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7 12:22: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课题:购物小票

  内容: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课时:1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找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三张圆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鸡蛋。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学生作答)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

  (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 正 反①②③

  3 3 6分

  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

  生:12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

  板书:两张:①正 ①反 ②正 ②反

  3 3 3 3 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你能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板书)

  两张: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3 3 6分

  师:孩子们,现在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哪种烙法最快?那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

  师:也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饼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现在如果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要烙几张饼。(3张)看看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生答)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操作一下,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尽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请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片,就当3张饼,小组合作,现在开始。(生摆,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的饼烙熟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烙3张饼用了多少时间?(生:12分钟)

  说说你是怎么烙的?(生说,师板书)

  3张 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③正 ③ 反 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9分钟)请你来说说是怎么烙的?(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

  3张 : ①正②正 ①反③正 ②反③ 反 9分

  师:同学们,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烙3个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

  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个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三个。第三个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来,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快。这个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交替烙、轮流烙)板书:交替烙

  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事先作好合理安排,这样就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接下去要研究4个饼,还是这几个条件,不过要求提高了,你能不能不动手摆就知道怎么烙最节省时间?先静静的想一下,怎样讲解让大家能听明白?实在想不出来的只好借助学具帮忙帮忙。

  1、反馈烙4个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个饼,怎么烙?(生答)师板4分成2个2个。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你可以说2个2个烙。最少花几分钟?如果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烙一烙,我们帮她数烙饼的次数,就会发现4个饼最少烙几次?

  2、反馈烙5个饼

  师:如果烙5个饼,怎么烙?你能不能马上说出烙5个饼最少烙几次吗?最少花几分钟?(生答)

  烙6、7、8、9、10个饼出示课件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要烙6、7、8、9、10个饼,分别最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烙每一面饼时间 (1除外)

  烙饼的次数=烙饼的个数(1除外)

  师:找着了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接下来我们运用这条公式来解决一个问题。如:如果要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烙一个饼,最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所以,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五、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师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重点:优化的思想——“同时”“节省时间”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平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难点:规律的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

  突破这个难点时,我把“力气” 都使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做为重点,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7分钟)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总价÷数量=单价)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就叫做“小数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分钟)

  师: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10分钟)

  生1: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价格时,先是把11.5元转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转化成2.3元。在计算乙商店的牛奶价格时,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先把12.9元转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为有余数,于是我们就把12.9元转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以整数,只要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这样计算到“12.9÷6”时,除小数部分的时候还有余数,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们。

  生4: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再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生:竖式计算。(学生也可能会说其他的方法)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认为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实用,现在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大家也试一试用竖式解决这两个题目。(指名两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课练本上。)

  集体交流订正,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快餐店》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 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a+b=b+a (a+b)+c=a+(b+c)

  2、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5主题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并解答

  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4×25=100(人)

  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b 、负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C 、每组要浇多少桶水?

  5×2=10(桶)2×5=10(桶)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25×4=4×25

  25×2=2×25

  5×2=2×5

  (5)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乘法确实有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a × b = b × a

  (7)、你最喜欢哪一种?

  (8)、其实乘法交换律在我们以前就用到过,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用过(学生思考后回答),再次证明交换两人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验证乘法结合律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确实存在,那乘法结合律是不是也真的存在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举例验证

  (1)、学生自己举例,小组交流,初步验证乘法结合律

  (2)、指名汇报.

  (8×4) ×5= 8×(4×5)

  (5×2) ×3= 5×(2×3)

  (25×4) ×1= 25×(4×1)

  (3)、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4)、刚才同学们通过举例来初步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老师也用了一道应用题来进行验证,再次验证乘法的结合律。

  a 、出示例6

  b 、学生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c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

  (25×5)×2 25×(5×2)

  =25×10 =125×2

  =250(桶) =250(桶)

  d 、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25×5)×2 = 25×(5×2)

  (5)、通过刚才解决这道题,我们再一次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什么叫做乘法的结合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

  三、巩固与练习。

  1、填空。

  12×32=32×( )

  108×75=( )×( )

  60×( )=8×( )

  25×( )=( )×25

  30×6×7=30×(6× )

  125×(8×40)=( × ) ×( )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3、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5 ×37×2

  492×5×2 25×166×4

  8×5×125×40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教材27页的第2、3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

  最外层总数

  3

  4

  5

  6

  ...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四、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在教室内围一围。)

  4.请你思考:(课件出示同学开联欢会时的欢乐情景。)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希望工程”吗?谁知道“希望工程”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1年节约的钱就能资助一名西部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学习一年的学费呢。

  我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心底为之一颤,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有许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受益。因此,老师计划我们班也将参与一次援助失学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计划(贴计划),在老师的计划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我这个计划做的有点不切合实际,钱太多了,我修改一下,加上个小数点,这回请同学们再来估算一下,现在一共要花多少钱?

  3、生估算,说明估算的方法。

  总结:小数估算的方法与整数估算的方法相似,也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

  4、师:这几名同学估算的到底准不准呢?与正确结果究竟相差多些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座位上用计算的方法,独立验证正确结果是多少?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看谁用的方法多!(生笔算)

  5、指生到黑板板演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其中有两个分步,两个综合,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从运算顺序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从运算过程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7、出示各种运算律的统计表。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5+8)×0.49×5+9×1.6

  4.6×19+5.4×19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 ---- 上填上运算符号。59×2.5×0.4=×(×) 7.8×15+2.2×15=( + )×15

  0.2×1.25×5×8=(×)×(× )

  9.63×2.5+9.63×7.5=( )

  ( )×0.8+5× ( )=(+39.2)×5

  0.63×99+0.63=()×( )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8×0.4) 7.69×101

  8.36-2.48-3.52 46×0.33+54×0.33

  0.25×39+0.25 0.125×72

  4、选一选:24.6× 4.6+246× 0.44+24.6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是( )。

  (1)24.6×(4.6+0.44+1) (2)24.6×(4.6+4.4+1)

  (3)24.6×(4.6+4.4)

  四:知识整理。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吗?谁愿来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能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