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时间:2023-11-21 10:54:1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突破乘法的分配律。

  2、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熟能生巧。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大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全部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后续计算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时,不妨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因为运算定律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后续代数知识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简便计算教学。但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也是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累积起来相应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尽可能将过程拉长,注意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

  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 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

  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 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 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 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 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 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 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第三单元 乘 法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 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 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 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

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

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 22×32×28= 教学挂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器(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 9999×9= 99999×9=

  12456+4568-3216= 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1、 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 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 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 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教学挂图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教学挂图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为学生获取新知搭建平台。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先让学生自主画角,然后让学生量角,激发灵感,接着让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后总结方法,这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乐于接受新知识,从而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知识的过程,都应由自己发挥、探究,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通过用三角尺画60°的角和用量角器画60°的角的对比,使学生发现用量角器画角的优势。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体验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平角。

  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揭示课题:同学们画这样的角既快又准,如果是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如60°的角,还能这么快就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板书课题:画角)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回顾量角。

  师:我们用什么工具来量角呢?(量角器)请一名同学到台前量一量黑板上的角(60°),并说一说量角的步骤。

  生: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是60,这个角就是60°。

  2.画60°的角。(课件展示)

  (1)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60°的角怎么画?

  (2)学生自学教材43页例题的内容。

  (3)交流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A.画一条射线;

  B.点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C.线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D.找点连线;

  E.标度数。

  (4)教师按步骤示范画角。

  (5)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小组内交流画角的体会。

  3.组织学生画任意指定度数的角,巩固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画角的前提是在脑海中要有角的大致形状,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量角,做到“脑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的效果。使用PPT课件教学画角的步骤,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量角与画角的对比,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量角

  画角

  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找到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在量角器上对准所需度数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在角内标出测量的度数。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并在画出的角内标上度数。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5

  分数大小比较

  1、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不同的分数可以表示相同的量。

  4、认识等值分数;会找到相等的分数。

  分数的'加减计算

  1、理解算理,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通过观察分数墙,会发现分数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习“观察、发现、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分数(六)

  1、知道数射线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实现“分数”概念从“过程”到“对象”的转变。

  2、会在数射线上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直接进行相同分母或者相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6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惴椒ā⒁蚴谋浠鸹谋浠媛伞

  2、我能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交流能力。

  3、我能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我能在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

  自主学习课本33—34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1、如何口算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

  2、自学课本红点问题有关内容:

  根据红点(1)我发现:①因为400×2得()个百,就是(),400×20的得数是400×2的()倍,所以是()。

  ②4×2=8,然后再在8后面添()个0,就是()。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相乘,乘完后看()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3、尝试练习:

  口算:100×20 120×10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自学检测

  请完成下面各题。

  要求: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1、口算方法我最妙。

  20×3= 20×80= 600×40= 30×20=

  200×3= 200×80= 50×4= 250×20=

  2、火眼金睛:

  300×20=600 400×50=200 60×50=300

  做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一)集体订正答案

  1、组内解决

  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答案,如果有疑问,请组长记录下来,一起解决。

  2、全班解决

  (二)合作探究

  任务: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要求

  (1)小组长组织组员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内根据组员的,出观点。

  全班抽取汇报展示。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一)基础训练

  课本34页自主练习第1题。

  (二)拓展训练

  课本35页自主练习第4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3、2笔算乘法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我能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

  自主学习课本36—37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列式

  ①根据114×3和114×20的结果,你能尝试完成下面的笔算吗?

  1 1 4

  × 2 3

  ()……()×()的积

  ()……()×()的积

  ()……()+()的和

  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用两位数的()位和()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用两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对齐。

  把两次乘得的积()起来。

  思考:竖式计算时要注意()

  ③比较竖式,你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买340袋玉米需要花多少钱?列式

  我发现:340×21在列竖式时,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

  3 4 0

  × 2 1

  ()……()×()的积

  ()……()×()的积

  ()

  第二种:先算34×21得(),再在()后面添写()

  3 4 0

  × 2 1

  ()

  ()

  ()

  (二)自学检测

  请完成下面各题。

  要求: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322 145 679

  ×24 ×27 ×13

  2、列式计算

  (1)123的35倍是多少?

  (2)13个451相加得多少?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估算:每袋饲料重46千克,买250袋,用载重9吨的小货车运,一次能运完吗?

  我的想法:

  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

  估算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计算方法、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3、共同完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估算的方法。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一)基础训练

  课本38页自主练习第2题。

  (二)拓展训练

  课本39页自主练习第6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3。3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修改栏:学习目标:

  1、我能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我能将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3、我能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观察下面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的情况,根据你的发现接下去再写两个算式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1)8×2=16(2)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2=12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一个因数有何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何变化?积有何变化?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归纳规律:

  全班交流:

  2、验证规律:举例验证,进一步认识规律。

  我举例: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发现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3、共同完善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1、课本41页自主练习1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课本42页自主练习2、3题。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15×8=120(2)12345679×9=111111111

  15×16=()12345679×18=()

  15×24=()12345679×81=()

  4、一块宽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地需要整改,整改如下:求经过整改后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1)长不变,宽增加到32米,面积是多少?

  (2)长不变,宽缩小到4米,面积是多少?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与同学合作的如何?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角的分类是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角,让他们经历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测量,把角按度数分类,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角的分类关键是确定分类标准,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发现思维漏洞,不断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折扇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各种大小的角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折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一起来猜一猜:

  分解不用牛刀。(猜一数学名词)

  谜底:角。

  师:同学们来看一看,老师可以用活动角演示出多少个角?这些角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平平的,还有的是直的,是不是很难记啊?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它们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活动角,让学生体会到给角分类的重要性,自然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

  1、测量直角。

  师:(指着直角)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用量角器动手测量直角的度数。得出:直角是90度。

  2、明确旋转与角的关系。

  (1)组织活动:让同学们用手中的活动角形成一个角。

  (2)观察发现:想一想角是怎样形成的。

  (角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平角。

  (1)动手操作,交流展示。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把折扇(能旋转180°)。我们固定一边,旋转另一边,用它能旋转出什么角?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旋转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角,看一看,老师旋转出来的是角吗?(是)

  (师旋转出一个平角)

  强调:用角的特征来判断是不是角,只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么它就是角,只不过这个角比较特殊,它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引导学生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个角与以前学过的角相比,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明确: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师:平角是多少度呢?

  (请两名同学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并汇报,1平角=180°)

  (2)平角与直角的关系。

  用量角器量一量,看看平角与直角的关系。

  1平角=2直角(板书)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五第1题。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作业

  教材练习五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b+a

  (88+104)+96=88+(104+96)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出示教科书情境:清理海水浴场

  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出示统计表:

  工作效率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80 80 80 80 ……

  工作时间(分)15 30 60 120 ……

  工作总量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我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

  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

  4、学生汇报交流。

  四、展示点评,提升

  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规律运用(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2、直接写得数(第2题。)

  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

  3、学以致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五上数学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案04-03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1-17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4-20

小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案03-08

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4-03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7-20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04-02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11-2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