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2 09:18: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生:我去过广州,我爸爸在广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过远安公园。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

  ⑴ 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样子乌塔的事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课文讲了是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了“我”在罗马下了车,遇到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一个人趁暑假游历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略)

  (师:如果能抓住要点,简单点说就好了。)

  生:课文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外面旅游。

  (师:很精炼。)

  生:课文讲了“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才14岁,就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去了。

  (师: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啊!

  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可是她不是随便就出国了,她还做了不少的准备呢!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乌塔一个人出国旅行,她就不怕吗?遇到坏人怎么办?

  生:乌塔出国旅游要多少钱?钱从哪儿来的?

  生:她的大人难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吗?

  师:是啊,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大胆的说说你的看法。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⑴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你怎么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她才14岁,敢一个人出国旅游。确实了不起。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沉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我不会这样做。如果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会打死我的。

  (笑。)

  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妈妈知道,让她去的。

  (为什么她爸爸妈妈那么支持她?)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乌塔花了三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⑵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师:乌塔为什么要一个人游欧洲呢?

  生: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生:电视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电视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样。我上次到广州去了,看到了轮船,和电视上的就是不一样,比电视上的要大得多。还看到了大海,虽然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

  师:说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去感知的。

  ⑶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师:乌塔说: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说得对,中国的孩子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了。要是我们也能像乌塔一样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最可怜。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五、布置实践作业

  (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教后反思】

  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始终把握了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只有学生充分的读书,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抓住重点问题,重点开展讨论。这节课抓住两个问题“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中国孩子缺少乐趣吗?”开展讨论,所谓纲举目张,带动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阅读课文的最高效率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2

  《猫》句段学习指导

  1、学习这篇课文,重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大花猫古怪的性格;第二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它刚满月时十分淘气。

  讲大花猫的古怪性格,是从三方面具体讲的:

  ⑴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先讲它老实的具体表现:“成天睡大觉”是说它爱静不爱动;“什么事也不过问”,是说它安闲自在,很温顺,很驯良,不惹人。再讲它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明它在外面玩起来什么也不顾了。最后讲它很尽职。“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是说它还没看见老鼠,只听见声音;“一点响动”,声音不大。“屏息凝视”,暂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说等候的时候很长。“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说明猫抓老鼠的`耐心和决心。

  ⑵ 高兴和不高兴的样子。先讲它高兴时千方百计接近你的样子:“蹭你的腿”“让你给它抓痒”“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再讲它不高兴时的表现:“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说明它不高兴时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⑶ 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胆小──“总想藏起来”;勇猛──“蛇也敢斗”。

  上面讲的大花猫的三方面表现,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但都是事实,这样写就真实地写出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有两层意思: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二是稍大一点胆子就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抱着花枝打秋千”,盆里的花“被它折腾得枝折花落”。这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的样子。

  2、学完这课后,“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学完课文后,“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长期认真细致地观察他们家的猫,而且抓住了猫的特点的结果。如果没有仔细观察,没有抓住特点,是不可能写得这样真实具体的。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作文时才不至于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

  3、这篇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例句】

  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

  〖分析〗

  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这只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一样。作者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叙述自己的孩子,流露出对猫的喜爱。

  【例句】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分析〗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3

  《我爱这土地》

  1、教育学生懂得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2、懂得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和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

  《乡愁》

  1、教育学生懂得《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方度和深度。

  2、学会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理解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

  3、学会《乡愁》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山亭,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呢?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情感,自己练读这首诗。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指导朗读。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三、布置自学任务。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教师颠簸,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地震电影片断,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刚才播放的就是地震,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恐惧的自然现象,它对自然界的破坏相当厉害。在距今20xx年左右的东汉时期,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它,(出示地动仪图片)张衡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用于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对地震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张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让学生观看地震的现象,对地震有一个认识,对体会古人类对地震的看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他们。

  出示生词、生字,检查交流。交流识字方法。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说一下,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细品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写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那么哪段话主要写了地动仪。我们就先来学习地动仪。

  1、学习地动仪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第四段,想一想这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读这一部分,其它同学体会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这一部分后,汇报交流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得这么好的?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体会写作顺序。再读这一段。

  [设计思路] 对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进行透彻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正确理解课文,朗读体会,准确把握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爱科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后面仿写这一段起到了铺垫作用。

  2、体会发明的过程。

  这么精制的地动仪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读第2、3段。

  当发生地震时,当地的人们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做?

  但是,张衡却没有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研究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设计思路] 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设想当时人们对张衡的看法,体会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他的做法,正确认识张衡,体会他对科学的态度。

  3、学习地动仪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地动仪管用吗?人们对这个地动仪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读读第7自然段。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说?

  你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对张衡说一两句话。

  [设计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由文章中的作者到自己,将张衡的爱科学的思想转化动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四、从读到写,提高能力。

  1、回顾第四段的写作方法。

  2、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完后交流。

  [设计思路]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写物的好例子,文章按照先介绍样子,再介绍作用的方法来介绍,在介绍样子时按照先总体后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非常值得我们来学习。因此把这个训练放在这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大家已在屏幕上看到了窗,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就与窗有关系。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请你用“窗”、“病房”、“两位病人”、“五彩斑斓”这四个词串联成一段50-100字的短文,要求能反映一个主题。

  二、听清楚

  我十分惊讶大家的出色能力,能够在如此短时间里编织出一个小故事、小片断而且主题鲜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听这个窗内发生了什么?(听录音,并放发文章)请大家认真听,用心体会:

  1、搜索信息,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2、留意故事最后,能否发现什么问题?

  (一)故事听完了,现在检查同学们听的效果如何,请看以下二个小题(大屏幕),请同学给出答案。 描述者 贪欲者

  1.故事发生在 一家医院的病房里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靠窗的病人 和 不靠窗的病人 。他们的病情都 很严重 。

  融洽

  2.开始,两人关系 很友好 ,他们经常 谈天 ,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 窗外的景色 。 不平衡

  同伴的描述对不靠窗的病人而言是一种享受。不靠窗的病人因为 嫉妒 ,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 见死不救 。

  (二)好,完成得很好,大家听力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出来,故事的最后有什么问题?

  不错,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是老师特意把结尾删掉了。法国学者帕斯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根据小说的内容、情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想故事的结尾。看谁是离神最近的人。

  (1)续尾 我真的佩服大家。我也想了几个,大家想不想看?

  大屏幕展示:

  1、外面的景色果然像病友描述的一样美丽。他高兴极了!

  2、他觉得外面的景色并不像病友描述的`那样漂亮。他有点失望。

  3、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4、可是他什么也没看到。

  透露一小秘密:泰格特原作的结尾就在其中,你认为会是哪一个?并简单说明你的理由。

  原作的结尾就是第3个,大家记住这个结尾(齐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2)议尾

  嘎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结尾是极好的讽刺;

  小结结尾作用:凸显人物,画龙点睛,收束全文,引起思考。这个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我们曾学到过这样的结尾--欧亨利式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作文中借鉴这种写法。“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最擅长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式”的结尾:

  文章先叙述故事情的正常发展,但对最重要的事实都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向读者提示生活的真相和从物性格及作品的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

  三、读明白

  好了,结尾出来了,小说也就完整了。现在请大家跳读文章,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出示): “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最令你气愤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与大家交流。)

  (一)欣赏四五段,分析靠窗的病人形象:

  1.读

  综合这几个同学的表述,我觉得最让大家感动是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丽的景色。哪几个段落写了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丽的景色?――4、5两段,请大家齐读这两段。

  2.想象

  现在大家将你的文本反扣在书桌上,闭上眼想象一下。回顾一下这两段写了哪些景物:花草、湖水、野鸭、天鹅、孩子、情侣、网球赛等等。这两段既写了美丽的风景又写了人的活动,画面很温馨,是风景美与人情美的融合。那么结合小说结尾,大家想,当时这种美景存在吗?

  3.评价

  既然不存在,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还要给他这样描述呢?这不是欺骗吗?

  大家表述的不同,但是意思差不多。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要忘记,他也是一个病人,而且病得很严重,他每天上午或下午仰坐一个小时,为他的病友描述这种美景,你觉得他的这种品质怎么样?――很高尚!

  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他的心态是乐观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描述出这么美好的景象。

  (心地善良、品质高尚、乐观向上)

  (二)欣赏6-9段,分析不靠窗的病人形象:

  如果你是那个不靠窗的病人,你和这样一个病人住在一个病房里,得到这样的待遇,你会怎么想呢?(或者怎么做)

  1.找

  但是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大家默读6—9段,找出展现他的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子。(“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 一种享受。”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享受――羡慕――妒忌――嫉恨

  2.读

  并请同学把找到的几句话读一下,要读出他的这种情绪。

  3.评价

  当他产生这中想法,萌生妒嫉之情之时,他有何感受?――感到惭愧,“惭愧”一词可见这人本质是善良的,可是因不平衡而产生的仇恨与敌意如同一面不断增高的墙,使他由羡慕进而发展到嫉恨。这正如培根所说的,“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其实危机时刻,救他的病友很简单,“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可是他却“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固执地重温着自己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自私自利、心灵丑陋、冷酷无情。最终他处心积虑的相得到靠窗的床位,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四、悟透彻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呢?――心灵之窗是打开还是关闭。打开:心中有美,才能看到窗外的美。关闭:心中横着着一堵墙。

  通过泰格特的《窗》,我也看到了:

  高尚者心灵中化幻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且还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中,而在卑鄙者眼中,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

  从这扇窗子,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人性的卑劣!

  高尚和丑陋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扇窗。

  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找开心灵之窗,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那么你们的身上可也有描述者、贪欲者的影子?你有过给人阳光却反被人伤害的事吗?你有过妒嫉、仇恨过曾帮助过你的人?后来你们是如何处理的,现在你又怎样看待那件事?

  从这些事件中大家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让爱滋润着、充盈着,老师为你们喝彩!同时我心底也产生了一种感激,感谢大家课认真,感谢远来听课的老师。我更要感激一个同学,因为他曾感动了我。(插入俞益尉教同学做画事件。金均)

  同学们,实际上人原本很简单,世界本来简单,只是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复杂。最后送我要送一首歌给这个病人,这着歌歌名是《手牵手》,他们要能手牵手必能战胜病魔。也把这首歌 送给大家,让我们就在这歌声中高声朗读顾城的诗句: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五、作业

  1.类文推荐:欧亨利式的《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

  2.展开想像为小说续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29

语文教案01-31

语文教案01-31

语文教案01-31

语文教案01-31

语文教案02-01

语文教案02-01

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