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11-24 11:26:55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几个空挡

  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二、过程

  1、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xxxx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xxx分,分针从12到1是xxx分,从12到4是xxx分,从12到9是xxx分,分针走一圈是xx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从12到3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一时=60分,60分=一时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教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p89—90页《读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暑假快到了,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做了一个统计,想到时候播放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这就是他们所做的统计图,大家能看懂吗?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比一比谁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最多。也就是说看谁能读得懂这个统计图!(板书课题:读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条形统计图

  ①小组讨论

  师: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关于这幅统计图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看大屏幕: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发现很多信息,但是为了更条理的、不漏掉任何一个问题,我建议同学们先从上往下看、再从左往右看好吗?好,在小组里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小组讨论,师巡视)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横着看: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猫和老鼠、魔幻仙踪、小宋当家、大耳朵图图、小鲤鱼历险记表示动画片名称。

  竖着看:

  c、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格代表1个人)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动画片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具体举例)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动画片之间的空格是为了看起来更直观,也更漂亮。

  ③想到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只回答了笑笑提的第一个问题,她的第二个问题你会回答吗?通过这幅统计图你又想到了什么?(提示:想一想一开始做这幅统计图的目的是什么?)(看来啊,这个统计图功能还真不少,如果是你,你打算在暑假期间怎么安排动画片呢?)

  (2)读横向条形统计图

  如果上面的这张统计图这样放,你还会看吗?有了刚才的经验,相信大家看懂它就不难了,是吗?好,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3)比较两个统计图

  电脑出示纵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

  现在老师把两张统计图放在一起,你能有什么发现吗?明确:都是条形统计图;第一幅是纵向的、第二幅是横向的。

  2、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师: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好!通过上面的学习,你们发现学会读统计图表有什么好处呢?(可以直接看出统计的结果;可以直接比较出谁多谁少;可以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等。)

  三、巩固练习

  小调查: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

  1、引入

  师:刚才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只是调查了(1)班最喜欢的动画片,但是还没问问咱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既然我们现在学了统计,正好可以自己调查了。那你们能说说你最爱看哪个动画片吗?这样吧,每个人先在心里想好你最爱看的那一个。(想)每个人都选好了,那么要统计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得怎么统计呢?出出主意好吗?

  (1)先在小组里面统计每一个人的,再全班一起统计)

  (2)用画符号或者是写正字的方法先在统计图里标出小组人数,再做成统计表,全班汇总)

  2、小组统计

  (1)师:为了便于操作,咱们先进行小组内的统计。(课件出示表格)请组长组织你们组的同学,先调查,然后在老师发给你的这张表格上汇出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汇总(老师用数字在统计表中汇总)

  (3)学生动手绘制出统计图(独立完成)

  3、分析统计结果作出判断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展示台展示)

  (2)提问:从我们做的统计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呢?

  (3)全班交流。

  既然现在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现在先提前观看一段这个动画片怎么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大家玩的高兴吗?你觉得有什么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88找规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和练习纸及没有花边的雨伞、衣服、相框、手帕图片等材料。

  2、学生准备蜡笔或水彩笔。

  3、课前与学生做有规律的游戏。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为后面的抽象数列规律探索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存在的规律做好铺垫。虽说学生在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规律缺乏系统了解。因此,本节课设计时初定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物体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2、通过猜一猜、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测、创造能力。

  3、通过寻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策略选择。

  1、《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书本向生活辐射,不完全按教材的编排进行。

  2、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我准备通过多次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在数学新课程培训时曾记得斯苗儿老师针对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时说过,对于教材的挖掘,我们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因为,每册教材的编排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只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猜测,体会“规律”的含义,掌握找“简单规律”的方法进行运用规律,再去创造规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课前:因为是借班上课,有必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前和学生做游戏。首先请学生看我或听我的,如果能跟得上就一起来做,谁做得好就请谁上来做。当我拍手××× ××××××时,学生已很整齐地跟着拍了起来。我再伸手、跺脚;伸手、跺脚......学生又整齐地做了起来。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上来自编,其他学生跟着做。学生情绪高涨,都争着要上来做......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第一次来和你们一起学习,还不知道谁的学习本领最大呢?现在先比一比谁的观察力、推测能力最棒,好吗?

  2、感知规律。

  (1)出示一串串的小积木,(有一部分藏在盒子里)逐一出示。(第1、2串是有规律的,第3串没有规律的)

  (2)猜猜接下来是什么?

  (3)说一说你的理由。

  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肯定能说出相同的答案的,但当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这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定同一了,这时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争议。我就可以趁机让他们先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如果学生能说出因为前两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就问他“你说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呢?”从而引出课题。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规律”两字,那我就告诉他们,像前两串积木那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规律,然后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展开。

  1、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1)课件出示

  ①□○□○□○(注:□为蓝色,○为红色)

  ②△○□△○□△(注:△为红色,○为黄色,□为绿色)

  ③□△△△□△△△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3)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⑷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虚线把反复出现的每一组隔开)

  如果学生的表达比较凌乱、无序的话,应及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

  ⑸你会接着画吗?

  2、猜一猜,第11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

  如果学生只说出第11颗是白色的,那我就会说:“我说也可以是黑色的。”那么学生就会好奇,就会再次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能说出两种可能,那我就请学生说出理由。

  3、涂一涂,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①○●○●○○○●

  ②△△△△△△△△△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律?

  5、欣赏课件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

  6、设计规律。

  小朋友,我们已认识了一些规律,也学会了找规律,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装饰一些物品呢?(出示雨伞、手帕等图片)

  (1)想一想,你们小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创造的规律?

  (2)把这样的规律用在什么上面呢?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图片。

  (4)小组内交流。

  (5)展示创造的规律。

  (三)。

  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小朋友做个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的规律。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用比谁最棒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课开始通过观察、推理、猜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规律”的含义。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这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去猜,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给学生了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在表达上还是比较零乱、无序的。我通过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规律。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的习惯。这一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考虑到学生在找规律时一般是从左向右的顺向思维考虑。在这里通过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全方位考虑。

  在学生认识了规律之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再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最后请学生设计美丽的花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还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可以画上花边,可以用学具摆花边,可以涂上颜色......,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巩固新知,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

  在创设情景的谈话过程中已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都能说出相同的答案,并都有自己的理由。接着,我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学生的意见不同一了,这时就引起了他们的争议。我让他们先静下来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学生大声地说:“因为它没有规律。”其他学生也附和着。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时,我先不做出判断与,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产生矛盾的情形下,能够提己的想法,敢于面对意见分歧,通过交流形成一致的结论,是非常了不起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十分高兴。可我故作惊奇地问:“你们说没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呀?”我的话还没说好,有个学生已站起来说:“像刚才那两串积木一样重复排列的”;有个比较眼尖的学生看到我课前在黑板上的磁铁(红绿红绿红绿)说:“那就是规律”;另有一位学生说:“刚才我们在课前做的游戏就是按规律做的。”接着,我就引出了课题,板书:找规律

  片段二:

  在完成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的第③题时,有位学生说后面可以填上△□,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填,有什么规律?生说:“正方形的个数不变,三角形的个数一个比一个多一。”我笑着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但是,我看到了部分学生的一脸茫然。我就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探究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

  片段三;

  “学会知识要学会应用,今天老师请你们帮忙解决几个问题。”听说要帮老师的忙,学生可来劲了。我出示了一串黑白相间的10颗珠子问学生第11颗该穿什么颜色?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白色。果然学生都是这种顺向思维。这时我发现那位说出不一样规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我连忙问他:“有什么不同意见?”生答:“也可以是黑色。”同学们都看着他,一会儿就有一部分学生赞同了他的说法。我假装糊涂地问:“可以是黑色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如果从左往右看的话就应该是黑色的。”这时其他学生也点起头。当学生明白,我假装糊涂,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加深了对“规律”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学会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全方位去考虑。以后学习规律就会容易得多。

  七、教学反思。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做为新单元的`第一课时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教科书主题图是同学们在开联欢会,要求学生在布置后的教室里找出规律。做为一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展示课,我力求在新理念支配下实施教学。设计时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及自己在课改以来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或困惑的问题,借此机会展示一下与大家商榷。因此,我大胆地对整个教学过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从实际出发,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从中感悟规律。反思教学过程,我感觉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于:

  1、做中玩、玩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把传统的“听中学”与“看中学”转变为主动的、活动的“做中学”与“玩中学”,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涂一涂、欣赏图片、设计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学习,不但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愉快地学习,同时让学生感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

  2、做中学,学中思。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本节课呈现的材料都是有规律的或都是同一方向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让学生在观念上经历“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片段一中的第三串积木接下来是什么呢?课堂中引起学生的争议。最终学生的结论是因为它没有规律,而我却故作惊奇:“你们说没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及片段三中的我假装糊涂地问:“可以是黑色的?”由于有了这样的疑问,才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反思,让学生加深了对“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这节课也留给我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主要有:

  1、我走进新课程的误区。

  我反思了整个过程:本节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确认这个设计是符合新的课改理念的,课上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场面也很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每一个活动。但是,遗憾的是没能在40分钟之内完成而草草收场。这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怎样才能使活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而达到预设的目标呢?如果在设计中减少一、两个活动或某个环节是不是可行呢?于是,我用同样的内容在校教研活动中在自己班级上了一节课。这一次,设计不完全相同,首先,让学生猜积木引出“规律”后,再表示心中的“规律”,然后进行找规律,最后学生设计规律。活动中学生有充分感悟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发觉是我进入了新课程的误区导致课的失败。因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忽略了有效教学,以为活动少了就是不符合新理念的课似的。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安排的小组合作留于形式,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没时间引导辨析方法的差异,甚至没时间去关注尚缺成就感学生的困惑而草草收场。事实证明,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活动的整合,做到“以一带面”少设计几个活动。这样既符合课标,又不必担心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那活动效果自然很有效了。

  2、存在困惑的问题

  这节课使我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许多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因为学生的想法、问题有可能是我们课前不能预测的。这样的课堂意味着教师会更多的付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片段二)在找规律时,有位学生说出□△△△□△△△的后面可以画△□时,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虽说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可以说熟视无睹。因此,我当时只是肯定了他并表扬他,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去研究,去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课后,有一位教师提出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下去这堂课一定会很精彩。那样的课更适应于新课标的理念,因为,我们提倡课堂上跟着学生的感觉走。但是,当时的我却想到既然每册教材总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如果每节课都跟着个别学生的思维走,那么还有似懂非懂的学生怎么办?对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创造,他们的与众不同,我给予肯定、赞赏,但学生总是有差异的,一个人代替不了全班,新课标提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为什么我们只把目光注意到个别学生的身上,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呢?(难道是我对课标理念错误的理解吗?)

  另外,对于教材的挖掘,斯苗儿老师说过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难道是我对这句话的误解?)因此,课后我请教了那位上过这一课而顺着学生思路进行的老师,她说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作业本是根据编排的要求出题的。我知道学生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新的思维都来自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因而也是教师最应该教、学生最应该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呢,而且又符合学生的要求呢?因为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已出现了两极分化,如果不恰当地处理,班级中两极分化不是更加严重吗?这节课让我发现我已在课改中迷失了方向,对新课程的教学存有许多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教学方式变革中的平衡点了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请来了一位动画片里的好朋友喜羊羊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不过灰太狼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 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认一认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片学生认识(夸奖学生)

  其实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活动二: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这是哪里?

  首都北京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也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活动三:数一数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师:俗话说积少成多,其实大的数也都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的,咱们看看它们是怎样组成的(电脑演示。)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

  师: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3、课件出示很多小正方体,(出现1000块的凌乱方块)估一估,现在有多

  少个小正方体?学生随意估计,到底有多少个?怎样数得速度快、数得准?师:看看现在灰太狼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如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

  师:为什么千位前面用省略号?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师引领生从188数到204。(课件演示)

  师小结: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想给大家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在组内练一练。

  活动四:练一练

  小组学习任务:

  你来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七。(课件演示)同桌用计数器一个拨数一个说(集体一边看课件演示一边说)

  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针对难点,进行计数器演示。

  2、请出数朋友

  师:让咱们再一起请出数朋友来吧(课件)

  3、摘苹果 大家可能都觉得灰太狼坏,其实灰太狼也有可爱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地球爷爷有一双无形而强大的手,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可以吃得下很多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知道苹果成熟了往哪里掉啊?其实是地球爷爷那双无形的手给摘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爷爷已经吃了989个,往后每多吃一个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从989数到1000。)

  师:你能不看地球爷爷吃苹果的图,自己从989数到1000吗?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

  二、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森林运动会

  师: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样好,想带大家一起到喜羊羊课堂去。想参加吗?谁就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想去,那一定要认真听要求。

  2、按要求数数

  师:哎呦,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嘛,喜羊羊很高兴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这不它又给出了一些题目,请看

  3、掀起红盖头(猜一猜,五角星后面藏着哪个数字?)

  4、我说你猜

  5、寻找幸运儿

  6、激流勇进

  师:同学们真的表现得很棒!喜羊羊就向大家发来了祝贺(课件)看来喜羊羊是难不倒大家了,但是喜羊羊并没有放弃,它还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要不咱们不看了吧。

  ______ 800 ______(答案不唯一)

  师: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哦,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师:通过数数这个题我们发现,数的方法不同,数的顺序不同,数数找的规律不同,得到的结果呢?(也不一样),只要我们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看二师兄给你们的评价——你真棒,你们都是非常棒的。看来喜羊羊真的难不倒大家,它乖乖地认输了。同学们获得了胜利,你们高兴吗?

  三、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有什么收获?

  3、想到了什么问题?

  4、画珠子

  板书设计: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①公路边的里程碑

  ②摩拖车的`速度表

  ③限速标志

  ④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

  完成43页的第1题、第2题。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9页分草莓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引导学生估商,培养学生估算,猜测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1.教师带领学生做“用掌声表示计算结果”的拍手游戏。

  (1)用掌声表示商

  9÷312÷418÷6

  (2)用掌声表示余数

  10÷315÷624÷5

  2.下面几道题,你能很快想出商和余数分别是几吗?为什么?

  59÷878÷967÷7

  大部分学生体会到:由于被除数比较大,难以很快算出结果。同时,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师借机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刚才的“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55个草莓与8个盘子”

  (2)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

  信息:55个草莓,8个盘子。

  问题:平均每盘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2列出算式。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3.合理估商

  请你先估计一下,平均每盘大约放几个?

  学生可能会估计出“6个、7个、8个”等。

  4.灵活试商

  (1)独立探索

  (2)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商6时,6×8=48,比55小;商7时,7×8=56,比55大了;其他的商都不合适,最后结果商6余7。

  (4)检验: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5)小结:试商: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5.拓展应用

  同学们,刚才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解决了“把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的`问题,你们的表现非常好,我们的老朋友小猴子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课件出示:把55个草莓,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1)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商6时,6×7=42,得到余数13,比除数大;商8时,7×8=56,商比被除数55大,所以应该商7余6.

  (4)怎样检验你的做法对不对呢?

  生1:余数6比除数7小。

  生2:7×7+6=55,说明算对了。

  6.尝试练习。

  师:淘气和笑笑在课堂上每人也做了一道题,你能判断出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吗?

  下面算的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学生独立想一想。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三、基本练习

  1.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下课后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师小结:1·试商要有有目的。

  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板书设计

  试商: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检验:①余数比除数小。

  ②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学情分析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选取典型实例,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旋转的初步感知逐渐清晰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熟悉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当堂检测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学生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整改与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2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习,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 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 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平时虽然

  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 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 。“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 ,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每6人准备一把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

  2.每组准备一把尺。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

  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

  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4.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

  2.每6人一组,开始测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99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

  五、,延伸拓展

  1.通过这结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进行统计?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xx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xx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xx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字0-100之间的数,能够正确读写这些数。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数字认知和表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数字0-100的认知和表述。

  2.难点:数字60-100的认知和表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出示数字0-100的卡片,让学生看看这些数字,问学生这些数字是什么,看谁能快速回答出来。

  2.新课讲解

  (1)数字0-20的'认知和表述。

  教师出示数字0-20的卡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正确念出这些数字。

  (2)数字21-59的认知和表述。

  教师出示数字21-59的卡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正确念出这些数字。

  (3)数字60-100的认知和表述。

  教师出示数字60-100的卡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正确念出这些数字。

  (4)数字0-100的写法。

  教师出示数字0-100的卡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字的写法,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写法,正确书写这些数字。

  3.练习

  (1)数字认知和表述练习。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认识并正确读出这些数字。

  (2)数字书写练习。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写法,正确书写这些数字。

  4.巩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认识并正确读出这些数字,看看哪个学生最快速。

  5.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背诵数字0-100的读法和写法。

  四、板书设计

  数字0-100的认知和表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1-0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7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24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7-26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教案01-07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06-23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