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3 11:28: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

  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

  ②从上面观察形状不变;

  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3、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练习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习,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对某些教学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还不够,像针对“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应再设计一些活动或练习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老师提问时还需更严谨,注意技巧,我在上完课后

  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三、 在巩固练习的第二个闯关练习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出示茶壶这个具体实物让学生观察时,由于教师操作不到位,以至于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不断积累教学实际操作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通过一张简笔画图,从不同方向观察,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再提供了两张同一教室的照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学校门口里拍和外拍图,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的特征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二、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青蛙、小飞机玩具等,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课上分小组开展实际的观察活动,并交换位置,让学生从多方观察,感受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结果。通过自身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然后,小猴图: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通过小洗车图连一连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最后,通过小飞机图,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站在飞机的哪一面。

  三、归回生活,应用实践。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通过猜一猜,观赏庐山美景图,让学生知道观察者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这节课,学生从左面和右面观察掌握还不是很理想。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观察物体一课,首先应了解教材为什么要有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整个观察物体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课占什么位置。如:观察物体的系列内容是...

  观察物体一课,首先应了解教材为什么要有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整个观察物体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课占什么位置。如:观察物体的系列内容是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观察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教材在一年级的上册安排了“位置与顺序”的单元,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在二年级,安排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使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三年级则安排了“搭一搭”的活动,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观察物体一课,物体有它本身的多样性、全面性。而观察则有平视、俯视、仰视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正对着一个面、对着棱、对着一个点来观察的视角问题等。老师只有把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才能象猎人一样捕捉学生的资源,把有用的资源抓出来,让学生来解决,真正体现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的双主作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学生观察的疲惫,空间观念得不到发展。因此这节课对我而言,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教完本课后,感触较大,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多次体验中建立影像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的想像能力。

  三、以生活经验为依托,由易到难,逐步拓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利用肢体语言,突破教学难点

  五、寓德育内容于教学之中,丰富数学课堂

  以上五个方面是在教学这节课中的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观察对象的具体化造成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够

  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物体时,都安排了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如:水杯和小猴,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出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结果,学生完成的情况尚可。但是在练习中,学生面对抽象的图片观察,出现的错误较多。原因有二:1.学生不会读题。2.空间想像能力较差。在教学这节课时,应该安排一道类似的题目,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提出注意点,可能会更加完整一些。

  二、师生交流较片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的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后,不再给其他学生机会去表达。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实,不管学生说的是否重复,都应该让他们多锻炼说话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多给机会让他们说,重视他们的课堂表现。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也不一定相同。这节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小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摆一摆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

  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摆一摆到看一看,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在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会与正确的有偏差,出现画图的错误。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出示课件情境图:两个小朋友在摆4块小正方形积木。摆好后提出要求:再添上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同学们跃跃欲试,争着来摆,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表现欲。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②从上面观察形状不变;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三.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如一会儿站在房子的前面看、一会儿站在房子的侧面看、一会儿站在天桥往下看,。还设计游戏进行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四.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我的座位,从不一样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终,经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一样,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我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经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这节课中,很多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本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资料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头形状的观察,所以本节课选择了很多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必须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经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到达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观察物体教学目标: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简单的物体形状及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观察物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接触的,基本上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对于这节课学生的操作比较多课堂就会比较难把握。

  这节课是这么安排的:

  一、导入:

  学生从一头大象的两张照片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是站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会拍的不一样。(由于大象头的照片不是正对的学生都说不来,在看好之后我又加了一句怎样才能认识一头大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是说要站的远点看,现在想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去等新课上完再提而且跟后面的问题一样,可以不提。)

  二、让学生观察千纸鹤:

  1、先说出你坐在千纸鹤的哪边,为了更加明确它的位置还做了个游戏。

  2、在自己的.位置上仔细观察千纸鹤,说你在千纸鹤的哪边,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同一只千纸鹤看到的都不一样,前后左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换位置观察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怎样能看到一只完整的千纸鹤)

  (这次上课由于是4个同学坐在一起学生的纪律不好,这个环节就比较拖,在别人说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导致后面的课没有上完。)

  三、完成课本例1

  (例1完成情况还行,个别学生还是有做错的地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

  1、没有管理好学生课堂纪律性,导致课有些人没有认真听。

  2、这节课应该渗透一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课中只是点了一下从后面看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应该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也观察好了之后说的时候在强调一下。

  3、课后总结又忘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储蓄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储蓄罐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装储蓄罐的长方体盒子,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么看到两个面?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但这些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3、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储蓄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拿起储蓄罐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资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一样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不一样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贴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我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一样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

  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

  ②从上头观察形状不变;

  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

  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经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茶壶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教学评价不及时。在课堂上有一个男孩的勇于质疑行为,我没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如果能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上完观察方形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和画平面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观察活动较容易开展, 教师在桌子上摆出一个球体和圆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练习本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8-06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16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5-31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6-28

《观察物体一》教学反思08-16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热】03-25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推荐】02-26

【热门】《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4-03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08-01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