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0 18:35: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教学反思(14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这一课,我把目标定在学语文,而非简单地学课文;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或写游览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看图片、视频只是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有所了解,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有所得。我把学生明晰作者游览路线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让学生清晰本文作者游览的路线,又渗透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览路线是个难点,老师心里再明白,如果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能糊里糊涂。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学习的:

  1、了解参观颐和园的总的游览顺序

  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参观颐和园整体的游览顺序。在第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抓“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围绕这四个句子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渗透作者突出抓住重点景点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么多的景点,要抓重点来写,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合适的动词就能清晰地交代游览顺序。

  2、抓住参观长廊的游览顺序

  在接下来学习长廊一段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学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一段学生从看似没有顺序的长廊的描写中找到游览顺序,这样能够学生渗透一种理念,只要是写游览类的文章,其实都是有参观顺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才能将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课下的调查询问证明,学生的确在本课的'学习后对长廊的参观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学生也表示,如果参观长廊,也学习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参观。

  3、发挥表格清晰明了的作用。

  对于万寿山一大段的学习,作者观察的方向较多,观察到的景点也较多,当然对于景点的特点的展现也较多,如果牵着学生去学习的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学生也会被搞糊涂,因此,我通过设计表格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这样充分发挥了表格一目了然的特点,更能关注学生的实质性的学习。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万寿山脚下观察到的景点,学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学登上万寿山后的观察顺序、景点、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学生对登上万寿山的游览顺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关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点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比喻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继而让学生明晰在自己写景时,也能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

  4、借助课文,学习运用。

  为了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游览顺序方法的掌握,课上又设计了片断练习,尤其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生可分从学校南门和北门来观察,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求深、不求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时候,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比如,课堂上我只顾教案的完成,没有真正让学生学习昆明湖的部分,有走过场的嫌疑。

  2、对于设计的“表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好,下一步要结合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表格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针对片段练习,由于时间不够,最后处理的有些草率,应该让片段练习得到真正的练习,要进一步交流、指导,不能为写而写,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写移步换景的方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

  优点:这是一篇游记,总体感觉课文条理清晰,我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按照什么顺序游览的?学生说出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又通过细读分析第二段,学生体会到列数字说明了长廊很长的特点,有抓住长廊内的艺术美,体会到长廊的美。介绍万寿山时候,让学生结合课件出示的图片,说出看到的哪些景物,又达到了深刻记忆的效果。学习昆明湖时,让学生找出比喻句,体会镜子、碧玉的样子、说说这些昆明湖的什么?经过品味,明白了是写昆明湖的`水的特点:静和清。接着展示了十七孔桥的图片和资料,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课外知识。

  不足:课后又细看了教师用书,有个知识点“滑”字的作用没有解释清楚。对于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个别学生有弄混现象。

  优化措施:在备课时候,多看资料,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多分析,细分析,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

  由于孩子基本上没有去过大草原,所以在上课开始时,我便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美妙的音乐,仿佛走进了颐和园。课程结束后,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把课件和课本的配图结合起来运用,效果很好。既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想象景美,又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概括,班内交流,体会出颐和园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总分总,动静结合,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过渡句等等。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师包办的太多,厄杀了学生的思考。例如,今天让学生们概括课文写了哪些场景时,其实学生的回答也是对的,可是自己却偏要把学生向预设的答案引导,总怕时间不够,结果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点拨语言、总结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5

  三十五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这堂课的教学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当抽到这堂课,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每一处景点开始细细推敲。从整篇课文来看,《颐和园》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点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学生对这三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顺学而导,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以及每处景点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抓住景点特点 与生以读促悟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习,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仅仅三十五分钟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习“长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协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主权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找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平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别样“练笔”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找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到“姿态不一”这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找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找对,又读过以后,仍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6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案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7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预习比较充分,课堂上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视频,学生被颐和园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此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

  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再一次修改写游览街心公园的习作,大部分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利写,突出了重点,进步很大。 学习完这一课,我感到学习写作方法很重要,但是恰当地适时地给学生创设运用的机会更为关键。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9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0

  《颐和园》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手法。在第一课时,我已带着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了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我要求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特点。

  接下来,我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学习不同的自然段时,我都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景物特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颐和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比较突出,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点,对于较难把握的特点,我就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先朗读,再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特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比喻、列数字等学生较熟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对于反衬、首尾呼应这两个学生不熟悉的方法,则采用抓住关键词“滑”和“美丽”来逐步带着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不同写作方法都是为突出景物特点而服务的。在总结时,我再次归纳作者的写法,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作业当中的记一次游览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去。

  以上就是我教学《颐和园》课文时突破重难点的主要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1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整堂课重视了写作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朗读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教师讲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文本学习板块,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学生谈到颐和园“美丽”,然后学生从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并读一读。借机告诉他们“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说游览顺序,并读了读作者的游览线路的句子。对于每个景点的具体描述朗读不够,没能细细品味语言的美。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了长廊,然后总结了学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颐和园别处景点,学习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可整节课下来,感觉好似成了习作指导课似的,指导习作方法多,品读课文少,课堂上又用了大量时间让写身边的景点,但写作时抓的点有点多了,觉得孩子们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

  课堂教学还在不断摸索当中,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3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游览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的,引出像作者这样走一处换个景点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可以用走过,绕过、转过、向东、向北等词语描述,渗透使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敏感的发现其写作上的特点。

  课前在查阅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有一堂课上,学生讲到“滑”和“划”的使用,这是我在之前的设计中未曾考虑的`,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有意在课上注意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主动说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对比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踊跃发言,张睿轩的发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说了出来,但遗憾的是课后的检测中,对“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却不理想,看来说得好不一定会写,几个人会说不一定大家都会说,会说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彻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课文学完后,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所介绍的景物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自己做导游领大家走一番,学生兴趣也许会更浓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读写结合应用不够,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读写结合应用文,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游览词,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效果应该更好,但因为对课文的讲解过细,导致时间不够,缺少小练笔安排。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4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平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0

《颐和园》教学反思03-25

颐和园教学反思06-09

《颐和园》教学反思10-01

颐和园教学反思06-20

颐和园教学反思【热门】04-18

《颐和园》教学反思范文05-12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3-22

颐和园教学反思8篇04-18

《颐和园》教学反思 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