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4 13:33:0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热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10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万能胶水发明的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自觉实践,大胆创新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他是怎样做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谁发明万能胶水?他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他是怎样做的?

  (三)反馈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交流自学提纲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聪聪是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想到万能胶水的,他为此做了深入的研究,收集了很多的资料,设计了很多方案并精心地做了不少实验;启发学生认识到聪聪在发明过程中,十分认真。)

  讨论: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而电视新闻却说:“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这是怎么回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想到些什么?你认为聪聪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这篇优美的散文,以生花妙笔,描绘了大地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请听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二、播放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不要求同学们看课文,可以闭眼静听。听后,二人小组畅谈感受。然后,全班找1——2位同学谈听后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三、默读课文,在课本上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可根据听录音时的记忆,也可。

  四、二人小组,每人读一遍课文,对方边听边校正发音。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教师指定一位同学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按下列分工朗读课文。

  第1段:全班齐读。

  第2段:第一小组朗读(值日小组)

  第3段:第二小组朗读。

  第4段:第三小组朗读。

  第5段:第四小组朗读。

  第6段:第五小组朗读。

  第7段:第六小组朗读。

  第8段:女生朗读。

  第9段:男生朗读。

  第10段:全班齐读。

  二、教师挂出课前绘制好的图(如下)。

  (可以起名为:“孔雀开屏”图或“伞形花序”图。)

  1.教师课前准备好按照图上编序号的圆的大小,剪12个圆纸片,在这些纸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每一个序号一种颜色,共10色)写上如下的字:

  (1)东风来、脚步近

  (2)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3)草

  (4)花

  (5)风

  (6)雨

  (7)迎

  (8)新

  (9)美

  (10)壮

  2.请同学们给课文自然段标序号。然后看图,对照课文,每——个空白圆里应该填写什么字。(可二人小组讨论。)

  3.教师将12个写好字的圆纸片,分发给12个两人小组(每个值日组里2份)。请各组想一想本组拿到的圆纸片该贴在哪个空白处。

  4.请拿到纸片的小组用橡皮泥将本组的圆纸片贴到恰当的空白处。教师指名陆续到台前来贴。各组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无误。如果有的小组贴错了地方,另一组正确的就贴在圆圈外,待都贴完,让学生讨论哪个正确,贴错的一张应贴在什么地方。再进行调整。

  三、请同学们根据图,划分文章结构(画在书上)。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文章的结构划分,允许同学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应予以肯定。讨论后,请同学们把图转换成结构提纲,把圆纸片上紧缩的词语展开,给各部分、各层次归纳段意,抄写在笔记本上。同学们的笔记也不可强求一致,只要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允许同学们有创造性的归纳整理。教师发现好的,要当堂予以表扬。

  四、带着如下的问题深入阅读。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给山蒙上了淡绿色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生机勃发。)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4.作者描绘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样招人欢喜。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反衬等修辞手法,把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5.风,最难描绘,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风写得有感有情。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又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人们不能不感谢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风给子的振奋。)

  6.作者抓住了雨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雨图?{作者抓住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7.作者描绘迎图,从哪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天,感受意。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爱的心情。)

  8.作者赞,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天的什么特点?(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以上各小题,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全班——一讨论,或边朗读边讨论。)

  五、教师指导朗读。

  1.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2.朗读的层次要清楚,参考结构分析。三大部分之间,略有较长停顿。在停顿时,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感情的三个阶段是:盼,、爱、赞。

  3.朗读时,头脑中要出现一个一个的图案,把握住形象的特点。

  4.教师指导一位学生(有朗诵基础的),让他(她)朗诵成功,其他同学听教师指导和这位学生朗读,从中得到启发。

  六、做文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家庭作业 ]

  背诵全文。在背诵的基础上,练习表情朗诵。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朗诵录下音来,有条件的录下像来,交给教师。教师选择1——2人的朗诵,在全班播放,请大家评议,以提高同学的朗诵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同学们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同学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同学们,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同学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同学们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同学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的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同学们作出研究的反应。同学们通过研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诱导倾向的问题,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使阅读成为同学们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同学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找春天吧!引导同学们齐唱《春天在哪里》。好,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想知道它们在春天、秋天时有什么不同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首先用同学们会唱的歌曲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同学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回答: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明确初读目标,引导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简单的问答,提高同学们的读书效率,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自主识字,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开火车认读生字。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设计意图:抓住同学们喜欢比赛的特点,培养团结合作和竟争意识。]

  2、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设计意图:抓住事情的过程,体会重点人物的特点。以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为主,注重展示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人物品质的认识过程。]

  (2)略读分析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几句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感情噢!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重视同学们的个性发展。]

  (3)同学们自选角色,有感情地表演出来,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感悟小枣树说的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色的研读,力求突出重点,使同学们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4)读了课文,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胆说出来吧!

  [设计意图:培养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3、精读课文,加强语感。

  (1)教师引导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们准备抓住哪些语句把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特点表现出来呢?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拔、指导,培养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点词语,观察插图,对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性格对比,加上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朗读并表演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们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情感。]

  三.拓展与巩固

  1、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巧用课文抓住文中的发散点,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文中人物的优缺点转移至现实的每个人身上,使德育落到实处。]

  2、巩固会认的字

  游戏:听音出示字卡。(教师读生字,同学们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在玩中巩固知识。]

  3、总结谈话: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小枣树的高尚情操啊?

  四.作业设计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课后朗读全文给大家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 重难点: 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 教具准备 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教学过程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 分小组修改。 各自读改,进行对比。 抄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一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2.会认“心、到、井”等11个字,会写“下、井、心、来、你”五个字。

  3.理解课文,养成遇到困难时乐观、动脑的好习惯。

  二、内容分析:

  《快乐的小青蛙》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19课内容。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了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它不慌不急,在井里唱起了歌,最后被大象救了上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

  三、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浅显生动,没有说教,适合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理解本课设计的意图。学习本课,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遇到困难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设计思路: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利用歌曲《小青蛙找家》激趣整合于本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演奏《小青蛙找家》,一个学生戴着小青蛙头饰,伴随音乐跳出来,全班同学也跟着唱。

  小青蛙找家

  1=bE24

  天真地

  (5i5i│5i5i│3523│555│5i5i│5i5i│3523│110)│

  3523│50│3563│50│××│××│××│××│×××│×××│

  一只小青蛙,呱!要呀要回家,呱!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

  ×××│×××│000│0000│00│

  跳跳跳,呱呱,呱!我怎么掉进枯井里了?

  2.戴着青蛙头饰的同学说:“我怎么掉进枯井里了?怎么办呢?”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青蛙。引导说:“现在小青蛙掉进井里了,谁来给他想个办法?”找几个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在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3.学习小组合作识字。学生相互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卡片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也可以是爸爸妈妈写的。)

  4.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生字、词语、短句卡片,开火车读,抢读,学习小组齐读。

  5.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三、自主朗读,感知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他最好的朋友们……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同学们评一评,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读出了恰当的语气。

  四、分角色表演读。

  1.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

  2.抽一二组在全班表演读。

  五、结合情境图,想想说说

  1.教师出示情境图(幻灯片)。

  2.想一想:①小青蛙掉到井里为什么还要唱歌?②如果小青蛙不唱歌,还可以怎么做?③你喜欢这只小青蛙吗?为什么?

  3.讨论、交流。

  4.教师总结:这只小青蛙是只快乐的小青蛙,聪明的小青蛙,勇敢的小青蛙。教师板书“快乐的”“聪明的”“勇敢的”。

  六、在愉悦中下课。

  教师弹奏《小青蛙找家》,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青蛙,聪明的小青蛙,勇敢的小青蛙边唱边跳出教室外。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感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

  使学生懂得必须依靠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来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思路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语句和情节,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并从课文延伸至课外,逐层深人理解“金子”一词的多种含义。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金子”

  1。(1)金子,光闪闪、黄灿灿的金子,我想,人人都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伙儿带来一个“金子”的故事。喜欢听吗?不过,可得动脑筋哟!看看哪个聪明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范读以后能根据大屏幕显示的6个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培育花苗、长满鲜花、找到真金、实现梦想)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老师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3)学生根据6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2。光闪闪、黄灿灿的金子多吸引人哪!所以一听说萨文河畔有人发现了金子,往那儿赶的人就特别多。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就是形容“人特别多”的,看谁能找出来?(蜂拥而至)你还能换上一个词吗?(学生体会读)可是结果怎样呢?(一无所获)(学生体会读)

  3。多数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去,但有一个人却坚持留了下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这个勇敢追求梦想的人的名字。(学生大声呼喊)彼得这一留就是五年多呀,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大屏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读了彼得说的这句话,大伙儿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

  二、精读感悟,明理“金子”

  是呀,我们的彼得最终圆了自己的发财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自学标画)

  读后交流: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的是哪些句子?

  (指名读所画句子,并相机在大屏幕上出示。)

  彼得走出小木屋……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1。彼得发现了什么?

  2。我们知道彼得已经整整6个月没有回家跟家人团聚了,就当他准备回家时,却碰上了这倒霉的天气。如果是你,孤单单地在这儿呆上6个月,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会怎么样?

  3。彼得没有埋怨,没有放弃,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彼得的发现吧!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彼得悟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读一读彼得的想法。(学生尝试读)

  3。读到这儿,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充满智慧)

  彼得留了下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1。大伙儿想象一下,彼得培育花苗时,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2。填空练习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他先平整土地,再一——,然后————。平时,不管是,还是,他都认真照顾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3。一份耕耘一

  份收获,彼得付出的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

  让我们一起分享彼得的劳动成果吧!(欣赏花卉图片)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美丽娇艳的花呢?

  4。彼得不但勤劳肯干,还是个热心肠呢!大家请看。f师生进行接读文字,其中画线部分为学生读)(大屏幕出示)

  看望父母,送上康乃馨,代表幸福美满。

  祝贺生日,送上满天星,代表吉祥如意。

  祝贺新婚,送上百合花,预祝百年好合。

  新店开张,送上黄菊,代表财源广进。

  朋友远行,送上剑兰,代表一帆风顺。

  d。彼得靠顽强的毅力、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笑着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1。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能说说理由吗?

  2。老师激情引读,学生接读。(画线部分为学生读)

  ①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彼得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②彼得看着美丽的大花园,一边擦着汗,一边露出了了欣慰的笑容,他自豪地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③五年半呀,1980个日日夜夜呀,彼得终于在这块土地上靠着自己的辛劳、智慧得到了财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的彼得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三、总结板书,揭示“真金”

  1。学到这儿,刚才我们的质疑有了答案吗?

  2。看,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一个小小选择题。告诉我你的答案,好吗?

  “金子”的含义:

  ①一种贵重的金属

  ②财富

  ③可贵、美好的品质

  a。妈妈戴了一个金戒指。

  ( )

  b。人们都说徐虎的心像闪光的金子。( )

  c。彼得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上。( )

  四、总结全文

  1。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真心祝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依靠顽强的毅力、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金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2。在作业超市里选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吧!(大屏幕显示)

  ①我会积累词语,并查字典:

  金光大道金戈铁马

  金鼓齐鸣金碧辉煌

  ②我会积累句子,并查词典: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③我会给爸爸妈妈讲今天学的故事,还会说一说自己的梦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过程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

  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习惯。

  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

  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

  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短文谈谈。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图画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对话。

  2、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难点: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课前准备学生可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和周围的.人说话、交谈。(出示图)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小姑娘,你会对你的妈妈说什么?

  二、听范文,学习写对话

  1、看一看:看图说话。小姑娘在对她的妈妈说什么?乌鸦在干什么?

  2、听一听:朗读范文。

  3、议一议。看了图,听了范文,讨论:陆孝娟同学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写人物的话话要注意什么?组合小组,交流讨论。

  4、看一看,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用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清楚。写对话时,要正确使用提示语。

  5、评一评。你觉得陆孝娟同学写的这段对话好在哪儿?

  三、练说,想象对话

  1、谈一谈。请各小组任选一幅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图上的内容。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交流。

  2、演一演。大家都说得不错,各小组可上台表演图上人物的对话。

  (虚拟情境:扮演角色,表演图上内容。)

  3、写一写。同学们用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都写下来吧。别忘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四、动笔,练写对话

  1、明确要求: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2、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3、修改评议。

语文教案 篇10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2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建造过程(住宅的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

  (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

  (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宅(住)精心修建(怎样挖掘)程(工)

  在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相互讨论蟋蟀的特点,然后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的,理清文章的思路。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动手实践这一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画与说中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整堂课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