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09:46: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反思集锦(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古诗教学反思1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脸红,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懂“东吴”的意思,结果一遍遍地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还有在比较“飞”和“冲”哪个字用的好时,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理解“冲”,“冲”字点出了方向,学生也明白了。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却让学生简单地做着飞的动作读这句诗,这样就误导了学生,还是停留在对“飞”的理解,而不是“冲”,本来是想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理解,结果却成了这堂课的败笔。在课上,有个互动的好契机,我没能及时抓住。一学生读完诗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用了对联,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对仗。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学生想表达的就是对仗,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当时我只要引导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并且能够在诗中找出对仗的地方,因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学 生互动的机会。在今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准确地去解读教材,把握精要,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时代背景没有应适时出示。我的教学设计将杜甫写《绝句》时的背景资料放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之后,在拓展的时候才讲述了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目的是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学习同时期写得另外一首《绝句》。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反映平平。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的帮助,要选用最佳时机,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在这节课中,我的板书也没有在最佳时机出示,板书应该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我在写“有动有静”时是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写得,没有利用好板书,板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写之,应该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这首诗还适合利用副板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写法,我在设计时没有合理周详地考虑。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譬如说,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便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古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勤学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达到师傅那种应用自若的状态。学无止境,继续加油!

古诗教学反思2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

  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课上一交流,学生便于比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为理解内涵莫定基础。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 ;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

  3、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之后,吟诵三首古诗,评出最佳小小背诵家。再让学生默写三首古诗,同桌互改,班内展示书写最漂亮最规范的10分佳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享受成功!

  二、成功之处

  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对北宋灭亡后的历史做了图解,课上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学能力、吟诵能力有效提高。整堂课上学生态度积极,背诵热烈,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

  三,不足之处

  自读自悟环节放手自学时,优秀的学生驾驭能力强易操作,但中下等的学生有难度,预设的环节简单,没能全面照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探究交流的氛围,让生帮生共同进步,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诗教学反思3

  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

  一、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二、

  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

  三、

  “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习,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习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古诗教学反思4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论语>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知识与能力);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过程与方法);能调动原有的古诗词储备,积累诗文,增强古文背诵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目标的设置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比较朴实的,因为这仅仅是古诗词诵读的目标而不是古诗赏析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用楷书默写其实考虑到现在好多学生书写不过关、质量差,说到底还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课堂上用毛笔现场楷书书写一首给学生看,考虑时间关系省去了了这一步。

  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诵读法:韵脚法、理解记忆法、情景想象法、诵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对仗记忆法、歌曲串唱记忆法、反复朗读加尝试背诵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紧,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如何去精准诵读古诗词,做了取舍,仅仅展示了后两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这堂课的一个延生,说到底它跟这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会整合的,更何况语文就是整合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古诗积累形成整体,此处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题和相同作者的诗词形成整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自主记忆古诗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古诗词,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场的方式,学生现在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耍酷、喜欢另类、喜欢追星……所以用这种比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级我做过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我实践下来效果相当良好。记得牢,便于课外复习,随时随地哼唱起来就把古诗复习了,决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三、思教学内容

  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层,一层是通过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来引领学生背诵《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这四首古诗,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整体感知诗意和感情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的方法识记、理解记忆、拓展记忆古诗,让学生知道学古诗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层,就是通过四首古诗的诵读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领悟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火眼金睛音和形,读通诗词有韵味;整体感知意和情,各显神通忆比拼;理解默写来巩固,积累拓展再延伸;课外复习抗遗忘,古诗从此记心上。让学生知道,背诵古诗是讲方法的.,讲过程的,是讲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导的,是讲层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让之东流不管不问的。要让其和原来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整合,从而抗拒遗忘。遗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课外及时复习,按时复习,循环复习,真正让古诗记在心里,进而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诵读四首古诗词并感知方法,增强古诗诵读信心提升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课前准备和导入新课学生是比较接受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级学生唱歌记古诗词的视频并和学生谈话,导入中展示马龙汶河边的柳树,并手拿《唐诗三百首》,创设情景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有诗歌生活就有诗意。

  诵读四首古诗词这一环节,按照我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的口诀分布展开,但是因为我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大,太在乎一堂课的延展性,所以到后来和"精准早读"的主题相背离,此时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课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次。如果我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这节课单就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其背诵的话,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读课,但我又于心不甘,我想我不仅要教学生语文,更要通过语文去教人。好多专家和同仁都发觉我把早读课上成正课,我非常接受专家的批评和指正。因为我想: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人生,人生语文,语文人生。课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载了我对语文对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过这堂课我想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略有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让他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他才可能变成语文高手。所以在课堂尾声之时引出雷海为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热情,这寄托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没有把握好,学生不熟悉,自己仪态太过威严,时间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环节都流于形式,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读上下功夫,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记忆的成果,原本的多种形式的背诵和当堂课的默写都变成了赶场,重点未突出出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课,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自主学习,但实际上下来,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让学生禁锢在我设计好的线路和教学流程之中,束缚了其自主性,上下课来所以我感觉非常心慌和不安。这也是以后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倡的,教师应多考虑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

  六、思教学效果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师还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或许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可以以此为镜来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堂。

  反思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真实的课堂情景问题。当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决课堂问题,但是,通过反思可以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扬长避短。

古诗教学反思5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名篇佳句。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接触过的古诗不多,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尚存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为孩子们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刻地感悟诗的意境.

  我充分利用了课本里优美的插图,让孩子们从图中找出诗歌里提到的景象,结合图意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从而把握诗意,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基本上能把诗歌的大意说出来,也能体会作者的那一份颂秋、爱秋的心情。

古诗教学反思6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较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边比较,一边区分进行理解:比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能够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教学反思7

  一、从炼字、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这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试着,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学还缺乏表达见解的勇气。

  二、在探究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博采众长。讨论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检查探究成果时,不少学生回答的很不错。

  三、选取高考答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本课堂的教学重在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式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经典回顾”,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教学反思8

  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反思9

  上完《别董大》,我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

  首先,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创设送别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处处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较完整。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能听懂董大琴声的'人不多,高适是他难得的知音。知音相别会是怎样的不舍?伯牙断琴别知音,董大和高适呢?将《伯牙断琴》与这首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古诗教学反思10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古诗教学反思11

  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 指导识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 指导朗读

  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 指导理解古诗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学生人人能叙述古诗的大概内容,而是强调个人感受,达到人人可以背诵就可以了。课堂最后,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写春天的诗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的调控,语言的组织及教师机智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古诗教学反思12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古诗教学反思13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啰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上学还不在状态再加上进度比较赶,我也比较着急,课堂存在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坏习惯又回来了,我需要重复的去强调,肯定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会适应好的!

古诗教学反思14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借吟诵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边读边想象。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首诗都有某种情调的表达。《乞巧》这首诗就表达一种喜悦的情绪,所以,问题“牛郎织女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聚的'时刻,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情会如何?”的提出会使学生自主的去读,读出心情,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样也势必会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效果和能力。

  2、借画面补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阅读古诗的实效,就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教学时,我首先由以前积累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引入新课,为了达到补充资料、丰富阅读信息、了解古诗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动画片,让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领悟“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来由,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继而出示织女的资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的原因及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古诗教学反思15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题及作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学《稚子弄冰》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以画激趣,读中感悟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11-03

古诗教学反思08-10

古诗教学反思05-16

古诗村居教学反思11-13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6-10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16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19

蜂古诗教学反思12-22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2-13

(优选)古诗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