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29 06:55:4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发展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尽量让估测值接近测量值.

  教学用具

  皮尺、卷尺、直尺、实物投影、汇报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表示长度的单位有米和厘米,他们用字母表示分别是什么呢?谁能给大家说说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你能举例来说吗?

  (学生说,师板书)

  你们说得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起测量物体,我们比赛看谁用的单位最准确!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要用到的工具,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测量工具有什么?你能再接着简单说说这件工具我们怎么用吗?

  小组活动:认识一下你们小组的测量工具

活动二

  在我们的教室前方有一大块儿黑板,你能估计一下他有多长吗?(指名让学生估计)

  到底你们谁估计的和这块儿黑板的实际长度接近呢?我们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帮我们量一量.

  要求:测量小组的同学尽量要测量准确,其他的同学帮忙出谋划策.

  老师指点:当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时,不足1米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师生共同合作,得出测量结果.

活动三

  同学们,你们会量了吗?谁能提醒一下大家在我们测量的过程当中,如果碰到不足1米的时候怎么办?

  小组活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商量选出1~2个想测量的物体,先估一估再进行实际测量,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进行估计,最后把估测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活动四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有的同学知道,有的同学直摇头,那就赶快让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吧!

  要求:四人一小组,两名同学合用一把尺子给一名同学进行测量,第四位同学负责监督、检查.

  汇报结果:说一说,你有多高?

  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将这张表填完全吗?在你的周围找一找符合条件的人,再量一量吧!

  姓名

  身高

  比我高的人

  比我矮的人

  和我差不多高的人

  找同学汇报填表的结果.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我和小树一起长”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

  2.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对数的猜测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生活中的数”“观察与测量”“加与减(一)”三个单元之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材借助“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植树”和“重回故地”这两个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数”“观察与测量”“加与减(一)”三个单元的内容,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初步学会了估测物体的长度,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同时,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有了初步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具备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我们一起去植树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那刚过去的是几月?谁知道3月里都有什么节日?

  生:现在是四月,刚过去的是三月,三月有个三八妇女节。

  生:还有一个是植树节。

  师:3月8日是妇女节,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生:好像是3月12日。

  师:对,植树节是3月12日。现在我们的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植树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在三月里,很多人都会去植树。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淘气和他的小伙伴也去植树了。

  (意图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猜一猜

  (出示36页的情境图:一班)

  师:淘气很快种好了一棵,他东走走西看看,来到了一班种的树旁,他正在和小树比个呢!你们听他在说什么呢?

  生:我身高是1 m 20 cm,小树大约有多高?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小树大约有多高?再说给同桌同学。

  生1:小树大约是1 m 10 cm。因为淘气比小树高一点,我觉得小树大约1m 10 cm。

  生2:我想小树大约是1 m 14 cm。因为小树比淘气低一些。

  师:像这样的1 m 10 cm,1 m 14 cm,都是1 m多一点,也可以说成是1 m左右。我们已经知道小树大约高1m。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一班种了多少棵树?

  (学生数出一班的棵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班种了31棵,二班和三班也来种树了,他们种了多少棵呢?我们先来猜一猜,淘气告诉我们: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出示12,43,98三个数)你们猜猜可能是多少棵?

  生:可能是43棵,因为淘气说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12比31少,98比31多得多,43比31多一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师:再来猜猜三班种了多少棵,淘气已经数过了,“三班栽树的棵数是两位数,十位是4,个位是5。”是多少棵呢?

  生:45棵。(学生都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意图通过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猜测二班、三班种的棵数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意识。另外,增加猜数的环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师:我们知道了一班种了31棵,二班种了43棵,三班种了45棵,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该怎样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3人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问题呢?

  生1:我们组发现三班种得最多,二班第二,一班最少。我们还想问问大家,一班和二班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你们会解答吗?(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师:谁想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呢?

  生2:31+43=74(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我们组想问的是三班比一班多种几棵?

  生4:45—31=14(棵)。

  师:还有吗?

  生5:我们的问题是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学生有的面露疑色,有的皱起了眉头。)

  师: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难了,我们把它存入问题银行,等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再来解决它,好吗?

  (二)小树长高了

  师:又是一个植树节,淘气和他的小伙伴商量去看看他们种的小树,坐着飞机来到了林场。你们看,淘气说什么了?

  生:小树都长高了。(出示37页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图,说一说。)

  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能发现吗?自己先想一想。

  (6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意图之前的小组讨论是3人小组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把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增加为6人,不但变换了讨论的形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多人讨论交流的机会,让每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师:谁能代表你们组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柳树有多少棵。

  师:谁会解答?

  生2:40+16=56(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柏树比杨树多多少棵?

  生4:52—40=12(棵)。

  生5:杨树和柏树一共多少棵?

  生6:40+52=92(棵)。

  ……

  师:淘气在飞机上还看到了凉亭,他看到的凉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看书选择并讨论,全班交流。)

  (三)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师: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生1:这节课我提了很多的数学问题。

  生2:我会算数学题了。

  生3:我想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

  生4:这节课我上得很高兴。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植树节”去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从中渗透环保意识。

  其次,我根据教材原有的内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二班种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再次,本节课我还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一开始在“一班植树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种的棵数;紧接着,在三个班种的棵数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接下来当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时,对于图中的几个信息,我也不再引领着学生一一阅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很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刚开始是两人小组,接下来是三人小组,最后才是六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学生从一对一的'交流,到小范围的讨论,再到多人参与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的增加,对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与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讨论之前,我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的看法,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之后,我再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更能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

  〖案例点评〗

  “我和小树一起长”是学生初步尝试应用数学来解决简单的问题,整节课以植树、重回故地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由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本节课,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创设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如:在植树情境中提出:“我们知道一班种了31棵,二班种了43棵,三班种了45棵,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该怎样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在3人小组讨论。”在小树长高了的情境中提出:“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能发现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在6人小组讨论。”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合作学习应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本节课,何老师很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估计、猜测”或是“提出问题”或是“解决问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此,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积极性。此外,在教学活动中,何老师还多次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式,选择不同的组合形式(同桌2人小组、3人小组、6人小组),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浓厚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气氛,初步培养学生团队作战的意识,强化合作精神,达到相互交流启发的目的。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3

  〖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与第五单元、第七单元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加减法”的学习内容。“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共有46名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思维活跃。对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数的计算掌握较好。据了解,有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对于看图编故事和看图提问题,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

  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学生交流。)

  (评析: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    50-10=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

  (评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案例点评〗

  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小兔请客、小兔出题、找朋友、开联欢会、乘车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兴致盎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既学知识又长智慧,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大班额下,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融合到小组探究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当一名观众被动接受别人的成果,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本节课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4.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

  〖教材分析〗

  课题“买文具”点明了本节课的内容,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购物”的知识。我执教的班级是位于城市边缘的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班,学生共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该班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及课堂交流能力一般,但在近一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逐渐在增强。本节课在识别人民币及认识元、角、分间进率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实际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从多角度、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到超市去调查一两件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价钱,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调查到一瓶矿泉水的价钱是8角9分。

  生2:一袋饼干是3元5角,一个练习本1元钱。

  生3:一条毛巾2元8角。

  生4:一把牙刷3元9角。

  生5:一个篮球45元。

  (评析 让学生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积累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积累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调查得很全面!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出示学具实物)它们是同学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价钱。)

  生:一块橡皮1角钱,一把尺子8角钱……

  师:介绍得很清楚!那么,要买这些文具需要用什么购买呢?

  生:钱!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买文具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师:我们国家用来购物的钱币叫人民币,你还知道哪国钱币的名称?

  生1:美国的叫美元。

  生2:英国的叫英镑。

  生3:日本的叫日元。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看!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外国的钱币(边演示边介绍)这是哪国的钱币,叫什么?(电脑演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生:(异口同声)中国的人民币!

  (评析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各国钱币,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入对人民币的.认识。)

  师:请你们将学具袋中的人民币分分类,并和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和同桌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分成两类,一类是纸的,另一类是钢蹦儿。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下,纸的叫纸币,钢蹦儿叫硬币。

  师:(微笑)纠正得很好!(电脑演示此种分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我把几元的分一类,几角的分一类,几分的分一类,共三类。

  师:(电脑演示此分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计量单位。你能认出这些人民币是几元、几角、几分的吗?用什么方法辨认

  生1:(迫不及待地)我会认字,读人民币上的汉字就行了。比如(举起一张一元纸币指着)这两个字就是壹圆,所以它是1元钱。

  师:嗯!真不错!识字少的同学怎么辨认呢?

  生2:我认识数字和元、角、分几个字,把数字和元、角、分连起来看就行了!

  师:(微笑)好极了!办法真不错!

  生3:老师,我还可以用颜色和大小分辨。

  生4:你那样不太准确,2分钱和1角钱硬币就差不多大!我教你一个办法,人民币上有汉语拼音,可以用读拼音的方法来分辨!

  师:(带头鼓掌)哎呀!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辨。我出示一些人民币,你们能准确认出它吗?(能!电脑演示,学生抢答。)

  (评析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交流中,互相倾听,逐渐让学生学会接纳、鉴赏、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师:认得真准!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猜猜我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个练习本,会怎样付钱?

  生1:拿一个2角钱。

  生2:还可以拿2个1角钱。

  师:我想买一把尺子呢?

  生1:拿1个5角、3个1角。

  生2:拿4个2角。

  生3:拿1个5角、1个2角和1个1角。

  师:我想买1枝钢笔!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1:拿1个1元。

  生2:拿2个5角。

  生3:拿5个2角。

  生4:拿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生5:拿10个1角。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都得10角,也就是1元钱。

  师:对!所以我们说1元=10角。

  师:我想买一块橡皮会怎样付钱呢?

  生1:拿2个5分的。

  生2:拿1个1角的。

  生3:拿2个2分、1个1分和1个5分。

  生4:拿10个1分的。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都得10分,1角=10分。

  师:这就是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师:了解到这些关系,在日常购物时,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付钱和怎样找钱。如果你有1元钱,会买什么学习用品呢?知道找回多少钱吗?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2人组),用学具练习现场购物。请说准要买什么,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

  师:我来扮演售货员,你们来购物,好吗?看谁表达得清楚、准确。

  生1:售货员阿姨,我想买一把尺子,给您一元钱,您找我2角钱。

  师:为什么找你2角呢?

  生1:因为1元是10角,尺子8角一把,10-8=2(角)。

  师:你真棒,尺子卖给你了!谁还能像他这样棒?

  生2:我来!阿姨,我想买1枝铅笔,2个练习本,还有一块橡皮。(思考片刻)不用找我钱了,正好是1元。

  师:同学们,能卖给她吗?(能)

  师:怎么没有人买小刀呢?

  生1:因为小刀1元2角一把,钱不够啊!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再找爸爸要2角钱。

  生2:我再存2角钱,存够了再买。

  师:你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还知道钱不够时,可以自己存钱,我们都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

  (评析:在“买文具”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应体现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本节课则利用社会调查活动这一形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积累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提供时空。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而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进率后,又设计购物的实践活动,正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数学活动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及了解元、角、分之间进率这个环节时,分别设计“动手”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完善彼此的结论,使学生认知更充分,提高合作能力。

  〖编者点评〗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自始至终,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人民币,通过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交流。这里融入了倾听、比较、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了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教师角色转变

  现代课堂,教师不再是指挥者和发号施令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引导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共同进步是我们现代课堂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教师的“组织者”角色,不仅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如: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价格,教师自己收集各国钱币并展示给学生看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引导者”角色方面,更是善于观察,不急不燥,恰当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如:识别人民币面值时,有的学生用认汉字的方法,教师此时恰当引导:“识字不多的同学怎么办呢?”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07-14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12-2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小鸭》数学教案01-17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01-07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例文01-06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图书馆》数学教案01-17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阅览室》数学教案01-17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几时与几时半》数学教案01-17

冀教版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