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案

时间:2024-04-12 17:16:01 教案 我要投稿

比大小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大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案1

  活动目标

  教导小班幼儿参加数学活动,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判断大小,初步认识如何判定大小,体验参加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2、大小不同的物品如书2本、玩具2个、凳子2张。

  3、小、中、大的小熊玩具或图片各1个一张。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请幼儿比较照片,说一说每张照片中的自己。(引导幼儿说长大了等)

  二、开拓视野。

  1、了解比较的参照物。

  教师出示一只小熊,问幼儿这是大的还是小的?

  如果幼儿说大,教师再出示一只大一点的小熊,问刚才那只小熊是大的',还是小的?

  如果幼儿说小,教师则出示比第一只更小的小熊,问第一只小熊是大还是小?

  教师小结:任何比较都是相对的,一个东西,不能比出大小,只有两个或者更多才能比大小。

  2、比较大小。

  教师拿出自己的鞋子和幼儿的鞋子进行比较:“老师的鞋子和小朋友的鞋子,哪个大?”(老师的鞋大)

  请幼儿观察教师身上的哪些物品比幼儿身上的大?(衣服、裤子等)

  教师出示大小书本各一本进行比较,请幼儿说说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出示大小凳子各一张,请幼儿说说哪张大,哪张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玩具各一个,请幼儿说说哪个大,哪个小?

  三、开心游戏。

  教师准备若干张小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都一个大一个小,请幼儿随便抽一张,然后老师说出一种图形,手拿该图形的幼儿要上台比较并且说出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卡片发给幼儿,请相同卡片的幼儿两两比较,直至比出最大的。

  活动应变

  比较大小的时候,所选择的物品最好是一样的,方便幼儿比较。

  活动延伸

  开展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

  区角活动

  1、语言区:教师将大小相对的教具放在区域,供幼儿比较,复习哪个大,哪个小。

  2、益智区:将不同大小的物品卡片放在区域,让幼儿进行大小分类。

  环境创设

  1、幼儿使用的玩具、图书可以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摆放。

  2、将幼儿小时候的照片与现在的对比展示。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比较大小的数学游戏,引导幼儿找一找、比一比家庭成员里面,谁的鞋子大、谁的鞋子小等等。

  随机教育

  学会两两比较,引导幼儿将物品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序。

比大小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目测比较大小。

  2.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活动准备:两种大小不同的球若干,大、小盘子各一个。

  活动方法:

  1.幼儿目测,比较大小。

  ——看图片大象和猪,比较大小。

  ——讲故事《小猪和大象》小猪请客,吃饭,——分盘:谁用大盘子?谁用小盘子?

  ——幼儿各拿大小不同的两个苹果,听老师口令举大小苹果。

  ——分苹果:谁吃大苹果?谁吃小苹果?

  ——出示大小筐子,幼儿分别放盘子。

  2.神秘宝箱:幼儿通过摸球,比大小。

  3.儿歌:我是一只大象,我是一只小猪大小大小,咚咚啪。

  游戏:吹泡泡。

  ——幼儿手拉手,听口令,变化大小。

  活动结束

比大小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练习卡三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妈妈把一张饼的1/3给了表弟,1/4给了小丽,两个人分得的饼一样多吗?这里就有一个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26和24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里的这支钢笔是8.5元,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8.5比大小?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你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生产(生活),二是数学本身;数学课的“引入情境”,不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数学情境”。因此,通过“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充满挑战性的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带出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师:(板书“3/4,1/4”)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手势指向大屏幕,演示课件时,提问:涂色部分是第一个正方形的……接着看,右边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

  师:通过涂色,(板贴图﹚你们认为哪个分数大?为什么?

  师:那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请你打开课本73页,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填的?(完成板书“3/4>1/4”)

  这个式子会读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组分数确实能比大小。

  请同学们借助教材73页的中间图,比较一下1/6和2/6的大小,3/6和4/6的大小。

  生:通过涂一涂的方式比较。

  师:肯定。1/6<2/6;3/6>4/6。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师:课件演示,出示1/2和1/4“。

  师:1/2和1/4哪个大?猜一猜!(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师:让我们求助一下电脑老师,看看谁说得对。(演示课件,出示分数1/2和1/4对应的图)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有意识地请猜错的学生先说,引导学生说出看图比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通常是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大,所对应的分数就大“,以此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使所有学生都能”依托形象“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1.第74页”练一练“第1题。

  ﹙1﹚演示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涂色部分闪烁。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理由。

  2.第74页”练一练“第3题。

  ﹙1﹚演示课件,闪烁3/8和7/8再出示格子图,再闪烁1/4和1/8。

  ﹙2﹚再出示圆形。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3.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在”做数学“。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会先涂色再比大小。难道比大小只有这种方法吗?别急……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题。

  师: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要是你能直接比大小,也可以不涂颜色。

  老师巡视时,注意看学生做题情况,如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涂色进行比较。提出”不涂色怎么比大小?“,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和”分子相同时就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两个圆(没有平均分﹚和分数1/2、1/8。

  师:难度增加了,大家还有没有信心?比一比,谁最快!

  师:为什么你做得那么快?怎么比的?

  设计意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教学逻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水平”上,在横向地先后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之后,再纵向地比较两类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得以形成归纳性思维,从而顺利、自然而又不同程度地领悟了其中的规律。

  ﹙五﹚游戏:拿小棒。

  演示课件,出示10根小棒。

  师: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

  师: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演示课件)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比大小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

比大小教案5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版使用,与老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对"多与少"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实质没有多大的变动,只是在教学"多与少"的相关问题时,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类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思维。可这一来,不少学生在对"多与少"的理解时,却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高年级中的`分数复合应用题,混淆就更严重了),现就此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性分析。

  1.简单"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给合"图文"对"多与少"问题开始进行相关的训练教学,当然,这类问题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许会答得津津有味,但要真正理解其中数学量的含义,我想应该没有几个学生弄懂。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虽然问法不同,含义不同,但在同一个题中都可以用同一个减法算式。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东有5个苹果,小明比小东多几个?小东比小明少几个?其解答都是用同一个算式:8-5=3(个)。

  2.一般"多与少"的理解

  进入中年级后,"多与少"的教学内容就更进了一步,我认为在此阶段,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几方面的难度。第一、在数字上稍偏大,学生会列算式,但容易算错;第二、条件比原来要多了,也就是说不像低年级学习时的只有两个量,而现在出现了第三个量,运算过程也多出了一步;第三、给出的条件开始有了转弯,这种新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一时还不易掌握。例如:(1)甲有1200元钱,乙有8500元钱,甲比乙少多少元?乙比甲多多少元?(像这样只有两个量,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去小数,只是计算难度稍大一点)。(2)小红有70元钱,小华有85元钱,小西有80元钱,小红比小华少多少元?小华比小西多多少元?(此类给足条件的应用题,只要学生多加细心,找准了谁和谁比、问题也会迎刃而解)(3)甲有7个桔子,比丙少3个桔子,而丙比乙又多5个桔子,甲比乙多多少个?(给出的条件有了隐性条件存在,学生就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了。解答方法:首先求出丙的7+3=10(个)、然后求出乙的10-5=5(个)、最后用甲的个数减去乙的个数7-5=2(个),因此,读懂题意是首要,找出乙的个数是关键)。

  3.复杂"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多与少"教学,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分数应用题方面了,很多学生就会直接求出,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乙或甲-乙,这样的求法就不对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未能

比大小教案6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幼儿对数字7的认识和了解,增加数字7在幼儿记忆中的印象。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7”及正确的发音。

  2、能正确书写“7”的格式,能看图写数。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数字“7”所代表的具体数量。

  教学难点:

  会用实际相同物体来表示数量“7”。

  活动准备

  数字歌音乐、神奇的手指歌音乐、若干手偶、多媒体课件、数字7、魔术道具。

  活动过程:

  一、律动:播放《神奇的手指歌》音乐,师幼共同完成。

  二、记忆犹新:播放《数字歌》音乐,复习幼儿在中班认识的数字,从而导入新课《学写数字7》。

  三、教师板书:学写数字7。

  四、激发兴趣

  1、变魔术;通过教师变数字7,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让幼儿观察老师变的是什么。

  2、幼儿回答正确后,老师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数字7,幼儿拿出小手模仿老师书写数字7。

  3、老师再次表演变魔术,让幼儿猜一猜老师这次又会变什么,正确引导幼儿如何在田字格中写下一个数字7。

  4、幼儿回答正确后,老师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数字7。

  5、师幼摘苹果:师幼共同来数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老师再次在田字格中写数字7,且强调书写数字7的'正确格式。

  五、游戏

  1、老师拿出手偶,让幼儿数一数并回答有多少个手偶?

  2、师幼共同选出最喜欢的手偶进行找朋友(两个手偶,激发幼儿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通过找朋友具体指导数量7及书写7的正确格式。

  六、巩固练习

  老师发给幼儿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加强数字7在幼儿记忆中的印象和书写格式。

  教学反思

  通过巩固联练习,大部分幼儿都能准确的发音,以及数字7的书写格式都能正确掌握,除个别的民族幼儿发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写数字7,而且还要教会如何把数字7写得更漂亮。

比大小教案7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

  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和○○○○○谁多谁少,怎样比一眼就能看出?、

  2、出示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展示:小猴淘气过生日,小猴皮皮和跳跳来给他庆祝生日,淘气准备了很多水果招待他的好朋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开口大,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应用拓展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总结

  教后反思:

比大小教案8

  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

  课前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三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习天地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五、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比大小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3、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

  4、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观察,理解新知

  1、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数字来表示的。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学来说说。(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找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或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引出新内容。

  2、认识等号。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出示大于号。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4)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三)深入观察,灵活运用

  1、继续观察主题图,问大家还能说些什么?

  如:(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多,不够分,主人应先让客人吃。得到:3大于2

  2小于3

  3>2

  2<3

  (2)同理,还可以得到:4>2,2<4等。

  2、创设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如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深化巩固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3、开放练习:让学生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然后交流。

比大小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本上涂一涂的1、2两题比较直观。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意识到小数的性质,但不能解释。其实书上之种方法,也就是从直观上看出来。实质上是这样做原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没有发生变化。班上周稼祥同学就说出这一点。真不错。

  补充:

  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小数的性质》案例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10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100份)。请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涂色,并在涂色处标上相应的小数。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自的画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0.5=0.500.8=0.8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大组交流。

  生:我发现,等号左边的小数末尾没有0,而等号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了一个0。

  师:那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没有。

  师:那你的发现就是--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发现?

  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谁愿意将它写在黑板上?

  一位学生上前,芹在黑板上写上“在小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觉得他这样写,有没有准确地表达了你的发现?

  生:我觉得“后面”这个词不恰当,容易引起误会,最好改成“末尾”比较合适。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

  生:比如0.4吧,如果只说是在它的“后面”添一个0,可能有同学会误解添成0.04。这样,小数的大小就发生变化了。而说“末尾”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

  师:你们认可他(发言的学生)的观点吗?(认可)那谁愿意上来将我们刚才的发现作一下修改?

  一学生上前,将结论中的“后面”一词改为“末尾”。

  师:看来,多一份思考,我们的结论也就多一份准确、多一份严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今天的学习是不是到此结束了呢?

  生:(略迟疑)我觉得不能。

  师:(故作惊讶)为什么?该有的结论,我们不是都得出来了吗?难道大家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生:刚才我们的发现只是通过给正方形涂色得来的,我认为还比较肤浅。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

  生:另外,刚才我们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一个0”上,要是添两个0、三个0甚至更多的0,小数的大小还会不变吗?

  生:如果不是“添”,而是“去”,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同样,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些问题依次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2:小数的来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变吗?”

  “问题3: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吗?”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时大家最好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

  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研究。教师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对他们的研究作出评点、引导、激励、修正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生:我先谈谈第一个问题。以0.4和0.40为例:因为0.4元=4角,0.40元=40分=4角,0

  .4元=0.40元,所以说0.4=0.40。

  生:我是这样想的,0.4表示4个0.l,0.40表示4个0.l和0个0.01,0个0.01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0.4与0.40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0.4=0.40。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0.4=4/10,0.40=40/100=4/10,所以0.4=0.40。

  (注: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初步具备感性的认识。)

  师:同学们的交流都非常活跃,也很有道理。看来,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往往就会找到不同思路,并获得不同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二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师: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吗?

  生:能。还是以0.4为例,如果添两个0,那就成了0.400。因为0.400=400/1000=40/100=4/10,所以0.4=0.400。添三个0、四个0,结果还是如此。

  生: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这样想。0.400表示4个0.1、0个0.01和0个0.001,0个0.01和0个0.001都表示没有,所以0.400与0.4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生变化。

  生:甚至可以说,无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小数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道理是一样的。

  师:这样看来,我们一开始所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了?谁愿意上来将它补充完整?

  学生上前,将原来结论中的“添上一个0”改为“无论添几个0”。

  师:还有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吗?(不少学生举手)你们觉得,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刚刚获得的结论有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如果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同样不变,那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改为“小数的末尾无论添上或去掉几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或者说,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井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师:既然这样,那么哪个小组愿意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并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从数的组成上看,小数末尾的0无论多少个,最终都表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掉后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小数的末尾每去掉一个0,改写成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也都将同时少掉

  一个0,而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同时去掉一个0,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生: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刚才我们探讨“添0”的问题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我们从右往左倒过来看,那么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也没有改变吗?

  师:这样看来,刚刚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内涵,谁愿意将它补充上去?

  一学生上来,在“添几个0”后面加上“或者去几个0”。

  师:刚才我们所得到的,正是小数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谁能给这一重要结论取个名字?

  生:小数“添0去0”的性质;关于小数的重要发现;小数的特征;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生:先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然后不断补充。

  生:当发现原来的结论无法说明新问题,我们又去寻找新的结论。

  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它,从而使原来的结论逐渐补充完整。

  师: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完美的结论,

比大小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大大”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大和小。

  2、尝试比较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大大”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老师:我们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好吗?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大大”,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4、分享、体验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大大”“小小”庆祝生日。

比大小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比大小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分类整理――意在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思考发现: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观察分数的特点。这样设计,真实再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到分类整理的方法。

  2.探索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分、折、涂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座落在市政治、文化中心,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好。学生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知识面很广,求知欲望也很高。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及时鼓励、适时引导,营造自主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发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师:分数王国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1/2,1/4,2/3,3/4,2/5,3/5,5/6,6/7,3/8。

  (学生读一读。)

  师: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分母相同的`分数:1/4和3/4;2/5和3/5。

  分子相同的分数:1/2和1/4;2/3和2/5;3/4,3/5和3/8。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5/6和6/7。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任选一组分母相同的分数,用图形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

  1/4和3/4;2/5和3/5。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 ○1/4

  3/4○1/4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板书:1/2和1/4

  (猜一猜,再验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3.反馈评价

  (1)61页试一试:填分数,比大小。

  ()○()

  ()○()

  (2)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3/10 ○7/10

  1/8 ○1/4

  4.总结规律

  (1)思考讨论:①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②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2)学生总结:①在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时,看分子,分子大的就大,分子小的就小;

  ②在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时,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3)思考:2/3和2/5;3/4,3/5和3/8;5/6,6/7谁大谁小?

  (全班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像这样的分数你会比较大小吗?分子、分母都不同呢?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存入问题银行。)

  (三)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62页"练一练")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涂出它的1/4。

  3.第3题。4.数学游戏:我说你拿。(小组竞赛)

  生1:拿出全部的3/10。

  生2:我应该拿3根。

  生3:拿出全部的12。

  生4:我应该拿5根。

  ……

  5.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分数比大小的例子吗?会解决了吗?说一说。

  (生举例。)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用图形直观验证猜想的方法十分感兴趣,效果也不错。针对学生情况,我适度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如: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比大小,出现学生自发地运用图形探讨结果的场面,也为以后的知识系统性打下基础。但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随波逐流的倾向。

  〖案例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从给分数分类入手,先观察分数特点以便更好由学生总结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2.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突出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数学问题的设计不拘泥于教材,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比大小教案14

  教学目的: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分类整理

  师:分数王国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1

  分母相同的分数:1

  分子相同的分数:1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5

  如: 3

  三、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62页“练一练”)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涂出它的1

  5.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分数比大小的例子吗?会解决了吗?举例说一说。

比大小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3.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4.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建立数感,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PPT、或主题图。1-5的数字、<、>、=等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图

  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数一数,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汇报交流。

  生: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2个香蕉。

  3.动手操作。

  (1)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图上有的东西,怎样摆就能看出那种水果多,那种水果少呢?

  (2)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个桃、1个梨、1个香蕉,够不够?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来?请同桌小朋友一起摆一摆,说一说。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同样多;

  ()比()多;

  ()比()少。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

  师: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为什么?

  师:猴有3只,桃有3个,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课件出示3 = 3读作:3等于3

  等号

  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

  师: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

  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

  ①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②引出大于号。

  师:4比3多,在4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4>3怎么读?(4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大数在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号”。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

  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再次体验: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1)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3)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4)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谁最小?请随意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比大小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比大小》10-31

小班《比大小》教案03-06

比大小小班教案11-22

幼儿园托班活动教案:比大小03-07

比大小教学设计06-15

比大小教学反思09-0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大小》02-05

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11-30

比大小教学反思15篇11-12

四年级数学教案《比大小二》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