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5 09:22: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两篇阅读课文。《拾穗》一课是对世界名画《拾穗》的欣赏。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法国农妇的辛劳的理解和同情。《落花生》一文,叙述了作者一家人自己种花生,又自家享用劳动成果的过程,感悟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收获”的愉悦,同时也体味到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落花生》

  (见教学设计)

  2、《拾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4534535aaa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语文教案 篇2

  1、朗读比赛

  【过渡】好,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组合,一人读妈妈,一人读孩子。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选3组)

  【过渡】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同学带着感情,把整篇文章朗读一下,再次感受一下这母子之间深深的幸福和甜蜜。

  2、齐读全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让学生懂得“爱之链”,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留下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课文生动的细节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中心

  1、【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虽然过去了许多年,这句歌词一直温暖在我的心头。文中也有句话,如同春风,给那个冰冷的黄昏带来了暖暖的春意。

  【出示】“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指导读好这句话。(真诚地热情地)

  二、探究课文内容

  探究中心句

  1、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乔依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

  3、乔依可不可以接收老妇人的钱?那他为什么没有接收?指导读好第6小节(愣。将“他”换“我”),理解“天经地义”。

  4、再读这句话。

  5、那乔依又是如何帮助老妇人的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暖暖的爱意?请默读2-8小节,划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探究2-8节,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交流,教师小结归纳。

  2、指导朗读:

  ①提示: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读出当时人物的内心,读出恰当的语气。教师范读一小节,交流感受与方法。

  ②学生自读,思考如何读好。

  ③写一写朗读建议;

  ④同桌交换看朗读建议,全班交流;

  ⑤指名读,评议;

  ⑥适当采用齐读。

  3、从2-8小节,我感受到乔依是一个的人,因为

  板书:乔依老妇人(以链条方式)

  4、那么爱是什么?

  【出示】

  爱

  是寒风冷雪里

  那暖暖的微笑

  爱

  是孤独绝望中

  那贴心的话语

  爱

  是一连串

  麻利的动作

  爱

  是那一句

  美好的心愿

  探究9-11小节,写出心中的爱

  1、这美好的心愿指什么?再读

  2、板书:女店主。默读,在这里,爱是什么?

  3、学生思考,写作,交流。

  探究12小节,理解重点语句。

  1、指名读,说说你从女店主的话里读懂了什么?

  2、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读懂了什么?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

  三、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作为题目?

  2、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生齐读)。

  3、播放《爱的奉献》。

  四、探究写作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很好,能给我们写作文提供帮助。

  2、探究妙处: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写人物的?发给学生做记号的课文,让学生发现这些做记号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3、揭示:细节描写。就是能从一个人细微的动作、表情等看出这个人的品格、性格。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4、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呢?举例:写作文写不出来的样子。

  5、写一段话运用细节描写:①同学上学迟到②同学上台演讲紧张

  学生练笔。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作业:续写。

  2、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周围有没有爱之链?为什么?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不算教后记的教后记

  一、个性!个性!

  这篇课文的备课颇为痛苦。长期以来,我固定在自己个人的圈子里,对教材鲜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常跟在教参后面亦步亦趋。也许几乎年年教六年级,教材面孔陈旧,缺乏新鲜感。再加上职业倦怠,很多时候我停止了对课堂的思考,于是课堂逐渐庸俗起来。人就在这一点点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时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对照教参,本人解读与教参的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我认为有重大的意义,但也颇费脑筋,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而如何获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不然,一篇课文不管你怎么读,也是找不到亮点,难以发现。只能在文本这个茂盛幽深的“丛林”外徘徊罢了。

  这次我还特地选了篇新课文--从没教过的《爱之链》。我被个题目所吸引。结果证明,我上当了。当然,应是自己水平不够。我反反复复地读,发现不了亮点。或者说我的理解与教参上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样的文本从内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我觉得人物的行动不能仅仅贴上某类道德品质的标签,而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味这种爱,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课。而且这种爱,我个人依稀以为这已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教参解读在某方面有些牵强。但如何作为教学内容来让学生来体会,至始至终不得解决。何况自己的解读未必正确,又不清晰,能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尚是个问题。

  浅薄的大脑思考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没办法,弃书本不顾,到网上学习。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尽管教案在具体环节设计上有花招,有亮点。但,教学内容是相似的。也没能超出我的想象范围。备课陷入僵局。

  再读课标,“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文本一个鲜明的表达方法,是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教参中也提到的。但是在教参中细节是仅仅作为手段帮助理解课文而存在的。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读到王晓春、闫学老师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学术争鸣。王晓春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老师都有责任的,课外也能进行的,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他赞成上成“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当然这也许是个极端。但提醒教师,不能忽视言语形式。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于是,我确立了本课的个性解读:把言语形式当成教学内容。

  二、时间?统一?

  课上下来,觉得很是失败。

  细细盘点了一下,本课的七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六条达到了落实。但最重要的一条:学习写作方法。没有时间了。真是沮丧极了。所以这节课和网上的课在设计上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原因何在?将写作方法当作教学内容,硬挤进来,就必然会占据一定的时间。按照计划,这一环节最少得花10-15分钟,就只剩下30-35分钟(我们课堂是45分钟)第一课时也能解决一部分内容:如探究中心句环节的1234。一开始耗时较多,导致后面教学任务不得完成。这是不该有的低级错误。

  后来利用了第三节课的一点时间补讲了写作方法,学生蛮感兴趣。从

  效果看大多数都较好地掌握了细节描写,可是这不是在这一节的课堂上。深感遗憾。

  因为时间紧凑,所以有些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如有感情地朗读,时间不够,方式不新。理解重点语句及题意,方式也较单一。效果不明显。

  教学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如何统一?“工具与人文如何统一?”我的设计还是机械的割裂。因为我是从“内容──形式”入手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或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才可能同构+共生。如果让我重新设计,我会将言语形式学习巧妙地穿插在内容学习当中。如出示我根据课文写的一首爱的小诗,让学生再次寻找爱的细节,体会细节的妙处后,顺水推舟地点出“细节描写”,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这样指导才无痕。从而课堂结构为“内容──形式──内容”,可能浑然圆融。

  而且这节课在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总会有所侧重,不要均等。应言语形式轻些,言语内容重些。同时教学言语内容也应紧扣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不要也不能面面俱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及为我们村里人带来的欢乐,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研究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而这篇课文又是写“水”的什么?

  2、浏览课文,交流:本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贵的?

  2.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或者是说水缺乏)的句子。

  (2)交流、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感受水的缺乏,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该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哪些句子描写出那里因缺水而过得很苦。

  (2)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着重理解:

  ①“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②“只有在下雨日子里……洗上一回澡。”

  ③“在雨中奔跑踊跃……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为什么会这样呢?)

  (4)学习“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5)朗读体会。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从哪里地方感受到这儿的“苦”?

  2、交流。重点研究:“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①齐读这句子。②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2、用“▲”标出第四自然段中妈妈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

  3、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是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缺水,而“饿”表现出极度的缺水。)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拓展延伸。

  1、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因缺水带来的“苦涩”,这样更能深刻体会到水的珍贵。)

  2、简介、交流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3、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珍惜水资源?

  【作业设计】

  1、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课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7、水

  雨中洗澡 痛快

  水 最珍贵的东西

  一勺水洗澡 舒服

  习作7

  【教学目标】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关于月夜的插图,布置学生观察月夜景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其中一课时给学生习作)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在晴朗的夜空你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小组内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五、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练习7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部分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时数】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

  (2)通过“一读二思三议四改”的步骤,指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词得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

  (2)学生读词。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四、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面考虑。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3.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

  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ù mù yuè liàng ěr duō xiǎo niǎo

  树 木月 亮 耳 朵 小 鸟

  yī zhī xiǎo yáng zāi chī cǎo

  一 只 小 羊 在 吃 草。

  lóng zi lǐ miàn yǒu jǐu zhī tù

  笼 子里 面 有 九 只 兔.

  wǒ mén jiā yǒu sān kǒu rén

  我 们 家 有 三 口 人。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指导书写

  十;是上节课学习的,可让学生复习认读。

  木、禾是本节课学习的。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任意选择写几个。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五、实践作业:

  回到家里收集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商标、电视、广告、网络)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