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9 12:02:1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实用(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有位唱歌家,唱歌呱呱呱,跳高本领大,专吃害虫保庄稼。

  二、观察青蛙的生长图片

  1.启发幼儿根据箭头图式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

  2.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小结:青蛙是两栖动物,它的背是绿色或土灰色的,有黑色的底蚊,肚皮是白色的,嘴巴又阔又大,舌头又细又长,有两只大大的眼睛和四条腿。春天,青蛙妈妈把卵产在水里,再变成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再变成青蛙。

  三、讨论青蛙与人的关系

  1.为什么说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

  2.我们怎样保护青蛙?(先由幼儿自由讨论几分钟,再个别表述,最后老师总结。)

  小结:青蛙是捕虫能手,专吃蚊子、蝇子等害虫,青蛙一年能吃掉5000多条虫子,保护庄稼。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保护环境的好帮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四、分组活动

  1.语言区:自编有关青蛙的环保故事。

  2.美术区: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3.表演区:表演自编的环保故事情节。

  【延伸活动】

  将制作的环保方面的宣传画放在阅览室展览,供其他班级幼儿观看。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幼儿在小、中班的故事、音乐中都了解过它的`外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大班幼儿应该能够完整地描述青蛙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因而,我把这一方面的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先观察,系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用连贯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接着提供给幼儿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不仅满足了大班幼儿相互交流的需要,也使幼儿能分享到同伴的个人经验。再通过自制环保宣传画、故事表演等形式,主动参与保护青蛙,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并给小、中班的幼儿起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

  二、效果分析

  第一,突出了幼儿是活动主体的教育思想,运用观察法、发现法,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掌握了青蛙的一般特征,了解了青蛙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活动设计好,形式多样、新颖,有时代气息。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饱满,学习积极性高,成功地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整个活动室环境设计突出环境教育的主题,体现《规程》所强调的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精神。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2.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

  3.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弹簧、橡皮筋、气球等有无弹性的物体若干

  活动过程

  一.动手操作实物,激发幼儿好奇心导入语: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

  师:接下来老师让大家自己动手来感受一下提问:有哪位小朋友愿意来摸摸看老师准备的东西(橡皮筋、袜子)?你发现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 他们在使力的时候都变长了,没使力的时候都没有变化。

  二.分组自由探索活动材料,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弹性。

  引导语:接下来老师想让大家一起来试试看你们手中的物品是不是会发生变化。

  提问:你玩的物品是什么?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气球用力会变长,木棒用力也不会有变化等。

  提问:你是如何做的?怎么发现他有没有弹性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物品没有弹性?

  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时它会变形,不用力时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袜子,气球,橡皮筋有弹性,木棒没有弹性。

  提问:为什么有的物品能变长、变大,然后再回复原样,而有的材料却不可以呢?

  小结:因为有的物品我们用力了他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它们都有弹性,而有的物体就算使力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它们没有弹性。

  三.了解弹性的用途引

  导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弹性的东西,那你们知道他给我们带了什么方便吗?

  小结:沙发有弹性我们做起来才能更舒服等。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找找自己身上有弹性的物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

  2、让幼儿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橡胶制品若干、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玩一玩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对橡胶制品的兴趣。

  (1)启发幼儿玩时想一想:玩的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相互避让。

  2、说一说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多种橡胶制品的不同玩法,并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

  (1)和同伴交流

  (2)个别幼儿说

  (3)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4)小实验:水中取物

  3、想一想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1)幼儿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哪些东西是橡胶的。

  (2)看课件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4、跳一跳通过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增强幼儿对橡胶制品的喜爱之情,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白天与黑夜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词汇。

  3.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白天黑夜》挂图、《白天黑夜》游戏卡(见教具盒)。

  ◎《白天黑夜》操作单(见幼儿操作包)。

  ◆活动过程

  ☆感知依次出示《白天黑夜》中太阳、月亮、星星游戏卡,引发幼儿说出标志图表示的时间。

  教师:太阳挂在天空中,说明是白天还是黑夜?

  月亮、星星什么时候挂在天空中?

  ☆讨论1.与幼儿讨论白天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的情景,把白天区分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

  教师: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幼儿园?

  小朋友在幼儿园都做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是在白天的什么时候做的?

  2. 先讨论黑夜活动的情景,再出示《白天黑夜(一)》挂图。

  教师:黑夜里你做什么事情?最后呢?

  关灯了,你敢一个人睡小房间吗?

  你看到什么东西的影子?

  ☆分一分1. 出示《白天黑夜(二)》挂图,请幼儿进行观察区分。

  教师:图中画的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 出示《白天黑夜》操作单,引导幼儿区分并涂色。

  教师:下面四幅图中做的事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教师:发生在白天,给太阳涂红色;发生在黑夜,给月亮涂黄色。

  3. 教师说活动内容,请幼儿抢答来区分白天和黑夜。

  ◆活动建议

  《白天和黑夜》是关于认识时间的数学活动。本活动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并能正确区分和表达。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时间词汇,所以时间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在活动中通过回忆、梳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由于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形象、直观,为了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来加强对"白天黑夜",尤其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具体感知,教师在活动前应结合本班幼儿在园的作息活动进行影像记录。活动中通过形象化的视觉图片,在视听同步的感知体验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幼儿对时间分段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看看说说影子,让幼儿感受到虽然到了晚上,但是白天周围的事物都在,只是光线变暗了看不清楚了,有的就是影子了。其实晚上并不可怕,看看影子也很好玩。引导幼儿不怕黑,做个勇敢的孩子。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七、板书设计:

  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八、教学后记: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数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2. 感知数字8的数量守恒 3. 运用已学过的群数法进行快速计数

  活动准备:

  1.7只小鸟图片

  2.8只老鼠和8只大象图片

  3.画有8只小白兔排成一横的.图片和8只小灰兔围成一个圆形的图卡各一张

  4.气球16个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复习群数法

  (1) 教师出示画有7只小鸟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图上有几只小鸟

  (2) 请幼儿一一点数,最后确定小鸟的正确的数量

  2. 排除物体大小干扰,感受8的数量守恒

  3. 排除物体排列位置的干扰,感知8数量守恒

  4. 打开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学习使用小铲子,正确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乐于观察青菜生长及管理菜地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已初步具有种蚕豆、洋花萝卜等经验。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观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观察、管理菜秧生长的过程。

  3、将小园地土翻松,幼儿参加拾小砖头、捡草等活动。

  4、长大的青菜一颗(有根的、壮实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铲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组进行),装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废旧小茶杯也行)。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问:看看这两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样让这些小菜秧都能长得大大的?(引导幼儿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间)。

  2、到小园学习移栽青菜。

  (1)带幼儿到小园地边。先看教师用铲子把小园地划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离(挖一个小洞做标记)。

  (2)看老师移栽青菜。

  先用小铲在标记处挖一个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边,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长,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进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铲把土轻轻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进土),再用手轻轻的把土压实。

  (3)幼儿学习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儿左手拿菜秧时不要太紧或太松。

  3、给移栽的菜秧浇一点水。

  注意提醒幼儿把水轻轻的浇在菜的根部。

  小百科:青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