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

时间:2023-11-01 07:17:29 教案 我要投稿

《比和比例》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和比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或 = )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 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80 :2=:200 :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比和比例》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强调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学生回答:为什么填这个数?

  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和比例》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3题,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引入课题

  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1

  先在下表中写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三、教学例2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来,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比

  做一做:5:6=( )( )

  四、教学例3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五、解比例

  X= :2【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六、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七、知识应用

  练习十七第1、3题。

  八、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举例和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和比例》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比和比例》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比和比例》教案6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进一步熟悉函数图象作图步骤。

  2、能根据正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发现归纳出它的性质,并会简单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函数图象画法的学习,发现并总结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常用画法。

  2、通过观察、探究、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发现结论,了解数形结合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勇于探究,发现数学的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选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法和探索实践归纳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性质,因此我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交流、展示)、多观察(图象), 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六、教具:三角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下列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3x (2)y= x + 3 (3) y= 4x (4)y= x2

  2、(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提问概念)

  一般地,形如y= kx(K≠0)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3、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学生回答后: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及画图象的步骤,那么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呢?

  出示课题

  (二)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例1、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1)y=2x(2)y=-2x

  解(1)函数y=2x中x 可取任意实数,列表如下: 描点 连线

  (2)学生练习画出函数y=-2x的图象。

  (3)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的函数图象,它们的形状相同吗?是什么?一定经过哪些象限和特殊点?

  生甲:一条直线

  生乙:过原点的直线,y=2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y=-2x的图象过二、四象限。

  师:点评学生后

  正比例函数的图是经过原点(0,0)和(1、K)的一条直线。

  师:通过前面的探讨,同学们发现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为什么?

  生乙:过原点画一条直线。

  生丙:过原点和(1、K)两点画一条直线。

  师:点评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规律: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K≠0)的图象过(0,0),(1、K)两点的直线,我把函数y= kx 的图象叫直线y= kx ,以后画y= kx 图像时通常选取(0,0)和(1、K)两点。

  (三)学生动手实践“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

  11

  (1)y= x (1)y= -x

  22

  1

  y= x

  2

  y= -

  师:比较以上函数,观察它们的图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的位置与K值有何联系?

  2、正比例函数中y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研讨,观察、讨论、发现结论:K>0时,y=kx 图象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图象过二、

  1

  x 2

  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除了从图上看出,还有别的方法得出y随x的变化规律吗? 生:列表过程中

  (四)巩固练习

  1、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图象。

  (1)y=1.5x (2) y=-3x

  2、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是过( )和( )两点的一条直线,图象过象限,y随x的。

  3、正比例函数y=(m-1)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1 B.m>1C.m<1 D.m≥1

  11

  4、下列函数①y=5x ② y=-3x③y= x ④y= -x中,y随x的增大而

  23

  减小的是 。

  5、正比例函数y=(1-2m)xm2-3图象过第二、四限, 求m值。

  (五)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知识上,方法上)学生回答后,出示下列内容。

  (六)布置作业

  A:课本习题14.2第1题,练习册33页 第3、9 题。 B:课本习题14.2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实践操作正比例函数 分析、发现归纳正巩固练习 图象的画法 比例函数的性质 课堂小结

  (八)课后反思:另附

《比和比例》教案7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同学们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同学们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同学们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同学们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着重训练同学们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完成第101—102页和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们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二、归纳整理

  1.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所学知识并完成下表:

  (2)说一说,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表:

  (3)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引导同学们小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例2 解比例 12∶x=8∶2

  指名同学们说出解法,教师板书。

  (4)做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

  ①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②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2.求比值和化简比

  同学们做完后,组织同学们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整理成下表:

  (2)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比例尺

  (1)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同学们观察后提问:

  ②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2)完成教材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反馈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

  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6)如果 a×3=b×5,那么 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比和比例》教案8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比和比例》教案9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师: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分配。

  (1)按比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2)0.25∶(3)2吨∶450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1)24∶36=24÷36=

  (2)0.25∶=÷=

  (3)2吨∶450千克=20xx千克∶450千克=20xx÷450=4

《比和比例》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95-9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比和比例》教案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89-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2.能综合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整理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

  板书: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

  二、归纳整理

  师:你整理了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请与同桌交流。

  1.学生交流。

  2.学生汇报。(展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学的整理单,同时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整理的情况。注意让全体同学明白既要整理得有条理,又要尽量完整,不遗漏。)

  师:谁来说说你整理了有关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说出内容的框架)师:还有谁要补充的?(把知识点补充完整)师:你能告诉我们你用的这种方法叫做什么方法吗?(学生可能答不出)师:我们来看他先把比的有关知识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接着,又把有关比例的知识一条一条地列出来,其实他是在把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分类,这样既有条理,又不容易遗漏知识,这样的整理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列举法,这种方法很好。还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请举手示意。(生举手)

  师:有和他不一样的整理方法吗?(生:有)请你上来把你整理的知识说以下。(生:……)师: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整理?(生:……)师:用一个表格的形式来整理,因此,我们称它为列表法。好,说一下你都整理了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生说)

  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生:……)师:用这种列表法来进行整理,有什么好处呢?(生:……)师:对,用列表法整理知识,易于比较:你们看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基本性质等,可以作很好的对比,看起来一目了然,简洁明了。同样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整理的同学请举手。

  师:还有别的整理方法吗?(生:有)请你带着你的整理单上来吧。师:你是用了什么什么方法整理?(生:……)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那么,今后,我们进行整理复习的时候,可以选用你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但在整理时,我们要注意知识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师:好,刚才我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些知识又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

  师(出示课件空表格)好,谁来说比意义是什么?(生:……)(生边说师边出示相应的内容)当学生说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时,师:你能用咱们班的男生数和女生数说一个比吗?(生写:后说出各部分名称)当学生说道比的基本性质可一化简比时,师指着:这个比需要化简吗?怎么化简?

  师:那比例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谁来说?(生:……)(生边说师边出示相应的内容)当学生说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时,师:你能再写出一个比来这个比组成一个比例吗?(生写:)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这两比的比值相等。之后说出各部分名称)当学生说道的基本性质时,师指着:这个比例,说:()×()=()×()。

  师:老师用的是什么整理方法呀?(生:列表法)比比例

  意义基本两个数相除叫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性质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性质用途是化简比的依据。是解比例的依据。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吧?

  3.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比:():(),你能把它改写成其它形式吗?(生说师写)。比、除法和分数,它们三者之间有联系吗?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桌面的表格,认真思考后,把它填完整。(课件表格)

  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比比的前项:比号比的后项除数分母比值商分数值区别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运算是一个数值除法被除数分数分子?除号—分数线师:好,填好了吗?谁能上来展示一下你填的表?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师:还有谁要补充的?

  师:好,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三、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课件)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2)如果a:b= c:d那么ad=bc ( √ )(3)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减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

  2、填空:(

  1)(2)=(0.4)=(8)?20=10:(25)=(40)% (5)(2)把1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1:101)。(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1),它们的比值是(4)。(4)如果A × 3=B × 5,那么,A:B=( 5 ): ( 3 )

  3、李阿姨是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

  6小时,剪出72张剪纸;节日期间,李阿姨每天要工作8小时,能剪出96张剪纸。

  (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和相应工作时间的比。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课后作业:有三个杯子,分别装入一定质量的糖和水,每个杯子中的糖和水的质量的比如下表:

  第一杯第二杯第三杯糖的质量3克9克12克水的质量20克30克60克水甜的排序哪个杯子里的水最甜,为什么?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比和比例整的理与复习

  27: 25 27:25 =54:50

  27:25=27?25=

  27 25

《比和比例》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和比例》教案13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和比例》教案14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比和比例》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时数:18课时

  课时安排: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

  3、 比例的应用…………………………………….5课时

  4、 整理和复习…………………………………….4课时

  5、 单元测试……………………………………….1课时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

  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和比例》教案】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02-16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7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8

《比例的意义》教案09-30

解比例教案09-20

上海公积金比例单位和个人02-03

上海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基数02-03

《比例的意义》教案(15篇)06-01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