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8 12:22: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等,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程序图如下: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分组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质量浓度为0.1 g/mL和0.8 g/mL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分组探究]

  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

  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即板书设计,见下图。

  五、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生物教学设计3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本节地位和重难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它模块的基础。教材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教学重点难点一是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二是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三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

  1.2学生特点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2.1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2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教学思路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具体介绍元素(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并进行学生实验

  5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化合物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不同生物组织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制片

  选材: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苏丹Ⅳ染液,染色1min)。

  清洗: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盖片: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后换高倍镜观察。在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色。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实验原理。

  (2)课上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后,学生要将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按所检测的物质的不同分别摆放成几组。学生在给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分组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利于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6、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种类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芽的种类,描述枝芽的基本结构和发育过程。(重点)

  2、了解木本植物的茎的大致结构。(重点)

  3、了解顶芽和侧芽的关系,理解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主要说明茎是由芽发育成的。首先从芽的种类入手,使学生对芽的位置、外观及发育的方向有常识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重点探究枝芽的内部结构和发育结果。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小心地将枝芽剖开,结合教材上的模式图认识各个部分,使学生理解枝芽就是未发育的枝条。然后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顶芽和侧芽发育的相关性的具体利用。

  三、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解剖刀、解剖盘、枝芽等试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1、根的形态和根的组成是什么?

  2、根尖指的是哪一部分,根尖有哪四个区组成,并说出各区域的细胞特点及功能?

  3、根有哪些功能?

  学生回忆,抢答,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多媒体视频展示“冬日萧瑟的植物、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初春各种植物竞相吐蕊争艳、发芽返青的怡人景象。花的盛开,枝叶的展放,他们的出现都与谁的发育有关系?我们这就一起来学和它有关的知识。.

  生认真观看视频,根据老师的提示,引入本课的课题

  利用视频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自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的课题,同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美好的生活。

  自主学习

  引导探究

  5分钟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8分钟

  一、芽的类型和结构

  同学们,请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认识芽的两种分类情形:

  多媒体出示各式各样芽的图片:

  1、大家看这个枝条上有许多芽,它们的位置不同,有的芽位于枝条的顶端,有的位于枝条的侧面。如果我们按照芽的位置给它分类,你认为可以分哪几类?

  2、如果按芽的性质和构造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将来分别发育成什么?3、小结: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

  ⑴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顶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的顶端;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叶腋处。

  (2)按照芽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过渡:枝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动起手来,一起来探索吧!

  1、讲述实验的注意事项:

  (1)、使用解剖刀要注意安全。

  (2)、纵切枝芽时,不要切偏,将芽在中央进行纵剖。

  (3)、对照多媒体出示枝芽的图片,分清各部分名称。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枝芽结构图。

  师生共同总结:枝芽由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组成。

  引导讨论:是不是枝芽、花芽和混合芽都具备这些特点呢?你能区分吗?

  小结:枝芽的芽体顶端尖,基部较粗;花芽的芽体顶端钝圆,基部较细,内部具有花部原基;混合芽的芽体肥大,顶端钝圆,内部有叶原基和花部原基。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并自主完成填空部分。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总结。

  请个别学生进行指图的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利用自己的观察结果将枝芽的结构画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34-35页了解花芽和枝芽的区别指名回答

  学生小结

  利用图片让学生总结出芽的类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能力。对照图片指出相对应的结构名称,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更牢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剖枝芽了解枝芽的结构,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指导多名学生根据图示说出部分的名称,强化知识的学习。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2分钟

  二、芽的生长发育

  过渡: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枝芽的就够分为五部分,大家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枝芽有这样的结构,它有什么功能呢?

  1、结合图示,讨论枝芽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谁能把老师出示的两幅图片联系起来?3、如果你认为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过来帮助修改。

  小结:枝芽的中间部分是芽轴,芽轴顶端的结构是生长点,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芽轴四周生有幼叶,幼叶展放后形成新的叶。生长点外侧的几个突起是叶原基,叶原基逐渐发育成幼叶。幼叶与芽轴之间的小突起是芽原基,芽原基能够发育成侧芽。芽轴的生长使茎不断伸长。花芽的花部原基逐步发育成雌蕊、雄蕊以及其他结构。混合芽的花部原基和叶原基分别发育成花和叶。

  展示: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对棉花进行打杈。可以是棉花多生侧枝多开花多结果。让学生了解顶端优势的原因。

  提出问题:“某些种类的蔬菜和花卉,在生长期间,常常要进行“打顶”(摘除顶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过渡:同学们,有些植物的茎非常细长,有些木本植物的茎很粗壮,你们知道这些木本植物的茎是为什么增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吧。

  1、出示图片,找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并说出各自的功能。

  2、绿叶在光合作用的`作用下产生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怎样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呢?

  3、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把两幅图连起来,并请同学修改。

  小组讨论

  交流反馈

  教师指名回答学生读图分析并指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树皮内层为韧皮部,分布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有分裂增生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髓:储存营养物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播放几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找到生活中的顶端优势,理解顶芽的生长影响侧芽,从而体会利用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利用多媒体出示茎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增加学生的理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7分钟

  同学们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你们来帮助老师释疑吧。

  出示题目:剥去树皮枝条上的果实和未剥去树皮枝条上的果实相比,是长大了、长小了还是根本不生长?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彩,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学组织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发言。(重点解释原因)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每人一句话说一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反馈训练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A类:(知识目标①)1、芽按着生位置分和;按芽的性质和构造分、和。

  2、(知识目标②)枝芽的结构与发育:

  ①生长点:能产生新的;②将来发育成叶;

  ③发育成叶;

  ④发育成茎;

  ⑤发育成侧芽。

  B类:3、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的韧皮部受轻伤,所结的果实反而会更大的原因是()(知识目标④)

  A、促使激素更多地运送到果实,刺激果实生长

  B、阻断部分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有机物更多的输送到果实中。

  C、刺激树干产生更多的激素,刺激果实的生长。

  D、使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更多地运送到果实中,促使果实的生长发育

  4、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初钻出地面的竹笋与长成后的竹子同样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A、韧皮部B、形成层

  C、木质部D、髓

  C类:(1)填写各部分名称:(知识目标①②)A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A的作用是使________不断伸长,D伸长成为________,E发育成__________。

  (3)B逐渐发育成________,在芽生长展放后,会发育成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枝芽将来能够发育成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生物教学设计6

  1.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建议

  1.重点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难点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教师列举、展示、讲解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是相同的,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行不衰。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读者可以发现本文写得似乎并不像科技论文,相反,此文的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做到了将深奥的科学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文章里还有很大的一个特点,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让人易懂。

  总之,这篇文章作为科技论文是很值得大家鉴赏的,无论从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方法,还是其他,它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

  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

  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

  一、解题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合作探究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的眼里,生物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文章中提到的生物有蚂蚁、蜜蜂、鲱鱼以及粘菌细胞等。作者眼中,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纪律、组织,能做到事半功倍。

  2.从生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在哪些方面跟人类社会有着相似性?(从文章原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明确: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作者从它们的筑巢、觅食方面来谈,发现它们是能思考,有智慧的;从蜜蜂的觅食、筑巢及繁殖后代来看亦然;用粘菌和鲱鱼的生长与繁殖来说明了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同步活动的。

  3.在生物的社会里,作者认为生物能思考,有智慧。你能从中找出相关的.依据吗?

  明确:如“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丘时,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当然,蜜蜂也不例外,尤其是大家知道的有关它们的觅食方式难道不是智慧的再现吗?

  4.然而,在作者看来,生物社会固然有着同人类一样的状况,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似乎单个的生物体并不拥有多大的智慧,似乎只有集体的生物团队才更有智慧,文章中,有没有强化这一说法?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从中,我们看到了集体的生物力量肯定大于个体的。

  5.既然生物社会有如此特点,而且,对我们人类来说也很有指导意义,那么,我们人类社会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呢?

  明确:照文章的话来说“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总之,我们人类,尤其是有些生物学家,很是厌烦这种说法。

  6.这种厌烦态度正确吗?请同学讨论思考后回答。

  明确:先看材料: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李绍明语)由此可见,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独特的尊严,我们对此要给它们尊重和理解。人类社会虽说是相对高级的一种社会形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应该藐视其他的生物或它们本身拥有的社会。相反,人类应该给它们足够的尊重,也同时汲取它们社会形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来为人所用。

  7.文章中作者有没有说到人类社会中人们去尊重生物社会给我们人类提供的智慧呀,假如有,作者对此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呢?

  明确:显然没有,如文章有如此的话“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从科学的发展和“探索”一词的拉丁文解释看的话,我们发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同样,人类社会的整体构建也要依赖这样一种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一定要尊重生物的社会经验。

  二、语言鉴赏

  (一)科普作品一般晦涩难懂,语言的专业性很强,然而,这篇文章读起来显得通俗易懂,毫不费力。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着眼于本文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鉴赏说明。

  多媒体显示: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2.“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3.“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4.“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明确:在首句中,作者把生物集体说成是小机器。借助“机器”两字道出了人类社会要刻意将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分离的想法,很准确又形象;然而,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有很大相似性,在第二句中,将一切蚂蚁的行为拟人化,比如它们会养家畜,发动战争,懂得运用战术,使用童工,建造家园等,直观地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尔后,作者又将白蚁利用群体力量来造美丽拱券时的样子,比作一个艺术家开始工作,尽自己之力写出了白蚁的精细、智慧。当然,在最后那句里,我们更能了解到运用了比喻之后的妙处,在此,作者将蜜蜂建造家园的样式说成是病毒的繁殖,以及蜂王成立新的家庭说成是生物学上细胞的有丝分裂。把一个很难观察到的生物现象用图解的方式展现给了读者,使我们读来易懂。另外,文章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此的写法使得原本乏味而又枯燥的科普说明文,读来形象、生动,而又有具体可感的一面。以至于让读者展开联想,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本文的语言读来还很具有幽默、诙谐的一面,让人掌握了许多知识之外,还感受到了无尽的乐趣。在文章中找找这样的句子,并给以说明。

  多媒体显示: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幽默不幽默,我们得要结合语言环境,才能够体会深刻一些。就拿以上的句子而言,蚂蚁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同人类极为相似,为了说明相似的程度作者在这里说,蚂蚁就差像人类一样看电视了,言外之意很是明显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如同最后一句,说到人类的发现问题并进而以集体智慧来研究,这一点如同生物的最初发现和智慧一样时,便用了“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这样的句子来描述是很生动、富有趣味的。(在此处,学生可以自己质疑,并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就拿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作了一个比照,表述出了二者之间是有着很惊人的联系;而后,针对现实的生物界而言,他们往往将二者对立起来造成水火不相容的形势入笔开始探讨并证实这个问题。先后提到了蚂蚁、蜜蜂、阿米巴状细胞和鲱鱼等的事例,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来把这些生物的捕食、筑巢、育后等生活情形加以通俗化、形象化的描述。当然,在其中,有些生物的描写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如阿米巴状细胞和鲱鱼。在经过了详细的说明后,作者就在此基础上加入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将本文的写作意图给升华了。人类社会其实跟生物社会一样,在有些领域很是相同的,只要作为人类的我们对生物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用生物社会的某些特性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的话,人类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有长足的发展。对此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作者具体到科学的领域,举例给予读者说明,给大家指出了科学若要发展得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思想的道理。

  根据文本特点,本设计在预设中体现出如下特点:

  1、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入深层探究,以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文本的几个重要问题,最后从文章趣味性和写作特点进行把握。

  2、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读者可以发现本文写得似乎并不像科技论文,相反,此文的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做到了将深奥的科学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文章里还有很大的一个特点,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让人易懂。这一点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并做了较好的指导。

  3、本文作者本着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将一个医学家的观点用诗人一样的笔触写给读者看,在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中,让我们理解了我们常人很少能够涉足的领域。因此设计中也关注到了文本的行文风格,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是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进化的知识过程中,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较法。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释疑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学生自渎课本资料分析思考:

  1、什么是化石,不同地层化石的规律是怎样的?

  2、始祖鸟的形态特征说明了什么?细胞色素c的不同差异说明了什么?

  3、什么是比较法,比较的意义是什么?

  B、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进化的历程:

  结合课本上的生物进化树并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学生通过植物的进化历程,推测出植物的进化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2.动物进化的历程:

  科学家适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四、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可算是七年级内容的一个小结,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会遗忘很多,所以课前最好让学生自己预习,搜集植物方面的内容,比如植物的形态结构等,这样的话整堂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进化树是这节很重要的,讲解进化历程的时候多结合这个图。所以这节课可以说是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一个结合。

生物教学设计9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索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墨守成规,照搬硬套,否则只有造成教学的公式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欲望。

  1.探究性讨论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生物学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的不同;广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2.探究性实验; 生物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生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求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提出问题——骨为何具有这两重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之后教师稍微复习初一生物中植物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假设:骨含有无机物有机物。接着,通过骨的锻烧及其在盐酸中的浸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据此结论让学生畅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练应注意的事项。

  三.探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前人之言已经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其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详尽的计划。同时,在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最后,观察时,要伴于积极的思考,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各观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只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总之,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质疑问难,学会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屏显水葫芦图片,问:图片上的这种植物叫什么?(生答。)几十年前,我国为了净化水质引进了水葫芦,没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惊人,现在已给我国造成严重的危害。请看今年11月27日《大江晚报》的一则新闻:(屏显新闻链接)

  “绿魔”侵入上海外滩

  本报上海11月26日电绿!到处是绵延的绿!从11月23日开始,上海黄浦江景观水域满目都是随波漂荡的绿色水葫芦,或呈带状,或堆积成毯,绵延黄浦江中下游水域约20公里,看得游客触目惊心。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水上环境管理处表示,目前,水葫芦爆发的速度已经超过作业部门的打捞能力,因此黄浦江上游已告“失守”,漏网的水葫芦顺流而下,漂至外滩。这也是“绿魔”今年首次侵入上海景观水域。

  记者昨天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看到,黄浦江景观水域四处漂着绿油油的水葫芦,尤其是江中心更是形成了两三条绵延数公里的带状水葫芦,如同一条条绿色丝带,在靠岸的滩涂上,被潮水带来的水葫芦更是堆积成片,如同一块块绿毯,而在一些死角处,水葫芦更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得“水泄不通”。江中,一条打捞船正奋力地捞着水面上的水葫芦,而船上的水葫芦已堆得如同小山一样。

  请学生朗读新闻。

  去年,黄浦江、苏州河打捞水葫芦总量达10万吨,今年估计将达100万吨。因此,水葫芦在记者的眼里成了“绿魔”。那么,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是怎么称呼它的呢?(生答:生物入侵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梅涛的文章《生物入侵者》,了解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

  二、质疑探究

  1、读题目,说说学习本文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生提出问题,师生相互交流答疑。

  教师准备问题:

  屏显想一想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怎样的?

  3、本文还介绍了那些生物入侵的知识?

  4、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屏显本文写作思路,明确本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这是逻辑顺序。)

  速读课文比赛,圈点勾画出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重点探究

  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把事物说明得清楚明白,还要运用说明方法。

  屏显品一品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例句,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屏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拓展延伸

  屏显说一说

  1、从文章中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作介绍、相互交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克式鳌虾、一枝黄花等,屏显图片)。

  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畅所欲言。

  五、教学小结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设计

  屏显做一做

  在搜集生物入侵者材料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11

  1.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的一章内容,涉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是承接上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章节,而且通过学习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初步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学习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打下基础。同时这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观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

  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进化的实质(B:识记)。

  2.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而唯物主义理论和较有说服力的进化理论的创立过程的学习,了解科学研究与生物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和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3.1教学重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

  3.2教学难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学情分析

  4.1知识准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步思想,又学习过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殖等知识,为学习生物的进化作了知识准备。

  4.2情感准备

  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和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等现象困扰着学生,如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它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为什么会进化?如何进化?……这使学生产生要去了解和解答相关现象的强烈渴望,即求知欲。

  5课前准备

  5.1资料准备

  利用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等参考资料,通过因特网搜索,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由来(准备了4种学说:进化论、特创论、智慧设计论和迁居论)、生物的进化用进

  验证突变与选择的关系

  实验背景:教材在《生物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内容中,仅仅是从理论上解释了突变与选择的关系,认为突变是不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自然选择。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往往认为环境(如药物)诱发了突变,即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突变的原因和突变的性状间是相对应的。为证明突变与选择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了莱德伯格夫妇(V.Lederberg和V.Lederberg)设计的影印实验,较好的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6教学反思

  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节课设计了2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开展不同程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一是在目标指引下进行课题式研究,二是为了“教”而学。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既要关注知识结论,更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来自学生各方的发言不断产生着各种各样的互动效应。而我自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当学生的观点一致,但研究的角度不同时,我总是引导学生互相辉映;当学生的观点相悖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展开争论,相互启发……

  由于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都属于假说,通过课题式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要尊重科学,区分假说与臆测、凭空想象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追求真理的艰难及学习科学家们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为学生对科学的研究留下无限空间。通过师生角色兑换式学习,在“学生”的不断装糊涂和不断“犯错误”下,由“教师”不断替“学生”澄清概念和纠错中让学生实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涵”的意义建构。通过突出理论创立过程的研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科学知识和现象的一般方法。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

  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

  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第二自然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教学难点: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么是“生物钟”这个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同学们都很喜欢猜谜语,我们来比比谁猜得快。

  (出示谜面:兄弟三个爱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它们会走没有脚,它们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起床,什么时候上学去。

  板书:时钟

  生说时钟的用途。

  同学们,有一位伟大而神奇的魔术师,它能让你在没有时钟的时候掌握时间,猜猜这位伟大的`魔术师是谁?(板书:自然界的)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头脑中会产生哪些小“?”呢?

  学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2)这些时钟是怎样的?

  (3)它会怎样向我们报时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简要板书)

  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同学们,要想解开小问号,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2、是,读课文是我们解开小问好的办法。在读课文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1、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还可以请教老师。2、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自然界的时钟慢慢的要敲响了,你们准备得怎样了呢?

  (过生字关:出示本课要学的生字。小组合作学习,把生字的音读准,不会认的字作上记号;互相帮助,如果都会认了,小组长检查,读对了,请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发“笑脸”)师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及时表扬合作学习好的小组。

  4、生字朋友带来了一连串的生词,能读出这些词语吗?(不带拼音)

  发现蒲公英夜幕降临不声不响地洞底细

  拜访内部(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字词中没有的词语。(带拼音)

  (喇叭绽开美貌巡逻辛勤)顺势问问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些词语的。

  5、让我们把生字词送回课文中,读一读课文。

  6、分任务朗读课文,顺势正音。(出示朗读要求:坐姿要端正,声音要响亮朗读有自信,抑扬有感情。)

  7、师范读课文,思考: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一种时钟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这些花是怎么报时的呢?

  通过你们的介绍,你们知道徐老师明白了什么呢?请大家仔细听。

  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话有什么发现。

  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就是,出示:(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开了。五点钟,野蔷薇开了。六点钟蒲公英开了。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开了。夜幕降临,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课文中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写的呢?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花儿开放的样子。

  请大家挑选其中的一句话,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花儿开放的样子,边读边可配上动作。

  指名读其中的句子,适当地作出评价。

  师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想把这美丽的花儿永远记在心中吗?齐读第二自然段。

  试着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

  过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这样为我们报时的,那动物们是怎么报时的呢?只有学完课文,我们才能解决第二个小问号。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现、英、夜”。

  想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导书写“夜”

  (1)、出示几个写得不好的“夜”和范字进行比较。

  (2)、这几个字哪个字好看?哪个不好看?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3、学生观察、描红其余的两个字(提醒书写姿势)。

  板书设计:

  植物

  自然界的时钟奇妙的活时钟(生物钟)

  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12-06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09

初中生物《流动组织——血液》教学设计01-2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生物教学反思10-03

生物教学总结09-06

生物教学反思10-15

生物教学总结11-03

生物教学计划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