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06-08 17:49:15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教材分四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52~5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二段,第54~57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七,教学需要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三段,第58~6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八,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四段,第62~63页的复习,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与综合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引导学生把笔算加法的经验迁移到减法笔算中来。

  如果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第四单元作个比较,那么至少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共同点:第一,列竖式时都要把数位对齐;第二,都要从个位算起;第三,计算后都需要认真进行验算;第四,加、减法的基本估算方法是一致的。教学时,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方法;其次要启发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减法笔算的方法;再次要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内在一致性。

  2.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法验算减法。

  本单元教材也是首次明确要求学生在笔算减法后进行验算。和加法验算不同之处在于: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比较容易理解;而差与减数相加得被减数,理解的难度要大一些。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差+减数=被减数,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并自觉进行减法的验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后,提出:把得到的差与减数相加,你能发现什么?在学生初步发现差加减数得被减数后,进一步启发:是不是其他的减法题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举例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概括出:在减法算式中,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此外,也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减法。如,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在原来的减法竖式上再算一次,看得数是否相同等等。

  3.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

  结合计算教学,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安排了很多可以用加、减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时,可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措施:第一,启发学生把不同情境中的具体数量关系抽象成相似的数学表达。如,一件毛衣原价154元,现价110元,要求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元,就是求154与110相差多少元;而女宇航员把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提高了多少天,也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第二,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加减数量关系的经验适当类化。大体说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数量关系有两类:一类涉及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一类涉及两个数的差比。可以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对上述分类有所认识。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如第53页第4题,第57页第9题等。

  4.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隔位退位的算理与算法。

  隔位退位是笔算减法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这个难点究竟难在哪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这里的算理、算法与学生已有的退一作十的认知经验差距较大;二是计算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

  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第一,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过程。第二,用形象的比喻分散难点。如,个位上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怎么办?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了几个十?从10个十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第三,用多样化的算法验证。如,计算204-108,可以先算199-108得91,再算91+5得96;也可以先算208-108得100,再算100-4得96等。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单元课时安排:

  大约14课时

  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具盒里的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2、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7×1=7 7×1=7一七得七

  2×7= 7×2=二七( )

  3×7= 7×3=三七( )

  4×7= 7×4=四七( )

  5×7= 7×5=五七( )

  6×7= 7×6=六七( )

  7×7=七七( )

  3、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背开火车背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性学习

  □+◎+□=45 □=( )

  □+◎=35 ◎=( )

  ◎+○=45 ○=( )

  七、板书:7的乘法口决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7×1=7 7×1=7一七得七

  2×7= 7×2=二七( )

  3×7= 7×3=三七( )

  4×7= 7×4=四七( )

  5×7= 7×5=五七( )

  6×7= 7×6=六七( )

  7×7=七七( )

  教学后记:

  通过前面2、3、4、5、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去编写,并且学生交流自己熟记口诀的方法,知道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更有利于掌握口诀。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过节时,老师先买一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

  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

  教师归纳:

  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师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

  1、教室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到,30秒时间,谁摆的最高,谁获胜。

  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

  3、各组学生都摆一摆,说一说。

  活动三:说一说那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长。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2、讨论,谁说的对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1、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回顾小结

  今天我们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课桌有多长(第1课时)总课时2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5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三七(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七四十九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五、板书:7的乘法口诀练习

  二七( )三七(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七四十九

  教学后记: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诀越来越多,学困生压力很大,有个别的甚至干脆想自己放弃。

  第三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盒里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例2。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4、6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4、6个4呢?

  二、教学例3,强化概念,巩固认识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

  指名学生回答。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倍的认识

  2个4 4的2倍

  3个4 4的'3倍倍数就是份数

  4个4 4的4倍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动手操作,从1个4到2个4,再到3个4的等,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便于理解“倍”的概念。尝试解答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继续巩固和强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求该类问题所用的方法。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第四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2、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2、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语句。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算练习。

  6×7 5×6 7×4 3×5

  4×6 5×5 6×3 2×6

  7×2 3×7 7×7 2×4

  6×6 4×4 5×2 3×6

  2、回答。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4可以说成( )的( )倍。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4。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和同桌进行交流。

  3)指导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根据教师指向的问题,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交流,找一种方法表示扫地的人数和擦桌子的人数。

  指名小组汇报,全班进行交流,画出线段图。

  三、学习效果测评

  引导完成教材78页1~3。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4可以说成( )的( )倍。

  线段图:7×2=14(人)答:擦桌子的有14人。

  教学后记:

  复习引入,巩固倍的概念,为新知做好铺垫。尝试着让学生自行解决,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用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目标:

  1、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学生记住7的乘法口诀。

  3、带着练习用口诀计算和巩固两步式题的练习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7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7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令。

  二、指导练习第4—9题。

  1、第4题是对“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多少”数量关系的抽象认识,要使学生真正明白7的.6倍就是6个7,5的4倍就是4个5。

  2、计算。

  5=□ 5=□

  2=□ 4=□

  7 × 4=□ 6× 3=□

  7=□ 7=□

  6=□ 6=□

  7×6+7 7×4-4 7×2+7

  7×7-7 7+6+7 5×7+5

  3、指导练习第7—8题。

  三、练习作业。

  四、板书:倍的认识

  分别说出是几的几倍,并计算。

  5=□ 5=□

  2=□ 4=□

  7 × 4=□ 6× 3=□

  7=□ 7=□

  6=□ 6=□

  教学后记:本课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口诀熟的很容易。

  第六课时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80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 7×2 3×6 5×6

  6×4 3×3 5×2 7×3

  7×4+7 5×7+5 6×6+6 3×5-3

  7×4-4 6×3+6 4×4+4 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7的5倍是多少?(表示()个())

  2)4的3倍是多少?

  3)6个4相加得多少?

  4)7和5相加的多少?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0 8 16 24 32 40 48 ……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 )三八( )四八( )

  五八( )六八( )七八( )八八( )

  4、随意抽一句口诀,指名学生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5、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并背诵。

  6、组织学生用对口令背8的口诀。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81页1~4题。

  2、独立完成81页5题。

  3、背诵8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性学习:

  1、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 6×6=36 24=□×□

  36=□×□ 24=□×□×□×□ 36=□×□×□

  六、板书:8的乘法口诀

  0 8 16 24 32 40 48 ……

  二八( )三八( )四八( )

  五八( )六八( )七八( )八八( )

  教学后记:

  利用数轴来显示一个8一个8加下去,加深理解了8的口诀的初步形成。同时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其实还可以把数轴竖起来,为统计的条形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埋下伏笔。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能记录时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课题一: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7页时、分的认识例1、例2和“填填连连”,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3.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问:这是什么?说明: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钟面。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钟?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整时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四幅图,让学生说出几时,小华在干什么。指名学生把四幅图完整地说一遍。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就要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时、分。(板书:时、分)

  2、认识时、分

  (1)认识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是什么形状的?大家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说明:钟面上用1~12把一圈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让学生数出12个大格。

  再用缺口的圆纸把钟面盖好,只露出一大格,教师指着这一大格告诉学生:这每一大格里又分成相等的5小格。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2)时和分的关系。

  钟面上的针各有各的任务。最短的针是时针,它走起来最慢,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比较长的针是分针,走得较快一点,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1小分。(用教具钟演示)

  (3)提问:时针、分针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结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时针、分针远动方向的箭头图,并告诉学生什么叫顺时针方向)

  现在我们来比较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快慢,看看1时和1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用实物钟演示,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操作学具钟,并讨论1时和60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1小时和60分的时间相等。(板书:1时=6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时、分都是时间单位,那么1分时间究竟有多长呢?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呢?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师掌握时间,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再填在书上。

  提问:一节课的时间多少分钟?(40)课间休息几分钟?(10)合起来是多少分钟?再加多少分钟,就是1小时了?为什么?

  3.教学例1。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1)出示第1个钟面图。提问:钟面上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这是几时?(5时)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1)出示第2个和第3个钟面图。让学生先说再写。

  4.教学例2

  如果分针不是指着12,那么怎样看时间呢?就要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这时就是几时几分。

  (1)演示教具钟:时针走过1,分针指着3。

  问:时针刚走过几?(刚走过1,就是1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了几?(走到3)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15小格,是15分)那么这是的时刻就是1时15分。怎样写呢?教师书写。

  (1)继续演示,出示2时50分的钟面图。让学生说几时几分。

  (2)把钟面拨到10时45分,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小结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填填连连。

  第1、第2题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总结

  教学随笔:

  课题二:时、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练习第3~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分的概念,进一步巩固看钟表的方法和时刻写法,能比较熟练地说出钟表上是几时几分,并能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刻,正确、熟练地记录时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加强时间概念的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1)学生看题,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交通工具每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2)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请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看一分钟内能从1数到多少。

  3、你早上几时到学校的?现在是几时几分,到学校大约已经几小时?

  三、练习看钟表、写时刻

  1、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1小时、1分钟各有多长,还要能看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能写下来。看练习十八第4题。

  (1)让学生拨5:00。提问:你是怎样拨的?教师演示。7:00怎样拨?

  小结:钟表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就是几时。

  (2)让学生拨6:30。提问:6时30分时针刚走过几?分针要指着几?教师演示。让学生继续拨4:05,10:45,2:15。集体订正。

  小结:几时,时针就是刚走过几;分针要从12起走过几小格。

  2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1)请学生看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拨的时间。(2:00、2:05、2:15、2:30、2:45、2:55)提问: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时55分?拨到3:00、3:05,让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拨出12:30、6:00,9:15、3:45,4:40、8:20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八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四、时间单位的应用

  1、做第5、8题。提问:为什么第5题用除法?第8题用乘法?

  2、我们一节课40分钟,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从上课到现在,用了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算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9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页秒的认识、“数数说说”,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时、分。

  2、时针走一大格经过多少时间?分针1分走多少小格?1小格分针走多少小格?(1时=60分)

  3、钟面上拨出时刻,让学生说一说几时几分。(3:0012:0012:057:254:3011:506:55)

  4、时和分的时间单位,哪一个大?哪些用小时?那些用分?你跑60米要1分钟吗?就不能用时间单位分。要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秒针和1秒。

  说明钟面上除了时针和分针,有的还有秒针。让学生观察教具钟面,又细又长的针是秒针。(板书:秒针)

  分别指不同的针,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针。

  出示时钟,让学生找出秒针,看走动的情况,说明秒针每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走1小格1秒)让学生随着秒针的走动跟着数一秒、二秒、三秒。

  提问:秒针走一格的时间1秒,走一圈的时间多少秒?

  1、教学1分=60秒。

  (1)请学生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是几分钟?(板书:1分=60秒)

  (2)1秒钟有多长呢?请学生看秒针走动,1秒拍一下手。问:拍一次手的时间多长?让学生听老师说开始,看秒针默默地数,老师说停就停,说说经过了几秒钟。

  2、指导看书。

  (1)让学生看书,然后提问: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走1格是多少时间?1分钟是多少秒?

  (1)引导学生说出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的时刻。

  三、巩固练习

  1.做“数数说说”。

  (1)让学生同时数脉搏,指名汇报15秒钟跳几下。

  (2)出示时钟,老师说开始,学生做深呼吸,看做一次大约多少秒针,指名学生说一说。

  2.做练习十九。

  (1)第1题。指名几人数5秒钟,看最快的数到几。

  (2)第2题。口答,说一说怎样算的。

  (3)第3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人各用多少秒钟,说一说用的秒数多的是快还是慢。再口答问题。

  (2)第4题。学生填单位名称,然后集体订正。

  (3)第5题。读题,让学生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5题。

  教学随笔:

  课题四:我的作息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3页实践活动:我的作息时间。

  教学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培养学生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校内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让学生看钟面时刻,说出是几时或几时几分。

  2.让学生举例说明1分钟、1小时各有多长。

  3.出示校内作息时间表。让学生按作息时间表说说内容。

  4.说明作息时间应该包括校内和校外,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每人按教材前三节内容说说自己每天活动的时间安排,看看谁安排得好一些。

  2.要求学生按照自己一天活动的一般规律,用第103页的表,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老师注意巡视辅导。

  3.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里与其他同学交流,比较。

  4.选择安排得合理的几张作息时间表,看看安排得怎样,哪些比较好,哪些可以修改、调整。

  三、活动总结

  肯定作息时间安排得好的、合理的同学。要求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活动、休息都有兴趣。

  教学随笔: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0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7~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3、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三、编排特点

  与第四单元基本一致。

  四、具体编排

  7的乘法口诀

  例1的编排思路与前面6的乘法口诀相同。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出来。

  练习十六中除了安排一些用口诀计算的题目以外,还安排了一些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7的乘法口诀的题目:第1、4、10、13、14、15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倍”的概念;例3,通过操作教学怎样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4,脱离实物操作,借助于形象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看到“1个4根”、“2个4根”、“3个4根”的关系。教材直接用描述性语言说明“倍”的概念:“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例3

  让学生摆出2个圆片的4倍,通过操作,使学生建立起“2的4倍”与“4个2”关系的表象,转化为已学的知识,用乘法解决。

  *例4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借助线段图表示图意,帮助学生理解“7的2倍”,线段图本身也有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扫地学生的线段图与7个人的形象图相结合,说明这一段线段表示7个人,擦桌椅学生的线段图就脱离了形象支持。

  (3)计算时,教材用两种方法解决“2个7”,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计算,如加法。

  8的乘法口诀

  1、例5的编排与前面一致,只是用数轴代替列表,用形象的方式得出同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数轴的思想。

  2、练习十八中也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第15题,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意义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计算“每桌有多少人?”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还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9的乘法口诀

  1、例6的编排与例5一致。

  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的规律,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这些规律(十位数逐次减1,个位数逐次加1,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得9)。

  2、练习十九

  安排了一些让学生找规律的题目。如第3题,学生把9的倍数圈出来后,观察一下它们在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第14题,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规律,如9×1+1、9×2+1、9×3+1;10、20-1、30-2。

  乘法口诀表

  *口诀表

  (1)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忆,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观察乘法口诀表中的排列规律,帮助记忆口诀(横、竖、斜)。

  (3)要加强对每句口诀含义的理解。如一句口诀可以表示两个算式,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4)教学时可让学生自行整理,甚至可以整理出和教科书不一样的乘法口诀表。

  *练习二十

  第1题,先利用乘法把表格填满,再看表中有什么规律(关于对角线对称)。学生看出的规律可能有很多,要鼓励学生说出来。在填表格之前,还可以利用此表中一部分积来推测所在的行、列,如14、18、24、28那个“十字”位置。

  五、教学建议

  让学生利用第四单元编口诀的经验自行编口诀,这一单元主要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

  一、活动内容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2、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1)不同的图形有多少个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制作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

  (3)用直尺画角

  (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3、用小棒拼摆图形

  (1)常见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2)基本图形的组合(3个小三角形摆在一起,多了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形,等等)

  (3)发挥想像,任意拼摆(摆五角星、房子)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活动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如角的认识,乘法的计算(摆3个这样的长方形要多少根小棒)。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82页练习十八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82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七题。

  1)先在书上练线,找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答案。

  2)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

  3、引导完成8~9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0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

  三、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8-16=8×□ 5×7+21=7×□

  四、板书:8的乘法口诀练习

  几个几相加

  教学后记:

  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在本课都体现得较好。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六单元教案04-08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范文11-08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04-03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1-06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04-29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1-24

二年级数学教案单元练习04-1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9-27

二年级数学教案《单元练习课》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