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0 08:18: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9个生字。会写“己、子、去、自”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有自立、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录音、写有生字的蘑菇小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都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小猴、小鸭、小鹰是怎么学会本领的。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自己去吧》。(板书课题)

  二、揭题引疑

  1、读课题。(指名读)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或者想知道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同学们认真思考,大胆提问,问得真好!课文到底讲的是谁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85页,边听录音边想一想。

  学生边听录音边想。

  师:录音里的叔叔朗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拼读。

  学生自由读。

  师:下面同桌互读互评。

  学生同桌互读互评。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在读课文,到底读得怎样呢?谁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其他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评委。

  指名3个同学分小节读,而后师学生共评。

  师:同学们已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是否也能学好学生字。

  出示小黑板(带有拼音的学生字)

  师:请大家自己读读小黑板上的学生字,边读边想想这些学生字的读音有没有要提醒在家注意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想,而后提醒并带大家读。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厉害,已经能读准学生字的音,许多蘑菇宝宝忍不住跑了出来想考考你们。

  贴出小蘑菇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采蘑菇的游戏。请大家听好,你认识哪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请采下蘑菇告诉大空。

  学生做采蘑菇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便把蘑菇采光光了。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蘑菇上的字就是隐藏在课文里的学生字。接下来,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互相说说你会用哪些字组词、说话?

  学生先讨论、后汇报。

  四、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就好像小猴、小鸭、小鹰它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很多东西。谁来告诉大家,这节课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些什么?课后,请同学们再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表演一下课文中小动物们的对话和动作。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

  教具准备:

  转盘、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

  2、首先,我们来看图,出示(字盘)。

  二、看图:

  1、图上有什么?这叫“字盘”。

  2、我们可以给“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变成不同的字。有趣吗?

  3、这些都是一个族的字,叫字族。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

  4、要想做好游戏,我们首先来跟转盘上的`这些偏旁交朋友。

  三、读偏旁:

  1、 复习已学过的偏旁。

  (1)在这4个偏旁中,有的以前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你们能认出来吗?

  (2)学生认读,你还能说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3)学生说一个字,老师相机用电脑课件展示。

  (4)说了这么多的字,看一看,想一想,“单人旁”和“三点水”分别代表什么呢?

  (5)老师小结。

  2、 认读新偏旁“马”“土”。

  (1)这两个新偏旁跟什么很相似?

  (2)想一想,这两个新偏旁会代表什么呢?

  (3)怎么记住这两个新偏旁?

  (4)学生认读两个新偏旁。

  四、学习同组字

  1、“也”与四个偏旁都是好朋友,看,它们手拉手,变成了这些字,出示转盘一一转出生字。

  2、这些生字怎么读呢?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这些生字,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

  3、学生自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字音:(1)出示生字词(2)这些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3)指名读词,齐读。

  5、这几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这四个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形声字。

  6、 做游戏,巩固识字。

  (1)我们来转动转盘,“也”转到与哪个偏旁在一起时,看谁能把这个字又快又准地读出来?

  (2)学生自转自读。

  五、指导学字

  1、 学习“奔”的偏旁。

  2、 看看练习1中生字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

  3、 反馈检查。(驰、奔、池、塘)该怎么写?

  4、 找朋友,你能给哪个字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 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美观呢?

  2、 学生说,老师做适当点拨。

  3、 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 学生仿影,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 读生字新词。

  3. 诵读字谜歌。

  二、 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 析记字形。

  (1) 认读生字:行、千、庄。

  (2) 教学新偏旁。

  (3) 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 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 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 课堂练习

  1. 加偏旁组词。

  也------( ) ------( ) -----( ) -------( )

  2. 扩词。

  行( ) ( ) ( )

  奔( ) ( ) ( )

  3. 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 )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

  4.游戏猜字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2、阅读短文,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3、练习具体地记叙事情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三、讨论:

  第一题: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请说说每组音节的不同。

  第二题:

  1、指名读组词。

  2、评论。

  3、各自修改组词。

  第三题:

  1、分别读句子,并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请同学逐题口头造句。

  3、学生评论。

  第四题:

  1、分别请同学找出句子中的错误。

  2、修改,评论。

  3、找出这类句子错误的特点:概念混乱。

  四、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训练一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

  默读短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内容。给课文分段,想想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读破句子的地方。

  2、交流短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中心思想的。

  (主要内容:林巧稚回忆自己上中小学时,教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有条理地记叙的?

  (两件事:一是海滩上做地形沙盘;二是生物课上教师告诉大家树叶千奇百怪。)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难,讨论。

  五、作业:

  想想生活中让你不能记忆的事,为作文做准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韵文。

  2.认识冬天得气候特征,不畏严寒生长得植物,在洞中过冬得动物及冬季得体育运动和相应得词语。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蜡,梅,翠”等生字。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用“有得……有得……”说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得意思。有感情地诵读韵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你们现在都穿什么衣服啦?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 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瞧(出示挂图)你们觉得冬天怎么样?

  二、看图说话学词语

  1.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挂图,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景物?(提醒:小朋友观察得时候要按照一定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上到下。)

  2. 老师这儿有词语卡片,能把它贴在相应得图下方吗?

  ⑴生读词卡,贴词卡。

  ⑵交流:冬天到了,天气怎样?

  哪些植物躲到洞里过冬了?

  哪些植物不怕冷呢?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知道这12个词语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组织学生通过“找朋友”游戏,把词语分类,分成冬天气候、植物、动物和运动项目四类。

  4. 学习生字词。

  ⑴想要读好韵文,必须把生字词语会读了,读准了才行。请小朋友根据拼音读准词语。

  ⑵“小老师”教学字音,必要时,教师帮助正音。“绳”是后鼻音;“滑”是三拼音节;

  “刺、翠”得声母都是平舌音。

  ⑶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直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每个字音。

  ⑷小朋友,有不理解得词儿吗?师生交流,共同解答。

  蟒蛇:我国最大得无毒蛇,冬天要冬眠。

  蜡梅:因为蜡梅在每年得冬末开放,所以人们又称它“腊梅”。

  5.练读所有词语。

  ⑴师先范读,以“词串”得形式读,每个词串内得词读得稍紧凑些。

  ⑵学生练读。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

  雪 蜡 翠 蛇 刺 滑 冰 绳

  2. 开火车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用编字谜、编顺口溜,换部件,分析结构等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

  翠:小卒字头上插羽毛。

  蛇:虫+它,虫字变得瘦一点。

  滑:三点水+骨(及时书写骨得笔顺)。

  绳:绞丝旁+口+电,注意右边部分要紧凑。

  刺:左边部分与木有关,中间不封口,口诀“刺字中间不封口,封口不成刺”。

  3. 指导书写前四个字。

  ⑴认识新偏旁“羽字旁”,出示“翠”与“羽”,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掌握两者得区别。“羽”字得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钩,作偏旁时则都变成了横折。

  ⑵自学笔顺(见练习5)

  ⑶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讲解并范写。

  ⑷学生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

  四、布置作业

  1. 在《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 诵读词串。完成同步导学1—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卡片。

  2. 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可以帮它找个朋友吗?

  二、朗读感悟

  1. 冬天到了,天气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得?

  ⑴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⑵看看雪下得怎么样,风吹在身上怎样?指导读好词语。

  ⑶是啊,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鹅毛大雪下起来了,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让人感到特别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

  对,这是因为北方来了一股强冷空气,这种强冷空气就叫“寒流”。

  ⑷齐读三个词:寒流 北风 大雪。

  2. 在冰天雪地里,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⑴指名说,你们喜欢他们吗?那就好好读读这三个词,好好欣赏一下它们吧!

  ⑵这么冷得天,这三种植物依然挺立在茫茫雪地里,多坚强呀!你佩服它们吗?齐读。

  ⑶这三种植物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很多人佩服它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得名字,叫“岁寒三友”,人们还写了许多诗歌赞颂他们呢!谁来背背看!

  (相机提示:陈毅《青松》、王安石《梅花》等,引领学生熟读成诵!)

  ⑷冬天除了“岁寒三友”,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不怕冷?

  3. 植物们不怕冷,可小动物却早早地躲进洞里去了,看(出示图片)它们是谁呀?它们在干什么呀?(指导说话)

  ⑴谁有本领读好这三个词得?指名读。

  ⑵蚂蚁躲在洞里多舒服呀!到了冬天,刺猬、蟒蛇吃得饱饱得,早早地躲在洞里睡觉了,它们要睡上一个冬天呢!我们可不要去吵醒它们!

  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你还知道那些动物冬眠吗?

  4. 小动物们怕冷,你们怕不怕?看,小朋友在雪地里干什么呀?

  ⑴指名说,谁能用有得……有得……有得……”说一说。出示:今天早晨,小朋友们在雪地里锻炼,他们有得 ,有得 ,有得 ……

  ⑵你最喜欢哪种运动?读好这三个词。

  ⑶那你们能用读来表达对冬天得喜欢吗?

  5. 诵读词串。

  6. 试着课文中得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完成同步导学第8题。

  三、拓展延伸

  1. 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冬天得气候、植物、动物、体育活动等方面得知识,还知道哪些描写冬天景物得成语和古诗?小组讨论。

  2. 学生汇报交流。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剩余得4个生字,认读。

  2. 检查,说说“刺、猬、冰、滑、绳”得笔顺。

  3. 你认为哪个生字最难写呢?学生提出难写得字,师生共同观察应如何写好它,师范写并提示间架结构应如何摆好。

  4.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习《老子五章》。

语文教案 篇7

  学生视角:

  课文优美生动,定会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学生会对燕子的样子和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感兴趣,更会在图文对照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燕子;

  教学难点:

  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话?

  教师思考:

  燕子是学生都能见到的小动物,但不会用三言两语即把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得如此生动,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述手法;注意图文对照,找到与文中相对应的燕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文中的语言比较,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准确;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设计特色: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1.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2.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有能力自学生词。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词

  (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初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重视学生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2.汇报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思考过程的遗漏之处。)

  1、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俊()凑()谱()沾()

  竣()揍()普()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你都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哪些内容?

  2回答上节课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解决。

  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品味其表现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眼中的燕子什么样,可以概括地说,也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说。

  (学生可以概括,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也可以画画,简单的几笔勾勒,还可以用朗读等自己喜欢的其它方法,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

  3喜欢这段吗?为什么?

  (经过上个问题的铺垫,自然引起学生对这一段落的注意,也自然能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4,你还喜欢哪部分,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自由鉴赏的空间,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自由结组,第二自然段,拟人的写法写明艳的春天,燕子助春天展示生机;第三自然段,写燕子飞翔的姿态、速度等,抓住掠、一转眼、沾、停等词语,写出燕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理解最后一句话,这一比喻句不仅形似,更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学生的学法也自己选择,可以读、可以画、可以说,从各个角度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5学生汇报。把黑板交给学生,小组可以边讲,边读边展示,(教师要肯定地听,建议地改,指导地读。提倡和鼓励其他的学生边听边修改与补充。同时,把学生讲解过程中理解了上一课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擦掉。)

  6.朗读比赛。

  (欣赏了作者的文章,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的语盲魅力,就要把这些读出来,感受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无疑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操的好办法。)

  三、总结

  教师、学生分别从总结中再次感受课文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仿照句子特点写句子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五、实践活动

  在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岂能只有小燕子为它带来生机,我相信,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为美妙的春大带来生气,说说你观察到的,再把它有条理地说下来。

  1、训练点

  《燕子》的第l自然段: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训练目的

  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3.训练过程

  (1)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2)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a.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有**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学生标出不同之处;乌黑光滑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可爱的)

  b.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c.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a.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温故知新”了解拟声词的用法。

  2?通过“语海拾贝”积累“AABB”式的词语。

  3?自读“点击成语”中的故事,了解成语的意思。

  4?通过口语交际,激发爱我中华的激情。

  5?通过习作,学会留心生活,用心感受,写出事物特点,做生活的有心人。

  6?通过“自主阅读园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喜爱语言文字的感情,产生善于积累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练习,主动参与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风景名胜的广告语,有关习作百花园的范文。

  学生:工具书,广告词,观察夜幕下的天空及大地。

  课时安排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教材中的3组句子,读句子,体会每组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再说说这类词语。鼓励学生在习作时运用。

  二、语海拾贝

  1?出示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习正确运用词语。

  3?再读词语,思考这些词语在构词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能照例子说出类似的其他词语吗?

  三、点击成语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用“”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用“……”画出“开天辟地”的比喻义。

  3?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4?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同伴听听。

  四、口语交际

  1?出示口语交际内容要求,明确要说的内容。

  (1)自由读题目,想想题目有几个意思?

  (2)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你喜欢本文介绍的哪处风景名胜,以及喜欢的原因。

  (3)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2?向游客推荐你们各自喜欢的.风景名胜,让他们也去观赏那些美丽风光,怎么推荐?(为风景名胜打广告)

  (1)出示所收集的有关风景名胜的广告语两则,读一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重点讲解“写广告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

  ②风景名胜的特点(特色)。

  ③具有煽动性的吸引观众的语言。

  ④语言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性。

  3?为自己喜欢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语。

  4?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所编广告语。

  5?评出3~5条编写较好的广告语。要求学生说明好的原因。

  6?拓展。除了书上所提到的4个地方,也可给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胜古迹编广告语。

  7?小结:通过本次编广告语的活动,学习了编写广告语的方法,并在编写广告语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了祖国山河的秀丽神奇,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五、习作百花园

  1?习作准备。

  在习作前几天,布置观察作业,留心观察我们的校园,注意观察校园的美,也可以按校园在四季的美丽景象进行观察。把看到的景象和当时的感受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2?审题。

  学生自读,明白此次习作要求:写写校园的美丽,还可以写出校园是我们生活的乐园、家园。

  3?组内、全班同学,交流观察笔记,相互借鉴。

  4?讨论交流,相互启发。

  (1)此次习作的目的是:将我们校园的美描写出来。

  (2)应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注意方位词或揭示游踪的词句的使用。

  (3)对所选景物抓住其特点来写,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特点更突出,语言更美。

  (4)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心情、感受。

  (5)文章结构可采用“总——分——总”形式。

  5?学生起草习作。

  6?写完自读自改或相互修改。

  7?集体交流评议、修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自主读文,注意读通读顺,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边读边想: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一件什么事一直铭刻在我心里?

  3?祖父是怎样教育我读书的,用“”勾出,反复读读。

  4?读了该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生活 ,不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 波光粼粼 ( ) 分歧 ( ) 酷 冬 ( )

  霎时( ) 熬 过 ( ) 桑树( ) 嫩 芽 (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叙事线索是 。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巩固案(矫正反馈)

  二十二 散步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酷冬( ) 熬过( ) 挺不住( )

  分歧( ) 霎时( ) 水波粼粼( )

  b:读课文6—8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中“强壮”、“高大”应如何理解?

  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

  3、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4、第7段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c: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温馨的话语。

  家是 ;

  亲情是 。

  d、亲情体验

  1、回家后,请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记住父母的生日,记得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你最真挚的祝福。

  3、写封信给你的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