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时间:2024-03-23 06:56: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1

  【素养目标】

  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

  2、相关背景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过:经过,途径。

  ③洞庭:洞庭湖。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琼(qióng)扁舟(piān)挹(yì)斟(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琼:美玉。

  ②素月:洁白的月亮。

  【思考8】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明确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思考9】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思考10】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

  明确(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

  【思考11】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明确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小人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思考12】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甲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②乙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一首即景抒情之作。②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写下这首《念奴娇·过洞庭》。

  问题1: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

  明确不一样。甲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乙诗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四、明晰主旨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五、拓展阅读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张孝祥名句

  1、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2、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3、独立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

  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5、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6、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

  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

  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配乐为《秋湖月夜》

  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其景其人其情)

  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

  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

  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

  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他的性格和心胸?

  肝胆皆冰雪---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平静

  细斟北斗----心静

  (板书: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

  朗读下片。

  5、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学生讨论问答)

  ↗诗人的品性: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内)(人)

  心会

  ↘景物特点:静开阔澄澈(外)(天)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用文章里的话概括就是:“表里皆澄澈。”无独有偶,杜甫有句话正好跟这句配成对联:心迹喜双清。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6、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皆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么呢?

  -----妙处

  7、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学生讨论,派代表发言)

  讨论结果(板书):

  1)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找到的诗人孤独的根据: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类似的诗句如: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又。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类似的'诗句如: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四、总结全词。

  读完这首词,我们发现,这里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这种妙处,外人不可得知,而时跨千年之后的你们却读懂了诗人的心,成为了作者的知己,那些现在,就让我再一起齐读知己的《念奴娇过洞庭》吧。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03-0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1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2-2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12-24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10-2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15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02-28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07-18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03-18

【精选】《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