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9 09:08:4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8篇[必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8篇[必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分钟)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五)音乐声中结束课堂(2分钟)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桥墩、桥梁、塔柱、拉锁等桥的组成部分及作用,在决定桥面强度的因素,了解桥的发展史。

  2、能提出想知道的关于桥的问题,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活动准备】收集桥的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调动幼儿关于桥的已有经验。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桥?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桥?

  2、教师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的发展史的话题。

  师:这是人们最早造出来的桥,叫什么桥?是什么形状的'?

  师:为什么人们要在这里建一座独木桥呢?

  教师出示石板桥图片。

  讨论:独木桥和石板桥哪个更坚固?为什么?

  教师出示石拱桥图片,请幼儿比较石板桥和石拱桥。

  教师出示铁索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图片:这些是人们后来造的,看看桥面是靠什么架起来的?为什么不造成拱桥的样子呢?

  3、引导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逐一在黑板上用图示记录,并和幼儿一起商量获得答案的途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两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纳筐×8、毛巾×8、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第三种瓶子,你们看看不同之处在哪?(并排的两个洞洞)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会是什么结果呢?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5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变换队形(圆形)的舞蹈动作。

  2、鼓励幼儿看指挥练习舞蹈。

  3、幼儿大胆地表演,动作幅度大,有美感。

  活动准备:

  花树叶

  活动过程:

  xxx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若干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尤其是对生活周围的小动物,有着强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来了,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长得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奇迹般地变成了小青蛙的?游来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个明白,通过“有趣的蝌蚪”这个活动,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小蝌蚪的认识,也增进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观察、讲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结合《纲要》精神,更加注重调动幼儿自己学习的能力,注重幼儿对蝌蚪观察、了解的过程,重视孩子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再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接纳幼儿的观点,运用激发、引导、鼓励的方法,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

  多媒体教学声形并茂,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在此活动中通过运用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将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将抽象变为生动,将静态变为动态,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

  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

  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

  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

  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

  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

  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动手操作,再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1、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

  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五、延伸活动

  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认识一些动物。

  活动重点:

  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活动难点:

  能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过程:

  1、动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2、动物的防身术:

  出示猫的图片。

  ----“猫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还有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猫一样的?”

  出示牛的图片。

  ----“牛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牛一样?”

  出示蜜蜂图片。

  ---“蜜蜂的刺有什么用?”

  3、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简解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参观“动物尾巴展”,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百科知识问答”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针对我班幼儿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设计理念

  《指南》中指出: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中能自主发现事物特征的差异,从而联想其中的奥秘,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幼儿自主学习科学活动的关键之处。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卡片等,布置“动物尾巴”展。

  2、实物投影仪。

  3、观察记录表若干,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参观尾巴展,初步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参观“动物尾巴展”。(幼儿搜集的资料图片、手工、玩具、图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尾巴展”,在参观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原来,动物们的尾巴是不同样的,有的很大,有的没有;有的很细长,有的毛茸茸的……现在我们再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评析:开始的导入环节,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尾巴展”,创设的简单情境首先就吸引住了幼儿,在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尾巴之前,还提出了相关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可以让观察更加仔细到位。)

  二、第二次参观,使用观察记录表。

  1、出示、介绍观察记录表“首先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它们的小图贴在左上角,然后根据你观察的内容分别记录在下面”。

  第一:“它有尾巴吗?有或没有都分别可以用什么图案来标记?”(幼儿讨论,回答)

  第二:“它的尾巴长吗?如果长,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不长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讨论)

  第三:“它的尾巴大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讨论)

  2、幼儿自由观察记录,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拿上记录表,选择你感兴趣的动物去观察吧!”

  3、集体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记录的结果。

  (评析:幼儿再次观察尾巴展,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进行个体观察,这样能让幼儿面对数量庞多的动物尾巴不会手忙脚乱,而是能有针对性的去做相关的记录。)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哪些动物是没有尾巴的?或是尾巴很大?”(蝴蝶等动物没有,松鼠等尾巴很大。)

  2、“哪些动物的尾巴很长很长?”(孔雀、小猫……)

  3、“哪些动物的尾巴很短?”(小兔子、乌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很特别?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5、“你知道小动物的尾巴都有什么用处吗?”幼儿回答。教师介绍动物尾巴的用处。(袋鼠等动物用来保持平衡、小狗等动物用来表达情绪等)

  (评析:在这一系列动物尾巴百科问答过程中,幼儿在基于自身已知经验的时候,还能听到其他人的回答,大家的知识都能得到分享,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条尾巴”。

  “如果我们人也有尾巴那会是什么样的呢?”幼儿畅谈。

  “小朋友们想得真好,我们一起到班上去把我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吧!”

  带幼儿出活动室。

  (评析:本环节中,幼儿进行了自由联想,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通过将心比心,将自己想象成具有动物的尾巴,从而能让他们产生对动物更深层次的喜爱之情。)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简单创设了情境,并且活动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参观“动物尾巴展”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分享尾巴的用途时,着重这个分享知识的环节,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能够真正获得知识的灌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9-02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14

【精选】科学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