是怎么做的?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解(10分)

  同学们,看到这无字的药方,你想到了什么?

  授课时间: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课后四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词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2、山谷中有什么谜底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看。

  3、听课文录音。

  二、由读课文,围绕下面要求自学:

  1、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纠正字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说说“始终、苍翠挺拔、摧毁”等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1、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迷底?

  2、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

  学生读后讨论。

  五、作业:

  1、书写课后三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