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

时间:2024-03-29 07:02:46 教案 我要投稿

乘法分配律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材分析 :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 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

  60米 30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 )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字母表示为(a+b)×c=a×c+b×c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1、采摘大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30米,问:原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2、20×60-20×30=600与(60-30)×20=600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具体生活事例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建议:

  1、主题图该用但不是唯一方式

  主题图的运用确实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它能把3个例题连成一个完整的情景,可能有更多的教学。但是,学生有个特色就是他始终认为书上的情景用一次是新鲜,用多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陈词滥调,是练习的工具,不具有现实性。这样说,不是贬低主题图的价值,只是根据课堂教学的习惯说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更适合的情景。如:有些学生搬迁,需要增置课桌椅;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制定校服等。或许学生对计算关乎自己价钱的兴趣远比计算植树人数来得感兴趣。

  2、重视意义出发引推乘法分配律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注意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a+b)c=ac+bc和a(b+c)=ab+ac出全,才是完整的乘法分配律。

  3、练习后应对乘法三定律进行区别

  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一说错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这三道题都是学生经常出现的典型错例,目的是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练习六的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比如,第1小题10312,把它看成求103个12,那么转化为求100个12与3个12的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把103改写成(100+3),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由于初学,这三小题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着急,因为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后面第3节教材中还将进一步学习。

  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创设情景,引出两种算法教学片段:

  同学们我们学校马上就要搬到新学校了,新学校要换新的桌椅,同学们要换新的校服,还有新建的大操场,这节课我们一起算一算有关新学校的数学问题,好吗?

  (一)置办桌椅

  桌子:132元椅子:68元

  师:我们班的桌椅要用多少元?只列式不计算。

  生:(132+68)48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括号里求的是一套桌椅的价钱,乘以48得的是全班桌椅的总价。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算法么?

  生:13246+684613246得的是46张桌子的价钱,6846得的是46把椅子的价钱,桌子的价钱加上椅子的价钱就是全班的总价钱。

  师:同意吗?谁是用这种方法列式的?

  生:同意。

  师:谁用两种方法列式的?

  师:做题时想到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去做,我们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活。

  (二)制订校服:

  新订的学生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

  师:全班应付多少钱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再次列式,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生:我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钱,再求出48套的价钱,算式是括号59加41括号乘以48。

  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并故意地——)你列的算式里共有几个括号?

  生:这样说吧,59与41的和乘以48,得数是全班应付多少钱。我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48件上衣和48条裤子再算出48套服装的总价钱。算式是59乘以48的积加上41乘以48的积。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9+41)48;5948+4148]

  (三)计算操场,操场的长148米,宽52米,操场的周长多少米?

  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操场的周长,说明算式的意义。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148+52)21482+522

乘法分配律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

  (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明白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能够使运算简便,你们想明白吗?这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资料.(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方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能够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好处.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比较:(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能够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能够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一样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此刻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 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取题:

  (1)28×(42+29)与下方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此刻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这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方各题.

  (80+8)×2535×37+65×37

  32×(200+3)38×29+38

乘法分配律教案5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达到水到渠成。)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

  通过实际题目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在计算、观察以及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比较中,内化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解答一些题目。

  2、板书课题。

  回忆。

  二、复习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练习五第1题。

  ⑴引导学生观察看图。

  ⑵思考: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⑶指名汇报,并说说这样计算的依据。

  ⑷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练习五第2题。

  出示16401

  (30+2)15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算法。

  出示10323

  125(8+16)

  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

  看图,弄清图意。

  思考。

  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计算。

  汇报,说出计算的依据,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实质。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三、学习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1、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第3题。

  ⑵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吗?

  ⑶与刚才我们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五第4题。

  出示:12(40-5)

  3598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第2题的计算方法。

  3、练习五第5题。

  ⑴指名读题。

  ⑵解答第一个问题。

  ⑶解答第二个问题。

  ⑷小结:这一题是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计算一组题目。

  指名板演。

  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比较。

  计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读题。理解题意。

  练习。反馈

  练习,列出不同的算式。比较。

  四、小结作业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呢?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4题中剩下的两题。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案7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54+36=90(块)

  学生B:(6+4)×9=10×9=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巩固练习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挂图

乘法分配律教案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9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 ×

  (a+b)×c= a×c+ b×c

  a×(b+c) =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88+12)×7 ③ 88×7+12×7

乘法分配律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

  (a+b)×c = 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教案12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 ,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13810089125

  100-64641(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20xx=20xx+□

  (300+2)43(20xx+3)14

  =300□+2□=20xx□+□□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乘法分配律教案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36页内容,和练习四的第5.6.7.9题。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活动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37+9×63

  9×(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9×37+9×63=9×(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

  (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

  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3)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四人小组商量一下,这个算式看起来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大家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通过大家的表述总结出来的,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里应特别注意?

  请看黑板上的等式,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29+3843×102

  (4)、小结:通过研究,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我们刚才发现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5.6.7题和前面几道题哪里不一样?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大家请到数学医院,帮老师判断对错。

  3、完成连一连。(给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抢答)

  4、完成填一填。(这道题我找表现最好的小组来开火车)

  5、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案15

  教材分析 :

  乘法安排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把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乘法安排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根据分析题意、列式解答、叙述思路、观看比拟、总结规律等层次进展的。然而乘法安排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安排律,更要让学生经受探究规律的过程,进而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力量。同时,学好乘法安排律是学生以后进展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把数学学问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学问。

  学情分析:

  学生根底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留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进展。在前面教学中发觉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把握是比拟坚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展简洁的”竖式计算,没有发觉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觉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便利,让学生亲身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量方面得到进步和进展。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在探究的过程中,发觉乘法安排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安排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乘法安排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究规律的过程。

  2、经受共同探究的过程,培育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沟通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奇怪和求知欲,着重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

【乘法分配律教案】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案02-17

乘法分配律教案02-18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09-21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03-18

乘法分配律教案15篇03-30

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必备)11-18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10-13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7-10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