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5 13:25:3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美国教育家随意指定三个中国孩子做一个游戏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聪明的人不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1个认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孩子具有爱心、忘我、无畏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课题质疑导入

  同学们,这个词你们认识吗?(板书:聪明)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的同学谁聪明,为什么说他聪明呢?那么聪明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第13课,继续探讨聪明是什么 (板书课题) 如果为课题加个标点符号,你们认为加什么合适?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字卡,检查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自由读1—4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 这三个孩子是精心挑选的吗?(不是) 你能把随意换个词说说这句话吗?

  2、 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个游戏的规则,谁来读一读? 你们觉得这个规则怎么样?(紧张、害怕)

  3、 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出示游戏规则,师生共读。

  4、 是呀,这确实是生与死的选择呀!那你能用如果……就……这个句式说句话吗?

  过渡:面对这生死攸关短短7秒的游戏,三个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玩这个游戏?请同学们轻声读第5自然段,找出描写三个孩子神态的词语。

  惶恐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说说吗?

  孩子们为什么会紧张害怕呢?

  教育家神秘的眨了一下眼睛,你们猜此时他在想什么?

  游戏结果怎样呢?(成功了)

  你觉得孩子完成的速度怎样?(很快) 你是怎么知道的?(全部时间不到5秒)

  让我们一起数5个数体验5秒钟的短暂。

  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孩子以惊人的速度完成游戏。合作的如此有秩序,如此临危不乱,真值得人敬佩啊!看到这种场面美国教育家(惊呆了) 他为什么会惊呆?(指名回答) 过渡:是呀,美国教育家看到这一切惊呆了,此时,他有很多的问题想要问问孩子们。

  快速朗读第6自然段 预设问题:这段话中哪几句话让你最感动?

  指生说,并读一读感动的话语。

  出示课件字幕。分析三次对话。从中你能感觉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中国孩子?

  课件出示:为什么不争先逃命? 他最小,我应当让他呀! 为什么不先逃生? 三个人里我最大,应该最后离开。 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吗? 宁可我被淹死,也不能淹死弟弟们。 板书:爱心、忘我、无畏 过渡:这是多么朴实的话,但十分精彩,这种平凡的表现,却显出精神的可贵。现在,老师特别想成为故事中的角色,你们想吗?男同学扮演小男孩,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老师扮演教授,让我们来一起合作读读这段,共同体验那份感动。

  5、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被感动了,孩子们朴实稚嫩的话语也深深感动了美国教育家:(师手势,生接读)第7自然段。

  6、教师引读,学生感悟;

  ■仅有7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生)他最小,我应当让他呀! 这颗爱心已打动了美国教育家(生接读)泪水‘唰’地一下从美国教育家的眼里涌了出来。他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

  ■仅有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生接读)三个人里我最大,应该最后离开。 这种忘我的精神怎能不让教育家感动:(生接读)泪水‘唰’地一下从美国教育家的眼里涌了出来。他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

  ■仅有10岁的小女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生接读)宁可我被淹死,也不能淹死弟弟们。 这种无畏的品格使教育家震撼了,他再也忍不住了: (生接读)泪水‘唰’地一下从美国教育家的眼里涌了出来。他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

  7、这三个孩子的做法仅仅是聪明吗?

  8、小结:是的,聪明的人不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四、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许许多多充满爱心,忘我,无畏的人,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结合周围实例)

  五、回顾课文,提出希望。

  结束语:孩子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吧,用你们忘我无畏的品格去感动所有的人吧,用你们的真诚去与人合作吧,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初读感知 精读体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

  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指导书写:侣 娱 趟 糕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自由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你反复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吗?

  文中的关键句段: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过渡语: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你还能把书比做什么?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四、阅读欣赏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练习

  阅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积累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阅读书。

  六、课堂小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渤、戴、褐、泳、漆、嘛、溶”7个生字。

  2、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4、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抓住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体会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

  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说到海水的颜色,你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作者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海的颜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字词。

  渤海、北戴河、黄褐色、游泳、漆黑、溶化

  (2)组内批改,交流反馈,师指导书写。

  B生组织批改,A生指导观察,C、D生练习发言。

  ①“漆”的“漆”和“膝盖”的“膝”区分开。

  ②“戴”字要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写;“漆”字的右下部不要写成“水”。

  注意区分“融化”和“溶化”:融化是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

  (3)生练字本上练习书写“漆”“戴”。

  (4)齐读词语。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质疑部分?

  3、交流反馈。

  师:请同学们读第一部分:你读到了什么?(引出四个问题)

  生:海是什么颜色的?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当你看到这一个个问号时,你想干什么呢?(引出这一个个问号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使我们迫不及待地往下希望一探究竟)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现在,咱们就来读一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观察到的海的颜色吧!

  2、出示阅读要求。

  3、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

  4、边读边勾画写这些海的颜色的词句及作者的感受。

  5、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指名代表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C、D生尝试读文,A生组织讨论,B生总结发言。

  6、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把你们的学习成果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吧!

  7、指名小组代表交流,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注意:起来交流的同学要求先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读一读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最后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预设回答

  渤海

  生:渤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第4自然段。)

  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真是变幻莫测。

  师:多么神奇的渤海呀!它的颜色居然还会变呢!对于渤海的颜色谁还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吗?

  生:阴雨天海天相接,仿佛天与海连为一体,那是多么壮观哪!

  师:此时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海天一色。

  生:风浪特别大时,上面是白色浪花,下面是黄褐色的海。色彩那么分明,多么惹人喜爱。

  师:多么亲切、自然的颜色啊!

  师: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为什么浅海处是黄褐色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教师引读:大屏幕出示因为??因为??因为??因为??

  师:作者怎么知道这么多原因的?

  生:作者去过、见过。

  师:你怎么知道作者去过?

  生:因为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作者就说了“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这说明作者到过渤海。

  师:此时此刻你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

  生:不会。

  师:难怪作者会说“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师:为什么渤海的颜色会令作者觉得温暖,亲切,随和呢?

  (引出因为“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浅海处是黄褐色,黄褐色让人觉得温暖。)

  师:是啊,渤海那么温暖,亲切,随和,就像亲人抚摸着我们,就像朋友等待着我们,让人愿意接近。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课堂小结

  还有还有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后习题

  1、形近字组词。(考察对生字的掌握)

  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理解课文内容)

  例

  地点

  海的颜色

  “我”的感受

  渤海湾

  3、读句子,回答问题。

  例: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游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这一句运用了 的表达方法,同时还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体会表达效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教学总结】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挖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校协进课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1、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中考要求,现在的中考依据文本,降低难度,所以我设置的主问题是课后探究练习题一: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围绕主问题,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以下学习方法:①诵读法。通过大声朗读,体会杨朔的散文语言清新、绚丽、凝练的特点。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③联想法。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传说故事,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自读作者简介和漓江的背景介绍,避免了教师的直白;体会语言特点时,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并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避免了教师的过多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编写传说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适时点拨引领,比如:在探究主问题时,由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赏析文章语言的妙处时,我适时地引领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本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忽视了对子问题的精心设计,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紧扣中考要求精心设计,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

语文教案 篇5

  一、本期教学目标:

  识字:

  本期一共要求学生认字140个,写字240个。习作错别字,不得大于1%。在生字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注意学生书写,让学生在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阅读:

  课内:本期学习主体课文25篇(包括4首古诗),拓展阅读10篇。

  课外: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70万字,抓好课外阅读的交流和评价。

  本学期学生要学习四方面的阅读方法:

  ① 写阅读提纲。通过写提纲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② 学习浏览

  ③ 学习古文。感受汉语言的特点,以朗读、诵读、背诵为主,理解课文内容。

  ④ 学习议论文。从多角度去思考、辨析问题。

  五年级学生应该具有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边读边写摘录笔记、查工具书

  习作: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50字的习作。

  全学期练笔不少于30次。

  学生是在修改习作的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的,要重视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相互修改、教师修改,懂得应该怎么写、怎样写得更好。

  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修改的方法、修改的符号、修改的标准(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有条有理、有声有色)、修改的习作

  本学期将学会用“有详有略”“有情有意”来衡量自己和同伴的习作。

  口语交际:

  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对方意识,倾听别人意见,根据对方的发言及态度调整自己的.看法和发言。鼓励学生做重点发言人、轮流做主持人。

  二、温馨提示:(请家长支持配合的建议)

  1、鼓励孩子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重视写字的良好习惯。

  培养写字的习惯(坐姿“三个一”、握笔,整体观察,用心写字)

  3、坚持家庭听写

  孩子会在学校进行听写。如果在学校听写没有过关,希望家长引起重视,坚持家庭听写。

  4.本期特色作业:

  《我的优秀作文集》:收集本期学生最满意、最优秀的作文,激发写作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成果意识。

  《书香袅袅》:结合本期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提纲笔记”,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同时,积累有价值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

  5.《必背古诗70首》全部背诵完毕。

  6.关于课内积累的好词:

  “语文天地”内“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