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时间:2023-11-15 08:44: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

  (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

  (1)实践的特点有:

  (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

  (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xx到19xx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又有了很大变化,土地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需要,新一轮全国土地调查将成为解决我国土地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的关键。为查清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调查工作,以20xx年10月31为统一变更数据的标准时间,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查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制度,推进土地信息分析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2,“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6、在长岛,一个较长时期里,人们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决用水问题。近年来,降水的减少,促使长岛人开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这说明()

  a、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科学gdp、绿色gdp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体现了

  a、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实践具有客观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没有认识的发展就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比教案12-06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认识序数》教案06-16

认识时钟教案06-13

《秒的认识》教案06-14

认识柳树教案06-14

认识厘米教案11-03

圆的认识教案01-28

认识9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