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12-03 10:56:39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教案【实用8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起风时周围景物的特点。

  2、能理解诗歌的含义,学习排比句式的结构。

  3、初步接触重点子词:扔、花瓣、羽毛、一起。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让幼儿感受起风时周围景物的特点。

  2、能理解诗歌的含义,学习排比句式的`结构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音带、大字卡、诗歌读本人手一册。树、花、小鸟头饰各一、风车一个 、羽毛、花瓣、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

  1、谈话交流,结合生活经验讨论起风时周围的景象。

  2、出示风的图片,引出挂图,幼儿观察挂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用有……有……还有……说出图上事物)

  3、教师播放音带,幼儿翻阅图书,倾听诗歌。

  4、讨论诗歌内容。

  5、教师出示全部挂图,师幼共同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师:我们来看先发生什么事?(师读)

  提问:

  1、 诗中的大风先找谁玩呀?

  2、 大树和大风玩了吗?

  3、 大树把什么给了大风,让大风和他一起玩?

  4、 它是怎么给的呢?(出示字卡“扔”)

  5、 大树把树叶给大风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2)学习第二小节

  师:接着大风又会去找谁呢?(师读)

  提问:

  1、诗中大风找谁玩?

  2、大风找花朵玩,花朵把什么给大风?(出示字卡“瓣”)

  3、花朵把花瓣给了大风,说了些什么?它是怎么说的?

  (3)学习第三小节

  师:大风找了大树,花朵一起玩,还找了谁一起玩呢?(师读)

  提问:

  1、 大风去找了谁玩?

  2、 小鸟把什么给大风了?(出示字卡“羽毛”)

  3、 他是怎么给的呀?

  4、 小鸟为什么把羽毛给大风呀?

  (引导幼儿感知,实际上是大风把树叶、花瓣、羽毛吹下来,他们随风飘舞,就像在和大风玩耍)

  (4)学习第四小节

  师:大风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找了那么多的朋友玩,他觉得还是不够,我们来看看它又去找谁了呢?(师读)

  1、 大风最后找谁玩?

  2、 小朋友和大风玩吗?

  3、 那小朋友他是怎么说的呀?(出示字卡“一起”)

  (5)欣赏诗歌,完整感知

  教师与幼儿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在朗读过程中适当地停顿,表现大风调皮、活泼的神态。

  二、体验活动

  1、大风还会和什么玩呢?

  (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如:大风吹动衣服、树枝、旗帜,吹起灰尘、沙粒。)

  2、如果大风找你玩,你会和大风玩什么?

  (鼓励幼儿设想不同的情景,如:放风筝、扫地、晾衣服)

  三、教师小结

  四、表演环节

  1、请个别幼儿用肢体语言表演诗歌内容。

  2、集体表演诗歌内容。

  五、游戏:

  《大风和树叶》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加上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幼儿学诗歌也特别的认真,所以在回答的过程中幼儿们也能够很准确的描述出诗歌的内容。特别在表演诗歌的环节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表演,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练,所以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在平时就加以练习。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感受歌曲的乐趣。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睡觉》。

  能用固定的句式讲述歌词内容,并随着音乐用动作表现动物睡觉的姿态。

  活动准备

  图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内容,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一本讲述睡觉》的书。故事里有谁?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动物图片。

  用三个字,一句话的方式来说一说动物睡觉的状态。

  1.引导幼儿讲述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看!小动物们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别吵,小动物睡觉啦!他们是怎么睡觉的?

  2.引导幼儿用三字、一句话的方法来说一说小动物睡觉。

  (1)大象睡觉呼呼呼,马儿睡觉站着睡,鲸儿睡觉游游游,树袋熊睡觉静悄悄(背宝宝)。

  (2)猫头鹰睡觉在白天,小鱼儿睡觉眨眼睛,企鹅睡觉靠一起,长颈鹿睡觉静悄悄。

  二、熟悉歌曲,学习感受。

  1.完整讲述,记忆歌词。(标记记忆法)教师:我们一起来把他们睡觉的样子说一说。

  2.教师范唱,感知歌曲。

  教师:小动物睡觉的样子太可爱的,老师都忍不住想唱一唱呢。

  3.幼儿学唱,感受歌曲。

  教师:请大家轻轻的跟着老师来唱一唱。(藏图法唱2-3遍)

  4.变换形式,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来合作演唱,分成四组,每一组扮演一种小动物,用接唱的方式表演歌曲。轮到的站起来唱。

  三、动作表现,体验乐趣。

  1.启发引导,动作表现。

  教师:这么有趣的歌曲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呢?

  2.动作表演,体验歌曲的乐趣。(集体,小组,个别)教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边唱边表演歌曲的?

  3.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今天我们唱了一首关于小动物睡觉的歌曲,你们觉得可以给歌曲取个什么名字呢?

  四、拓展经验,丰富歌词。

  教师:还有许多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我们还没有说到呢,以后大家可以继续编一编,唱一唱。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继续了解其他动物的睡觉形式,并将其编入歌曲。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互相观看眼睛,对自己的眼睛产生好奇。

  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眼睛所看到的景象。

  3、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注视丰富多彩的周围环境。

  活动准备:

  1、眼睛小精灵,眼睛处可替换。

  2、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上面画有眼睛)、水彩笔、彩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眼睛小精灵,用小精灵的口吻与幼儿对话:嘿!小朋友,你好!认识我吗?我是眼睛小精灵。我就在你们的身上,找找吧!

  二、基本部分:

  1、幼儿互相观察同伴的眼睛,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将眼睛小精灵的眼球处替换成班中小朋友的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

  2、请幼儿说说眼睛像什么?(照相机)

  请幼儿眨眨眼睛,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模仿照相机拍照的样子。

  3、带领幼儿到室外,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4、引导幼儿选择几处自己喜欢的“景象”合作拍摄。如来到花朵前,做照相机的幼儿盯住花朵,另一幼儿边说“咔嚓”,便轻拉当“照相机”幼儿的耳朵,此时做照相机的幼儿使劲闭一下眼睛,表示拍摄成功。

  5、引导幼儿绘画特写的眼睛,重点画出眼睛上呈现的景象。

  6、幼儿作画,请完成的幼儿将自己眼中看到的美丽世界画下来,送给那些看不到景象的眼睛,使那些眼睛和我们的眼睛一样美丽。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幼儿张贴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活动反思

  《明亮的眼睛》这一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幼儿互相看眼睛,对自己的眼睛产生好奇,然后通过替换“眼睛小精灵”眼球中的景象,引起幼儿的兴趣,最后引导幼儿有意识的去注视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通过这一活动引起了幼儿对视觉感知的兴趣,从中萌生出强烈的好奇心与关注态度。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因为他们要将自己看到的多彩世界送给那些看不到东西的眼睛,所以他们作画过程中很注意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因为他们想让那些“眼睛”看到更多的色彩。同时他们在一个小小的圆里将自己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在布局上孩子们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构思。直至活动结束孩子们还告诉我:“老师我象画更多的美丽世界,送给那些看不见的眼睛。”这种对绘画的热爱和丰富情感的表露也正是这节活动的最终目的。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谣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感受民间童谣的意境美和节奏美。

  2、对月亮的变化感兴趣,能大胆想象,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向往。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幼儿通过观察、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了解月亮。

  2、物质准备:美丽的月景图、童谣PPT、图谱等。

  活动指导:

  一、美丽月景图引入,引导幼儿感受不同形状月亮的美。

  “你喜欢什么样的月亮?你觉得它像什么?”

  二、感受、理解童谣、学习有节奏地朗诵。

  (一)首次欣赏,初步感受童谣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提问:

  1、“这首童谣的名称是什么?”

  2、“你觉得这首童谣听起来怎么样?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二)借助PPT再次欣赏,理解童谣的内容。

  1、提问:“小弟弟小妹妹是怎样请月亮下来的?他们说月亮是什么?”

  2、鼓励幼儿有节奏地回答,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感受月亮“圆—弯”的变化。(学习量词:面、只)

  (三)学习朗诵、尝试表现。

  1.看图谱朗诵童谣,提醒幼儿有节奏地朗诵。

  2.分角色朗诵,并鼓励幼儿配上动作,加强童谣的'节奏。

  3、师幼共同有感情地朗诵,提醒幼儿“呀、吧”等语气助词念得轻又短,增加童谣的韵律美。

  4.启发思考:“为什么小弟弟小妹妹希望月亮是皮球、镜子、小船呢?”激发幼儿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

  三、拓展想象,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启发幼儿想象:“你还希望月亮是什么?”

  2、游戏“摸箱”:“箱子里藏着各种不同的月亮,请你摸一个和它交朋友,和它说说悄悄话。”鼓励幼儿仿编童谣里的句子。

  3、延伸:“月亮有时圆有时弯,它到底什么时候是圆的,什么时候是弯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并把你了解到的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教案 篇5

  春天的朋友

  教学目标:

  1. 学会朗诵诗歌,在熟悉原诗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编出与原诗结构相同,而画面不同的诗歌段落。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准备:

  背景图、插片:花蝴蝶、小草、小花、小燕子、蜜蜂

  音乐:《找朋友》、配乐

  蜜蜂、柳树、桃树纸偶若干

  教学重点: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尝试仿编诗歌。

  教学难点:用与原诗韵律节奏相同的诗歌的语言进行仿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放《找朋友》音乐)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

  问:刚才是什么音乐呀?你找到朋友了吗?是谁呢?

  2.我们找到朋友了真开心!现在是什么季节呀?(春天)对啦,春天来了,她也想找朋友呀,谁是春天的朋友呢?

  春天的朋友们都藏在这张画中呢,让我们来找一找。

  二、学习理解诗歌

  1.你为春天找到了哪些朋友?老师还把春天找朋友的事编成了一首诗歌,我们来听一听!

  2.教师随配乐有表情地朗诵一遍诗歌提问:春天的朋友是谁?你听到诗歌里是怎么说的?(幼儿回答)

  3. 分段欣赏。

  (1)师:花蝴蝶先找到谁做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花蝴蝶飞来了,和谁握握手?她对小草说什么?

  师:我们一起学一学花蝴蝶好吗?

  (2)同上学习第二、第三段。

  4.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诵时语气

  (1)我们小朋友见到朋友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2)花蝴蝶见到小草、小花和春天的时候,心里也很高兴,那么高兴的时候会怎样对朋友说话呢?

  三、仿编活动

  1.(接着出示小燕子找朋友的图),师:看看谁又来找好朋友?找到了谁?

  2.教师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了一首诗,诗里面讲的是花蝴蝶找朋友,现在我们把小燕子找朋友,也编成一首和刚才一样好听的诗歌,好吗?

  问:小燕子先找了谁做朋友啊?它和桃花怎么样?它对桃花说什么呢?哪个小朋友能来试试看念得跟刚才那首诗歌一样好听,行吗?

  教师纠正复述:小燕子飞来了,和桃花握握手,它对桃花说,咱们是朋友。

  (2)师:小燕子还找了谁做朋友?它和柳树怎么样?它对柳树说什么?谁来试试?

  教师纠正复述:小燕子飞来了,和柳树握握手,它对柳树说――咱们是朋友。

  (3)启发幼儿编诗歌的结尾,将前面编的各个诗歌段落串联起来

  花蝴蝶,小草,小花,小燕子,桃树,柳树,都是谁的.朋友呀?(春天)他们会对春天说什么?做什么?

  桃树,柳树,小燕子,都来和春天握握手,他们一起说,我们都是春天的朋友。

  (5)老师带领孩子完整朗诵一遍。

  3.幼儿纺编、表演。

  幼儿三人一组用纸偶自由练习仿编,教师巡回倾听指导,“你找谁做朋友,对你的朋友,该怎么说,怎么做呢?”鼓励幼儿大胆的仿编,用好听的声音朗诵给周围的伙伴听。

  4.请3~5名幼儿在全班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教师简评。

  四、延伸活动:

  花蝴蝶,小草,小花,桃树,柳树,小燕子,都是春天的朋友,青蛙、小蝌蚪、小蜻蜓也是春天的朋友春天,有了那么多朋友,春天变得怎样呀?春天还有好多好多朋友,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找吧!(放《找朋友》音乐,幼儿自由出教室。)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2、建立等量观念。

  活动准备:

  1、教具:圆点卡片两张(数量均为10,其中一张的其中一个圆点为可移动的。);符号“=”、“≠”各一个。

  2、学具:书本,笔。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感知数量。出示图一、图二,引导幼儿目测数群。

  师:卡片上有什么?它们一样多吗?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呢?

  2、认识“=”。

  师:怎么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红圆点和绿圆点一样多呢?

  ①教师出示等号,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个符号是什么样的?

  师小结:两条线一样长,两条线间距离一样宽。

  ②师: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等号)

  ③师:等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小结:等号就表示一样多、相等的意思。

  ④师:现在朱老师把等号放在红圆点和绿圆点的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小结:10个红圆点和10个绿圆点一样多。

  ⑤师:这个式子怎么读呢?

  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念:10个红圆点等于10个绿圆点。

  3、认识“≠”。

  ①教师去掉一个绿色的圆点,幼儿观察。

  师:现在还能用等号吗?为什么不能?

  师小结:不一样多,9个绿圆点不等于10个红圆点。

  师:不一样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②教师出示不等号,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是不等号,它和等号有什么不一样?

  ③师:不等号放在这儿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结:10个红圆点和9个绿圆点不一样多。

  ④师:那现在这个式子该怎么读呢?

  师小结:10个红圆点不等于9个绿圆点。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出示“作业题”,理解题目意思。

  师:朱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作业纸,请小朋友先看清前后各几个点子,再想想中间应该填上什么符号。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在数图形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不能漏掉了一个。

  三、活动评价。

  请一名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说说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印这一符号。

中班教案 篇7

  问题的提出:

  4~5岁的儿童主要依照表象进行思维,认识活动的概括性是儿童对事物理解增强,但仍表面、肤浅!幼儿这个年龄决定他们对周边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着‘陈鹤勤的社会乃大学堂’:能引起幼儿兴趣,真正作到‘玩中学、学中玩’---在本学期,我们中(1)班展开了以杭州老字号特产(杭州西湖龙井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想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物质资源,通过幼儿自主收集、使用、了解,从而对家乡的特产有进一步认识。在与同伴分享资源的同时 ,为家乡拥有‘宝贵财富’而自豪,从而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研究目标:

  1通过积极参与杭州老字号特产的收集,认识特产对生活的用途,从而为家乡自豪!

  2原因收集特产相关的背景知识,体会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同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兴趣!

  3使幼儿在感受家乡地大物博的同时,初步懂得现在好好‘学本领’的重要性!

  研究时间与对象:

  时间:20xx-06

  对象:中(1)班全体幼儿、家长、老师

  实施过程:(为使‘西湖龙井’这一主题开展地更丰富,有效:首先制作主题网络图)

  认识龙井

  杭州西湖龙井

  品尝龙井

  龙井绘

  A

  为保证活动质量,我们将对活动的展开做具体预设:

  首先收集各中各样的茶叶,供孩子比较龙井茶叶与其他茶的'不同处;

  其次与孩子一起收集相关龙井茶的历史背景及闻名的历史原因;

  第三观看龙井茶的生长过程、龙井的采摘(有机会可实地观察);

  第四动手泡制龙井茶,与同伴分享合作成果;

  (在区角中展开龙井的装饰:用茶叶来拼自己喜欢的饰物等);

  B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孩子的兴趣点,主要参考以下点:

  1一起认识龙井茶;--我来说说龙井茶;(从形,质等方面展开)

  2可爱的龙井茶树;---我来画棵龙井茶树;

  3龙井茶的故事;--分享我所知道的;

  4一起采茶去;(用录影带观看或实地)

  5好听的‘采茶扑蝶’

  6品茶会;

  7我来做茶叶工艺品(投至区角等)

  教育的随机性很大,当然以上只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在实际展开中教师会按照幼儿的活动表现做调整或延伸!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能按照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活动,巩固对形状的认识。

  2 能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

  3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

  物质准备:

  每人一个分类盒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科学·图形组合》。

  活动过程:

  1 出示"奇妙的口袋、复习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这是一个漆面的口袋、里面藏着许多东西,请大家猜猜藏的是什么。教师一遍念"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边请个别幼儿分别摸出正方形、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图形让大家辨认并说出名称。

  2 引导幼儿操作,学习给图形分类。

  师:请小朋友拿出分类盒,把一样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操作完毕后,请幼儿将所以图形按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篮子里,并互相检查分类是否错误。

  3 完成操作材料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图形组合》,看看上面的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数一数每种图形的数量有几,并分类作记录。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