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4-08 11:33:1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精品]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

  教学过程

  (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 【出示课件2】

  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

  (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

  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出示课件3】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

  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

  (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板书:给每人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爸爸是怎样执行计划的?作者举了什么事例来表现“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一中心意思?

  (事例一:计划先关气窗后关门窗,不管打雷下雨,哪怕雨水打湿了床、正在订的计划也不改变计划。事例二:计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牙膏,爸爸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还要再还给妈妈。)

  (板书:严格执行计划)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借订暑假计划这件事,说明爸爸订的.计划最全面,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这件事是重点,所以写的最具体。

  (板书:制订暑假计划)

  (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

  (1)爸爸给每个人都订了计划,并且给我制订了好多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爸爸给我制订了非常全面的暑假计划,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

  2、课文的主要写法是怎样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二、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小站》,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爸爸擅长订计划

  给每人订计划

  严格执行计划

  制订暑假计划

  教学反思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爸爸的计划》和《小站》。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分析课文,突破教学重点。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爸爸的计划》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小站》。。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肤、怠、穗、憋、搓”5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写字,积累“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

  3、理解稻草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拼读生字词,老师检查并指正;

  2、听录音,整体感悟,理清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稻草人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文中老太太的同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指名读第一单元《导读》),你能说一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吗?谁能说一说,咱们都学过哪些童话故事?(生:《神笔马良》、《小红帽》、《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新授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播放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3

  一、警句激趣,导入新课

  1。 电脑屏幕显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先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文言为的氛围。)

  2。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对我国文言文的魅力有所领悟,并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板书课题:关尹子教射)。

  二、读通文章,疏通文意。

  1。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朗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文言文的速度要放慢;二是要注意停顿。师范读,并出示该停顿的地方: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现在请同学们按以上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 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齐读

  三、读懂文章,自悟句意

  1。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除了要读得流利准确,还要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

  3。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设计意图:弄懂每一句话是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句子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句子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来研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先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再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教师应适时点拨的是:

  (1)有关词语的理解

  “中”:是指射中了靶子。

  “所以”:表示……的原因。

  “者”:相当于“的”的意思。

  “退而习之”:列子告辞回去,继续学习射箭。

  “守而勿失”:你要记住之所以射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

  (2)意译和对译的区别

  课文后面给的译文是意译,即根据文言文的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它不是课文一词一句的古今对译,如果课文的前部分是一词一句的对译,会是这样: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子,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靶子吗?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能算学会射箭。”列子告辞回去学射箭。把这段话与课文后的译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对译的.语句欠连贯,甚至有些地方没说清楚。译文比较注重现代语言对古文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所以,加上一些译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使译文更通顺、更连贯。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渎自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意思。再对照课文后面的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重点点拨的是: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意义与译文的区别,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内容。

  五、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问题:

  (1) 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史可以明智,而明知的关键就是从顾问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结合本学期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见解,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学习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六、拓展、课内外延伸

  1。补充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

  原文结尾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再出示这句话的解释。

  (设计意图: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文中的道理适合于做任何事情)

  2。补充课外的两篇文言文故事:《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把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自由朗读这两篇文言文故事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完课文后,从《列子》这本书中选取《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两篇文言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注释读通文言文的能力。)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和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两篇文言文故事都选自哪里?(学生回答)对了,它们选自《列子》这本书。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这本书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列子》这本书,既可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训练了本学期的另外一个训练重点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26。关尹子教射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5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比赛内容一

  以“讲故事”或“说书”的形式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讲述“三顾茅庐”中的一次。

  比赛内容二

  (选择其中一项参加比赛)在2—3分钟时间内非常清楚明白地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刘备确实有诚心(利用实物投影仪),解说完毕后再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小组成员对自己这个“解说”的帮助。

  写出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的心理活动,汇报时响亮地读出来,并说说那些地方是小组成员提供的意见。

  比赛内容三

  演《三顾茅庐》其中的一个片段

  比赛内容四

  (个性天地)例如: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我还想说……

  歌唱:用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

  图画:为课文配图,或者用画这种形式描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读后感受。

  ……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要展示的内容选自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之上进行的一节展示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教学构想。

  一、教材说明与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学生从小学向初中学习的过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别强调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本教材每单元设的主题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是拓展阅读课文,一篇介绍“黄河——母亲河”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传神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重点是读中感悟。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感受和描写黄河。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与学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所以本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学习,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展示者。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以说古诗、讲故事等形式拓宽学习的范围,在体验中加深感受、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按照我校“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操作。根据学科和课型的特点我把六个环节合并为四个环节灵活运用,这样有助于突出展示课的特色。

  第一步情景导入,目标定向。以李白的《将进酒》引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读学习目标。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提纲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交流思考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出示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群学对学,创设一种和谐友爱、民主合作的氛围,从而推进教学。

  第三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自由汇报,畅所欲言环节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次考查,学生通过读,说等形式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进而畅想黄河,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来介绍自己认识的黄河。本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信心大有益处。第四步 回扣目标,总结反思。 该环节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全面回顾,畅谈收获与感受,从而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8

  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 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吗?

  2.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4. 讨论题意。

  (1)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诗文了解

  1.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这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 ,然后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听课件范读--全班跟读。)

  2.通过读,也许同学们又有了新的感悟。别急,现在我们再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详见课堂实录。)

  四、诗文拓展 ,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实录(片段):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早就休息了。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你们都个性独特。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为天亮了。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者喜悦、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而且各有特点。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老师不如你。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怱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如果学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怱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投影词文)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 4分钟。 (来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未来的唐伯虎。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9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日本侵略军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毋忘国耻,这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二段中的典型事例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突出日军暴行的。

  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习生字新词。

  3、完成有关字词作业。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理解词语:刻骨铭心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引导学生评议,把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①“国耻”在课文中指什么?②这什么说这“国耻”是刻骨铭心的?

  (2)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带点的字。

  荷(hè)枪实弹(dàn)用另一个读音分别组词。

  (2)读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词语。

  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吃惊。

  如愿以偿:偿,满足。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令人发指:发,读fà 。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年逾古稀:逾,超过。古稀,指七十岁。年纪超过七十岁,指高龄老人。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解疑。

  4、给课文分段。

  (1)本文是一篇参观记,这种类型的文章常按“概括介绍—参观经过

  —观后感”的结构来写。我们可根据课文的结构给课文分段。

  (2)本文也可采用先把课文主体部分(参观经过)划出,再看头尾的方法来分段。

  5、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课后第三题)

  (3)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学习句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看拼音和汉字,把词语写完整。

  xiàn yàn

  沦( ) 火( )

  dào tāotāo

  ( )田 ( )不绝

  小结规律:带有偏旁“”的,发an音;不定期有偏旁“”发ao音。

  (2)听写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

  ①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5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

  ②南京沦陷后的40多天内,侵华日军屠杀了35万人。

  (3)抓住这一段课文的重点词概括段落大意。

  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参观顺序给课文分层。全班交流,说说根据哪些句子来分层?灯片出示。

  ①纪念馆分史料陈列厅,尸骨陈列室和卵石广场等几部分。

  ②史料陈列大厅很宽敞,墙壁上挂着250幅图片。

  ③走进尸骨陈列室,首先跳进眼帘的是橱窗里的累累白骨!

  ④史料陈列厅中的图片┅┅室外的卵石广场却给人另外一种感觉。

  启发学生理解第④句的过渡作用。

  (2)学习第二层。

  ①自由读第二层课文。

  ②这两段都采用了先概括介绍后举实例的方法,重温历史,控诉侵华日军的罪行。找出课文中的实例部分。

  ③理解重点句。

  a.从1937年12月到期938年2月初……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这句话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图片内容的?(时间短,手段多,杀人面广。)

  课文用了一个长句来全面来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读起来一气呵成,情感愤怒激烈沉痛。指导朗读。

  b.35万人惨遭屠杀,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这里两个连续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

  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第一句用“把”字句,突出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人间地狱”是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强调日本侵略者对这场空前的劫难罪责难逃。)

  (3)学习第三层。

  ①指名读课文第三层。

  ②读旁注。

  (4)学习第四层。

  ①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②讨论:大院卵石地面——小路边13块浮雕——围墙边的一组浮雕。

  小结:本层按参观顺序记叙。

  (5)根据各层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4、指导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全班讨论:这什么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深刻的启迪”指的又是什么?

  师归纳:国力衰微,就会遭到外国人的欺负,要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就得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3)这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布置作业。

  片段练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取一题。

  (1)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

  (2)学习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的写法,介绍你的学校或家。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认识“兹、镂”2个生字,正确书写“韵、饰、坪”等9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及风韵。

  2.学习作者“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一些音乐家和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欧洲的奥地利,有一座音乐名城——维也纳,古典音乐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它座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更增加了这座城市的风韵。想了解这座城市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板书课题)

  3.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会有什么问题?(预设: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维也纳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想一想:维也纳是座怎样的城市?

  3.梳理课文脉络。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预设: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几方面?(2、3、4自然段)

  (3)你们是怎样这么快就找到答案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几段都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每段的第1句就是这一段的总起句。

  【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勾画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具体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1.学习第2自然段。

  (1)先自由读,再指名回答这段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B.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如“许多”“的”“都”“大部分”)引导理解,向学生简介在维也纳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的音乐家。(出示图片)

  (4)是啊,维也纳曾是这些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维也纳这座城市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在读时一定注意突出重点词语。

  【在这段的学习中,重点理解“摇篮“的本意和引伸意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注重了与文本的对话,进行了思维的训练。】

  2.学习第3自然段。

  (1)师过渡:维也纳给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样维也纳也以他们为骄傲。

  (2)大家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一看你从哪儿能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抓住“到处”“为了……都……”“就连……也……”这些词语进行交流。)

  预设①: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预设②: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预设③: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3)是啊,维也纳人到处都用音乐装饰着维也纳!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在读文的基础上,借助课件中的图片,比较直观地进行画面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你从哪看出了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预设①: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预设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生交流)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预设③: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2)教师小结:在维也纳,小到普通市民家庭,大到政府,音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

  (3)学生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在教学中,力求鼓励学生在个性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4.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对国家歌剧院的描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2)作者怎样描写出了歌剧院的宏伟壮观和金碧辉煌?(利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体现歌剧院的宏伟,通过对“金色大厅”的描写,连用“金色墙壁、金色大门、金色镂花”几个带“金”字的词语,展现出了歌剧院的'金碧辉煌。)

  (3)学了这篇课文,如果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情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

  A?学生先自己练一练介绍。

  B?指名介绍。

  【通过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金色大厅”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4)自学最后一段,了解维也纳传统节日的盛况。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回归全文,感情朗读

  1.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展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的?

  根据板书进行归纳:课文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示在我们面前。

  2.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总起—分述”的表达方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通过再一次的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加深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3?指名背诵。

  4.把自己学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写在课文空白处。

  二、学习生字,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注意“饰、坪、掺”等字的读音。练写课后的9个生字,注意写好“巷、谐、煌”等容易写错的字。要注意强调正确的写字习惯。

  2.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歌剧院()的维也纳()的多瑙河

  3.读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风韵“多用于描写优美的姿态,在这里用“风韵”是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比用“风采、景色”更生动感人。“飘溢”是飘荡洋溢,“回荡”是声音来回飘荡,这句话中用这两个词来写美丽的夏夜,公园里和谐的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恰如其分。

  4.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

  三、语文实践

  课外搜集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为后面的图片展览做准备。

  【迁移练习和实践活动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丰富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总起分述

  19 音乐之都维也纳?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许多音乐家优美的乐章

  雕像、命名、音乐符号

  圆舞曲、演奏会、家庭演奏、庆典集会演奏

  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男孩,别哭”四个字在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蕴含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联系课文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与价值观

  感知课文内容,从故事中得到启示,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2、难点:从故事中得到启示,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果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题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不理解的词句旁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指导。

  (2)理解词语。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重若千钧:形容担子很重。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试着给课文划分意义段。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家乡山雨的特点。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回忆“我”10岁那年被山雨所困的情景。

  第三段(第7自然段):“我”对“男孩,别哭”四个字的感悟。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学法:将课文各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总结

  1、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为从那一刻起作者明白了男子汉要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想办法应对困难。)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题目。

  六、板书设计

  男孩,别哭

  男孩:遇到山雨——哭泣

  深沉父爱

  面对困难,学会坚强

  父亲:吆喝扶起——别哭过渡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吗?(课件出示)咱们一起读一读。在老师的引读下一起读。

  设计意图:《二十四节气歌》应该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谣,上课开始齐声朗诵,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其中的一个节气有关,冬至!谁来说说你对冬至有什么了解啊?(冬至)课件补充介绍冬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9课《冬至的梦》,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9 冬至的梦)

  2、冬至会有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用心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可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3、看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想请一些同学站起来读一读,我会随时叫停,然后请下一个同学继续读,希望大家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字音)

  课文我们读完了,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听谁读?为什么?

  4、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散文,其实读是学习散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美美的读,用心的读,投入的读,当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章读到自己心坎里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篇文章我们读懂了,读好了,读出滋味来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次读课文,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旁边简单批注你的感受!

  5、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这里?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气是怎样的?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回升,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是春天已经不远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带着你的新体会,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力的讴歌。)

  (3)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你觉得容易吗?那要怎样找啊?作者是怎样找的?(动作:拨开、扒开,仔细)

  作者多善于观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对你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作者一番仔细寻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迹了吗?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带着欣喜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吗?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谁等不及了?他们会说话吗?到底是谁等不及了?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向往春天、热爱生活)

  冬至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小河流水、枝条吐绿,一切事物在呼唤春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冬至的梦里充满了——温暖、蕴藏着——希望,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品味这份温暖,在读中感悟这份希望。(配乐读)

  (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这对春的向往与热爱)

  这样优美的文字,就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经常重温这份温暖与感动,但熟读才是背诵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齐读)

  还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别深,我们接着交流。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经过难熬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数九,看大屏幕,《数九歌》。冬至的梦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明朗温暖的春天。

  (2)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词,谁想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图,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图,哪个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齐读对联。

  你觉得爷爷是怎样的人?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再读对联,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和爷爷那样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文中还有那些文字写得特别美,让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冬夜里等待春天的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始终心怀希望,心怀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个梦里,去感受它的温暖、漫长,而又充满希望。

  6、冬至的梦是多么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心中冬至的梦。

  课件出示:哦,我多么向往明朗的温暖的春天,我更深深地怀念那无数个漫长的冬夜里曾经做过的温暖的梦!

  那是_________的梦,是_________的梦,是_________…… 是希望的梦,温暖的梦,难熬的梦,等待的梦,怀念的梦, 这还是童年的梦,是盼望着长大与自由的梦。配乐读!

  大家仅仅通过读,就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可见读的魅力非同一般。作者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是希望的梦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

  (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

  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

  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

  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

  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5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1-24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荐】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4-04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夹竹桃》04-0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0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05-15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通用02-04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