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9 08:48: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感受母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选用

  说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20分钟)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30分钟)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理解鉴赏。(15分钟)

  教学流程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通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是一个 的故事。(要求:从不同角度概括)

  教师示范:

  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教师说明:从故事主题的角度概括)

  学生说话:

  ①这是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故事主要情节的角度概括)

  ②这是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故事发生地点的角度概括)

  ③这是一个弃婴长大后明白母爱而悔悟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感情变化的角度概括)

  ④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生活艰难的角度概括)

  ⑤这是一个养母含辛茹苦养大弃婴的故事。(教师点评:从母亲艰辛的角度概括)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1.读句子。(找出课文中的描写句,反复阅读,体会句子的作用)

  2.复习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按下面的名式说话。

  “”这句话,用描写,表现(刻划)了。

  教师示范:

  第1段:“据说,那个季节……打着旋”这句话,用环境描写,表现“我”当时处境的艰难,为下文瞎眼英姨收养“我”作铺垫。

  学生说话:

  第2段:“于是,英姨麻利地……怀里”这句话,用动作描写,表现母亲收养“我”的果断决定。(教师点评:麻利、叩击、央求,动作描写,表现果断。)

  第4段:“有人说,……改好了”这句话,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母爱的`力量。(点评:用别人的话表现母亲的行为,是侧面描写母亲。)

  第6段:“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句话,用外貌描写,刻划了母亲含辛茹苦的形象。(教师点评:写外貌,抓住皮肤、指甲、衣服的颜色,突出“黑”的特点,刻划人物形象。)

  第7段:“可她总是生气地说:‘……好生读你的书去。’”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学习的关心,母爱的无私。(教师点评:表面生气,实际关心。)

  第8段:“吃我的冰棍吧,……跟我阿莉一样”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为我的成长而高兴、自豪。(教师点评: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

  第11段:“她依旧满面春风……时间”这句话,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教师点评:“我”不回家,引起母亲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而母亲却无怨无悔。)

  第13段:“终于,她点点头……向厨房走去”这句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对我的深爱。(教师点评:女儿已经开始厌恶她和这个家,她却“点点头”,多么深沉的爱啊!)

  第25段:“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句话,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第27段:“我的视线……长长的人形”这句话,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自责。

  第28段:“在风中……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痛苦而坚强。

  最后一段:“妈妈……那条深深的小巷”这段话,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悔悟、感动。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文章选材、表达、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

  教师示范: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朴素、感人。

  学生说话:

  ①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教师点评:搬新家、改性情、送学费等)

  ②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师点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还有正面、侧面描写)

  ③这篇文章的特点是:线索清晰,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教师点评:由相依为命到厌恶,由厌恶到悔悟的感情变化。)

  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结构安排上过渡自然。(教师点评:由厌恶到悔悟的过渡)

  ⑤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教师点评:悔恨、感激之情发自内心)

  课堂小结

  1.学习目标: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划人物形象。

  2.学习方法:①概括内容②品味语言③了解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

  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又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又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1)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比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又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一幅由声音构成的立体图画。

  如果说用层层叠叠的山峰来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读者面前所出现的,还只是凝固的、静止的画面,那么,当作者在描写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转”的声音时,就选用了一个活动画面,用一条“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把白妞那轻快、曲折、甜润、宛转的歌声写活了。

  《明湖居听书》..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作者以视觉设喻不但善于绘形,而且还点染以色彩。比如描写“陡然落下”,“忽又扬起”的声音时,作者就选用了一个“东洋烟火”上天的比喻,使扬起的声音形、色兼备,更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以“百鸟”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作者通过这多角度的描写,精彩的设喻,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白妞演唱的妙处。通过他的描写,观众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写中除了运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还反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从总体上说,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但却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写琴师是为了衬托白妞,写黑妞更是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

  具体来说作者运用对比,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在对同一人的描写中进行对比。如写老琴师,初时“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样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艺人演奏的成功。写黑妞的表演,是用“铮铮”,“丁丁当当”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变不穷”叹为观止的演唱进行对比,来突出黑妞的动人歌喉。写白妞则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绝妙进行对比,以增强读者的美感享受。

  (2)通过人物的评论进行对比对黑妞的演唱,人们议论说:“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议论的重点不在黑妞而在白妞,处处说白妞的好处;而对白妞的演唱,在观众中也有议论,议论的重点仍在白妞,总觉得听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改为“三月”才透彻些。通过议论的对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过观众的不同反映进行对比对琴师的弹奏,台下是“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而对白妞的演唱,台下却是“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通过观众对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艺。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凡尔赛宫,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我们虽不能一睹风采,大饱眼福。但我们可以跟随吉祖英的笔迹,去欣赏、想像凡尔赛宫的美妙。(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同学们,我们在学前两篇说明文时,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讲解建筑物,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来赏读《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老师这儿有几张介绍凡尔赛宫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后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划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然后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组图片,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词语练习:完成练习册(同桌互问)

  (二)课文学习

  3、同学们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凡尔赛宫。

  生一:介绍§1.2: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它座落在……建于路易十四年代,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看!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宫更美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问: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刚才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方位、艺术价值

  外部:建筑时间、面积、特色)

  4、师: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宫内,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3。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这里的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已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这里还陈放着来自……。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400多块镜片组成。我们一块儿看镜廊拱形天花板。板上是……。我们漫步在……仿佛……。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点缀景物也充满着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师问1: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内部陈设和装璜富于艺术魅力)(板书:内部:陈设

  装潢(镜廊)

  师问2:作者在介绍内部陈设和装潢时为什么特别提到中国古代的瓷器?

  师问3:作者向我们说明镜廊时,列举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给你什么感觉?

  5、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观赏宫前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生三§4: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这座花园风格独特。园内……。站在这儿极目远眺,可以看到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近处……。

  师问: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空间顺序:远——近)

  (三)1、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板书:历史轶事)指名朗读

  问: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历史轶事呢?(讨论)

  (归纳:点到趣味性即可)

  2、文中的6、7介绍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齐读§6—7

  (板书:今昔地位举例子作比较)

  三、研读课文,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板书,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

  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分析]: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

  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值。这种“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2、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深入探究这种写法。(结合说明方法)

  (1)、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并用了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2)、第二段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的方法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分为和

  两大部分。

  (3)、说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密、协调的具体内容是。

  (4)、第三段用了和和说明方法,这一段具体说明了凡尔赛宫的。

  (5)、法兰西式大花园“风格独特”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五、课外语文活动(创造性阅读)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旧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受?

  面对这一切,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思绪万千!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将心中的那份不平静写出来吧!

语文教案 篇4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借助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情境导入,走近花香

  1.出示多媒体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万物复苏,柳枝吐绿、百花齐放)

  2.是啊,春回大地,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

  板书:一路花香

  一起美美地读课题,让花香溢满我们的课堂。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

  指读,开火车读,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解决刚才的问题)师随机正音。

  板书:完好的水罐 破损的水罐 挑水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挑水工两只水罐中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

  (2)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并圈出来)

  (相机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1.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

  ①“惭愧”是什么意思?

  ②(出示)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而惭愧。

  ③“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于是他们之间有了第一次对话。谁来读读这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④“尽了自己的全力”具体是指什么?

  (这说明挑水工挑水的路程远,任务重。)

  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具体是指什么?

  (因为破损的水罐每次只能运半罐水给挑水工增加了工作量)

  (3)指导朗读:

  ①文中破水罐与挑水工有两次对话,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用“——“画出来细细小组合作体会他们的心情。(指读第一次对话)

  ②是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日复一日,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让我们再去聆听破水罐与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出示破水罐与挑水工的对话(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破损的水罐的自责与歉意)

  2.体会“一丝快乐”

  (1)导入: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当他们上山时——–一丝快乐)

  (2)让我们也一起来欣赏这路旁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如果你就是路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什么呢?

  (3)多美的花儿呀,然而破水罐看了它们仅仅带来了(一丝快乐),你感受到了什么?(因为破水罐之前十分惭愧、自责,一直沉浸于之前的情绪中。)

  (4)轻轻地读读第一句话,谁能读出这一路鲜花的'美和破损水罐的一丝快乐来?

  3.体会“仍然伤心”

  (1)(出示)“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美丽的景色只是给破损的水罐带来一丝快乐,它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与伤心之中,只顾盯着自己的缺陷,没有理解挑水工的良苦用心,难以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2)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当他们上山时—–向挑水工道歉)(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把破水罐没有从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指导读)

  4.体会“欣慰”

  (1)是啊,破水罐的惭愧没有因为路边美景而消减,它仍然十分伤心。破水罐的心情仅仅只有这三次变化吗?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认为破水罐的心情一定会发生第四次变化。默读课文,想一想,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帮老师完成这个填空。

  (2)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会有这样的心情。结合跳水工说的话说一说。

  (3)请你再次读读挑水工的话,从哪些词中体现出了他的智慧?指名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

  (4)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请有感情朗读。

  (5)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水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四)以读促读,收获花香

  1、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

  (1)让我们再一次的欣赏这美丽的收获,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三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分组汇报朗读表演。。

  (2)你觉得带来一路花香的仅仅是破水罐吗?(不是)那你认为还有谁?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挑水工?(智慧)多么智慧的挑水工呀,面对破损的水罐不离不弃,恰到好处地合理运用,还教给了破水罐一个道理,真是慧眼识人,循循善诱(板书)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次朗读他说的话。(出示)

  2、揭示道理。

  (1)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哪三个角色?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欣赏他?此时,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用“我想对说:“”句式说话。(小组内交流,反馈)

  (2)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语言,散发着哲理的花香。“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自卑,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正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获得的美丽收获,也正是“一路花香”的丰富内涵。

  (3)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你曾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3、让我们再次凝视“一路花香”。齐读课题:《一路花香》

  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的心中。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诵《欣赏自我》。(出示)

  (1)过渡:是啊,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们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学会欣赏自我

  (2)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欣赏自我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株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是一条小溪;

  于是你徘徊,你忧郁,你自卑。

  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

  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

  甚至也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颗青草,

  甚至也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虫鸣……

  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

  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

  平凡并不可悲,关键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

  多给自已一点信心,送别过去的岁月,

  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热爱生命,

  即使有云的日子,你也能够真正地跨越自已!

  (五)课堂小结,花香四溢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多给自已一点信心,送别过去的岁月,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热爱生命,即使有云的日子,你也能够真正的跨越自已!

  2.课后作业:(出示)

  (1)搜集一些与本文寓意相通的名言警句,读一读,背一背,并选择一条做成书签送给自己。

  (2)续写故事: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会怎么做,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15.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图) 骄傲自大

  正确看待

  破损的水罐(图) 惭愧自卑 自己、别人

  挑水工 循循善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朗读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出现白线

  江面平静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语文教案 篇7

  一、学生作文:给母亲写信(2课时)

  1.激趣:课前预先告诉全体学生准备一个贴足邮资的信封,宣布下堂课作文是写一封寄出去的信,写作内容留待课上宣布。故作神秘,激发兴趣。

  2.写信:取消课前例行指导,课堂上只摆放一笔、一作文本,保持安静,然后发一打印材料,阅后按要求作文。(个别情况特殊的,可写给父亲或其他监护人)

  材料内容附下:

  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可以没有妻儿,但不可没有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感恩的,首先是父母。

  父母有三重恩:生我之痛,养我之辛,育我之苦。从呱呱坠地,嗷嗷待哺的幼童到如今亭亭玉立、风华正茂的的青年,十几年的人间冷暖,十几年的世事沧桑,是母亲给了我们更多的温情和呵护,注定我们这一辈子也很难走出母亲那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

  同学们,在这5月14日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与母亲同行的过去岁月的回忆之中,拿起笔写一封给自己母亲的信,作为节日特别的礼物,献给自己的母亲。或许对这广博的母爱享受太多,对此,我们已显得漠然。那么,就让我们从记忆的深处去搜寻最典型、最真切的感动。或许你还未曾给母亲写过信,或许你也未曾收到过母亲的信,就从这次开始,共奏一支“母子连心曲”。

  要求:①标题:给母亲的一封信。

  ②真(情真、事真)

  美(文字美、心灵美)

  ③符合书信格式。

  ④先写在作文本上,然后抄在信纸上。

  3.发信:学生作文后,将内容工整按在信纸上,连同老师《致天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的信,一起装入信封,写好地址,统一寄发。

  附老师的信:

  致天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

  朗朗睛空,悠悠慈母心。多少回含辛茹苦,多少回披星戴月,多少回梦萦魂牵,守护的却是共同而永恒的期盼:让儿成龙,让女成凤。是你们用勤劳的双臂,支撑起一座遮风挡雨的家,是你们用宽广的胸怀,呵护着稚嫩的儿女。浓得化不开的爱啊,让孩子们一辈子也很难走出您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睛……

  为了加强学校家庭的配合教育,搭起两代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特开展“‘母子连心”作文做人’“活动课。孩子的信是献给母亲的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请在百忙中务必亲笔或请他人代笔迅速给孩子回信。对此活动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附信告知。来信请寄637200西充县晋城中学胡先均老师转xxx(即您孩子的姓名)。

  或许您是第一次收到孩子的信,或许也是第一次给孩子写信,那就从这次开始,再奏一支“母子连心曲”吧,老师和孩子正盼着您的回音。

  语文教师胡先均

  20xx年5月10日

  4.创览作文:

  收信同时也将作文本收上来,迅速浏览一遍,对作文、做人之良莠,心中有数。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情感淡漠贫乏,形象不够生动,语言无诗意。然不动声色,接着开展第2个环节。

  二、树立作文做人典范——讲解《大堰河——我的保姆》(3课时)

  明确:文学作品能感动我们无非一是内容,二是形式。本诗在内容上写苦难、凄苦的人生,这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其次大堰河的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母爱,读者较易引起共鸣,最后,最重要的是把握大堰河的形象:低微凄苦的人生和高贵伟大的爱之强烈反差。在形式上本诗运用了对比、反复、排比、细节展现,背景烘托,人格意义升华(大堰河——大堰河一家——整个天下劳动人民)等修辞手法和叙述手法。

  以上讲课为下面学生评改作文树立典范。

  三、作文点评及自改(2课时)

  l.老师点评上次作文《给母亲的一封信》:

  《大堰河——我的保姆》也可以说是一封寄给母亲的信。我们大家都为这强烈而深沉的母子情感动了。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面对自己的母亲,体味十多年享受的母爱,同学们感动了几分?自己的作文又能打动别人几分?母亲节给母亲的一封信,有几点不足:

  ①情感苍白贫乏。有的同学只写很少一点,似乎就无话可说。很多同学来自农村,而此时正是抢收抢种季节,一半以上的同学问都没问父母割麦插秧如何辛劳。个别同学父母都下岗了,却无一句慰藉之言。

  ②缺乏典型材料,具体形象不够。多概括叙述,少有细节描写。难道在我们的记忆中,摄取不出让你感动的细节?真的是享受太多,情感麻木了?

  ③语言无味,无诗意。

  这些作文的不足之处也反映了同学平时作文中的弊病。平时作文多靠假大空之套话堆积而成。一旦写真实的生活,反而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又不知如何去提炼。要想写好本次作文,除了你自己要用心去搜寻最深的感动外,还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

  2.学生自改:

  经过一番耐心细致地批评与指点,多数同学有所领悟,纷纷拿起笔认真批改。不仅是对个别字词的修改,而是内容上的大幅度修改。改后收上来再看,自然比前次大有改观,不乏佳作。90%的作文升格上了层次。选择几篇优秀作文备用。

  四、“‘母子连心’作文做人活动体验课”(2课时)

  母亲节后三天,家长就陆续回信,一周后,经我手发给同学的信越来越多,10天后,再次体验时机已成熟。于是又利用两节课,90分钟作文,巩固并扩大成果:

  55分钟快速作文:或以“妈妈来信”作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以“我看‘母子连心’作文做人活动课”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好就交上来供老师浏览。(最快的同学36分钟写成,文章见后)

  10分钟讲评:根据测览结果,略讲要点。《妈妈来信》重点写感受,将信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紧扣起来,来前之盼,来时之喜,读时之感,读后之悟。重点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对母爱的再认识。议论文,要重点抓住关键字眼:作文、做人,就谈在这两方面的收获与意义或成败得失。议论方式即采取就事论事法,切忌跑题去大写母爱大写“代沟”等等。

  25分钟同桌互改:根据先前所讲要点及一般文体要求去评改。允许同桌互相讨论。

  五、尾声:总结深(1课时)

  准备:征得同学同意,从收上来的母亲来信和同学们两次作文中选择两三篇备用。

  总结:讲组织本次活动的动机、过程及意义,给同学们讲明这是有目的的精心策划的一场爱心大行动。

  读文章:读3篇《给母亲的一封信》(王丽君、赵长吉、何宴秋)、2篇家长来信(赵长吉同学母亲,蒲小玲同学母亲)、l篇杜超同学评论文。

  小结:母爱深深。从传说中的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苍天的女娲到一心为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其家的孟母再到仁厚博爱的朱德母亲,这种延绵不绝、深沉而单纯、执著而痴情的母爱,早已成了我们人类生命的文化家园。同学们,谁不渴求着爱与被爱呢?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情感淡漠甚至泯灭,怎谈得上对朋友尽诚,对家庭尽责,对祖国尽忠呢?

  本次活动可告一段落,但“母子连心”爱的活动才刚刚开始。

  后记:执教多年,我时时叹息一些学生情感淡漠,社会上“有欲望而无情感,有情感而无思想的空心人”越来越多,师生间那种同悲同喜心心相印之共鸣越来越少,而旧的教育内容及方式越来越难以感动学生包括执教者本人。如何在应试教育中突出重围,真正切实开展以科学人文两大精神为魂的素质教育,这正是我们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次活动在这方面作了一次尝试,得到了广大同学家长的赞赏。中国人在情感上一向拙于表达,即使是亲人之间也是如此,而这次活动无疑提供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交流的桥梁,绝大部分同学与家长都是第一次通信,那份投入与惊喜非同一般。

  最大收益者是学生,活动之初,个别同学不理解,认为老师“做作”。随着活动的深入,同学们逐渐理解、感动了。伏案写信的凝重,读文听讲的专注,感动与眼泪时现。尤其感人的是总结课上读同学和家长的信时,师生们都沉浸在爱的激流中。当我读赵长吉同学的信时已泣不成声,而另一封何宴秋同学的信,我只好请一位同学代读,当他语不成声地读完时,已泪挂双腮。令人高兴的是同学们像经过洗礼似的,懂事多了,勤奋多了,学习上自觉性明显增强了。

  作为策划者的我和学生家长何尝不是受益良多,许多家长来信盛赞这样的活动,说它就是素质教育,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开展,我也是第一次收到如此多的热情洋溢的家长来信,也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石子投入那貌似平静的心潮,让激情与感动这神秘的小精灵随时走进我们的语文大课堂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近20xx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3、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4、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15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8

语文教案01-18

语文阅读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