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5 07:57: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塞翁 福 祸 福 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其父 福 祸 福 福

语文教案 篇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语文教案 篇3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长春

  1、学会ai ei ui 三个复韵母,和他们的四声.认清字母的读音.

  2、学会复韵母ai ei ui 拼音,正确读准音,认清字形。

  3、记住汉语拼音的表调原则,并尝试给音节表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韵文。

  2、背23个声母,认读声母卡片。

  3、认读单韵母。

  二、学习殿堂。

  1、去明明家做客(看图说一说来到明明家你看到了什么?)

  1)提问:

  1、妹妹和妈妈挨着做

  2、爸爸下班回家了,你应该对爸爸说什么?

  3、电视里演桂林山水。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

  生齐读

  你们真棒,读的真好,这四个词好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新朋友,就藏在了他们的音节里他们是谁呢?他们ai ei ui (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观察这三个朋友与以前的单韵母有什么不同?

  2、学习ai

  1)师说:现在a和i结成了好朋友,那怎么来读呢?

  2)教师讲解:先读a后读I,由a的音向i的音滑动滑,前音短,后音长。

  3)指读,小组读,齐读.

  3、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ei ui

  三、练习认读ai ei ui

  1、现在这些朋友有藏在音节里了你们还能读准吗?(齐读)

  2、读卡片

  3、游戏:找朋友

  四、学习标调规则

  戴帽子游戏

  1)师说标调规则

  2)进行标调游戏

  五、快乐对对碰(学习拼读)

  1、师讲解拼读规则: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送礼物(老师有许多的礼物送给大家,可是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把礼物的拼音密码解开。)

  认读词语。

  六、小节:

  你们认识的朋友他们都是复韵母,跟单韵母一样可以跟声母做朋友,生活中的许多字的音节都是由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我们平时要多加观察,把课堂学到的用到生活中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3.积累成语,并通过查找词典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阅读知识短文,学会处理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

  5.通过阅读“开心一刻”中的笑话,进一步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回顾,了解文言

  1.单元回顾,导入教学。

  快乐的语文七色光时间又到了!同学们,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单元,相信你们肚子里的“墨水”一定又增加了不少!能说说这个单元你们学了些什么吗?

  随机引导学生说说文言文的特点。(不苛求)师随机板书文言文特点: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词义多变……

  2.拓展资料,了解文言。

  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白话)和用“书面语言”(文言)来表述,是不同的。

  3.“开心一刻”,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因此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认为会说文言文就是有学问的象征,由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1)请学生读“开心一刻”,说说故事好笑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笑话后的感悟。

  (3)拓展介绍“白话文运动”。

  正因为“文言文”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不能为普通老百姓掌握,于是“五四”时期,胡适等文学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倡导把日常语言写到文章中去,使文章能在普通人中流传。

  【本次“开心一刻”的内容是,文中人物没有注意文言文、白话文言语表达形式的不同与运用场合的区别,而乱用文言,造成笑话。以“开心一刻”为课的起始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可以自然引出“练”中的文言文语言训练。】

  二、“练”识文言,挑战自我

  虽然文言文难读,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大量祖国文化的精华。读懂文言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本领。同学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相信一定掌握了不少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1)读题,找出加点词。

  (2)请学生自读3句话,试解“之”“其”在3句话中的不同意思。

  交流。

  随机板书:

  之的

  到……去其其中

  他的

  (3)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辨它们的不同意思的。

  (4)请学生再读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从中找出含有以上两个字的句子,分辨它们的意思。

  讨论发现规律:“之”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一致,当后面跟的是具体地名时,表示“到……去”的意思,“之”字还有不含任何意思的时候;“其”大部分表示“他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中常用字“之”“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不同,了解大致规律。】

  2.文白互译。

  (1)请学生分别读3句话,说说这3句话各出自哪篇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来。

  (2)说说3句话中“之”“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翻译文言文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谈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怎样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的。

  板书: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

  查工具书

  (5)自主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翻译3句话。

  交流翻译的句子。

  (6)这3句话中有两句话有“亲戚关系”,具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第1句与第3句都是反问句。)

  “挑战无极限”,让学生试着把第1句与第3句文言反问句改写成文言陈述句。

  (7)班级小组间文白互译挑战赛:

  ①一组出题,其他三组抢答。题目可以是把本单元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白话语句,也可以是根据白话语句回答本单元中相应的文言语句。

  ②师出示学生接触过的古代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语句及出处,让各小组同学竞猜白话文意思。

  【通过竞赛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练习”的效率。而练习并不是为了完成几个题目,而在于举一反三,因此本环节比较重视方法的指导与文言的拓展。】

  第2课时

  一、打开“知识窗”,感受古寓言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寓言便是其中的一枚耀眼的星星。让我们打开“知识窗”,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

  1.学生自由读“知识窗”的内容,读后说说了解到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寓言”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借事传“道”、以“小”见“大”、源远流长、灿若繁星。

  2.说说自己搜集了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一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不一定全在课外,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手头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梳理。】

  二、了解成语,积累运用

  大量的成语,原本便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寓言故事。让我们进入“日积月累”,去收获一颗颗美丽的“瑰宝”吧。

  1.分组读4行成语。

  2.说说你知道哪个成语故事,讲给同桌听听,注意要讲得通顺、流利,讲清楚道理。

  3.学生不了解的成语,请学生查阅词典或资料解决。

  交流反馈查阅结果。

  4.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不胜枚举,请学生借助资料、词典,再搜集积累一些喜欢的成语,进行展览交流。

  成语〖〗出处〖〗意思〖〗故事梗概〖〗道理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语文实践活动,增长了哪些见识?

  2.请学生出一期以“走近古汉语”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教学反思: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两大学习版块中都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汇报的训练,并且在作业布置上设计让学生办专题板报或手抄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意识,形成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上册第15单元中第2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专门写农村孩子的课文,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描写了农村孩子如何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动手动脑,创造自己的玩具和游戏,文章表达了小作者快乐的心情。

  二、教学构想: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故本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巩固深化—拓展应用”等几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欣赏、交流、合作、探究、游戏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三、教学构想如下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操作的个别辅导者、课堂情绪的调控者。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活动的主人,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认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

  3)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

  4)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课文

  播放录音:欣赏整篇课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大意,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

  (二)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想办法,运用我们所学的认字方法。之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互相评价。(此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和朗读,并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课文

  朗读完课文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互答,教师在适当时机参与提问和讨论。

  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全班交流自学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此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操作在兴趣中自主学习,并在体验中获得真知。提出问题讨论解答,能较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性的自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3、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课后与别人合作,从大自然中创造一样玩具或游戏,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快乐。(本环节使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识“生字朋

  友”

  找到13个“生字朋友”,教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再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认字方法认字,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多种认字方法。

  2、生字小游戏:猜词并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用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记住生字,不仅较好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对所学的认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巩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生字小游戏”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达到“寓教寓乐”的目的。)

  (二)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学生从桌面上点开“课后阅读”,自读小诗《有趣的玩具》,感悟小诗的含义。

  2、总结延伸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⑵ 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2、学生准备:

  ⑴ 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⑵ 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⑶ 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⑷ 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小组:

  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2、第二小组:

  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3、第三小组:

  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4、第四小组: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