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6 09:22: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5 说勤奋)

  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生字练写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五、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通过多元朗读,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

  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方式的`联系,体会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

  乐学善思

  办法课本剧表演(三名学生,表演我、妈妈、爸爸)

  教学流程

  1.导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两股“风”在影响着我们,一股是妈妈的“顺风”,一股是爸爸的“逆风”。其实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饱含着父母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起感受作者是怎样小心地把握父母这两股不同的风呢?板题:10美极了与糟透了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并找与“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个词组的句子,画上横线。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这两个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5.组内互读,从文中找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来对作者有着怎样影响的有关语句,相互交流。

  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感情朗读对作者影响的句子,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7.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生本节课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课文,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对巴德的的?

  板书:

  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母亲父亲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说明通过描写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后来,作者偶然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①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②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③以感悟大自然的美为情感基调,以情境表演体验“趣”来感受快乐,以探究“奇”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④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适当尝试小练笔,利用最佳的表达时机,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学前准备1.收集蒲公英的图片及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玩耍”等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

  学前准备1.收集蒲公英图片及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3分钟)1.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享受过大自然的哪些快乐?

  2.板书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1.学生交流自己享受过的大自然的快乐,如:下雪时赏雪景、打雪仗;下雨时听雨声。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金色的草地”的`由来。1.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蒲、耍、察”的字形。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借助工具书识字,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分段朗读,整体感知。

  3.运用各种方法识字。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朝()()

  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7分钟)1.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理解文章脉络。1.按自然段读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

  乡下的窗前有一片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带给我们快乐→发现蒲公英变色→对蒲公英的喜爱。3.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教师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延伸。1.学生在教师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收获。

  2.交流蒲公英的图片和资料。4.抄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本课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学习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画出生字、生词,结合上下文了解其意思,还可以用工具书去学习。二、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读出课题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并结合他们的玩耍经历去学,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2.体会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有趣,增加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内容,问题引导(用时:3分钟)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感受金色的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以及草地的神奇)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明确学习目标。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词析句,体验快乐(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由来。

  2.引导学生感受兄弟俩玩耍的快乐。

  3.指导朗读。1.读课文,结合蒲公英图片、理解草地变金色的原因。

  2.研读描写兄弟俩玩耍的句子,感受蒲公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朗读第2自然段。6.“一本正经”“假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悟结合,感受神奇(用时:16分钟)1.引导思考:作者发现草地有什么秘密?

  2.组织交流:你注意到颜色变化和什么有关?

  3.两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指导朗读。1.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

  2.通过理解重点词:“起得早、中午回家、傍晚的时候”等词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3.学生自主交流蒲公英花的特征与形态。

  4.朗读第3自然段。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早晨: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2)中午: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3)傍晚: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四、全文,升华情感(用时:3分钟)1.你能体会到获得这种发现的心情吗?读一读相关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1.讨论交流: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起居或昼夜的变化相似或相关。

  2.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8.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第2、3自然段。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蒲公英的情况,第3自然段写“我”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我请两位同学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金色的草地》教学片段

  通过感悟、表演、感受草地的可爱有趣(教学重点)

  师:金色的草地这么有趣,给我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请快乐地读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生1:“我”在这片草地上玩得很开心。

  生2: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既然这么快乐,谁能表演一下“我”和弟弟玩蒲公英的情景?在表演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内涵,这样你的表演才有活力。

  生1:我要抓住“一本正经”来表演。

  生2:“一本正经”就是态度很严肃,很庄重。表演时神态要严肃。

  师:“假装”是什么意思?

  生1:“假装”就是不是真的。

  生2:弟弟看见“我”“一本正经”的样子,所以他忍住笑,“假装”打哈欠。

  师:还有一个词,“我就使劲一吹”中“使劲”谁表演一下?(生表演“使劲一吹”。)

  师:齐读最后一句话“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

  生:捉迷藏、跑步、摔跤……

  师:草地带给“我”和弟弟这么多乐趣,多么可爱的草地呀!我们来读出它的可爱吧!

  (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赏析:通过表演来感悟文章也不失为一种理解文章内涵的好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细读文本,再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和弟弟的行为动作,体会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快乐,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把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解读得恰到好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① 挂图、生字卡片。

  ②投影仪或幻灯机。

  ③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ɡ”。“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识字

  ① 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② 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位:“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支。

  五、练习写字。

  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六、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 二 课 时

  一、整体感知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表演

  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竟然有一片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荒山上怎么会有如此葱郁的菜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生默读课文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感悟交流,归纳总结

  1。望着山坡上那“一片绿绿的翡翠”,你此时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2.父亲开辟菜园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选择文中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