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秋思的说课稿

秋思的说课稿

时间:2024-05-06 17:48: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秋思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思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思的说课稿

秋思的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秋思的说课稿2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等。基于这样的单元目标,我设计了这首元曲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

  1、关于导入。

  在导入上,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说说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背背秋天的古诗。这两个环节,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相同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主要是为我接下去讲授《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做铺垫。因为这两首元曲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是两位作者眼中的秋天并不是相同。

  2、关于理解课题。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所以我出示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帮助学生理解曲牌名。

  3、关于初读。

  语文要读,那古诗文更要读,所以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出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

  4、关于读词品句,品味诗文意蕴。

  这个部分我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在脑际形成意境。其次,读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在评价中我注意授之以渔,渗透学法。如语文学习,就得这样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5、关于课外拓展。

  对事物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是人类思维的基础,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因为两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础。通过找出相似性(共同点)和相异性(不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发现两首元曲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另外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收集和阅读诗歌,所以我另外又拓展了几首,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诗歌。

秋思的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感受豪放词的风格特色。教学难点为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2、学法: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词意初读(节奏情感意境)。

  (1)文学知识。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三)诵读,自主赏析。

  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四)品读,品出韵味。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渔家傲.秋思》,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2)睁开眼,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生: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日、古城、浊酒、羌管声、霜、泪水),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加之联想和想象,用你们的生花妙笔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2、品出情感:

  (五)说读,说出心声: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他们听:“我在塞下。”或着说“我饮一杯浊酒。”

  (六)总结本课。

  这首词写了边塞的战地风光,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丝丝悲凉,但这悲凉,哀而不伤,悲的壮烈、悲的豪迈。我们体会到豪迈诗风的同时,更多感悟的是作者那份浓浓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这种情怀能伴随我们成长,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利用网络搜集两首边塞诗,仔细体会,赏析。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如大屏幕所示。

  上阙异:大雁边声。

  长烟落日。

  孤城紧闭下阙情:思乡之情。

  建功之情。

  爱国之情。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秋思的说课稿4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元曲(元)马致远。

  曲牌名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秋思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二、说教程。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三)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秋思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 (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 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 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五、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秋思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品析《秋思》的精炼的语言。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①朗读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既脑又动笔,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散曲《天净沙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看插图品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插图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

  5、《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

  再循循善诱,

  设疑提问:

  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

  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秋思的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元曲(元)马致远。

  曲牌名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秋思的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之《渔家傲。秋思》,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并背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豪放派的的诗风,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思想之情以及对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该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是掌握鉴赏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词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法——熟悉内容,感受情感。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5、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和积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打好了学词的基础,对词的内容也有了独立感悟的能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点拨法,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赏。播放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风格的两首古典音乐。我设计的导语是(你能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吗?并板书课题)。

  2、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环节二中我通过范读、学生个别读、全班理解性的齐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词意、词情。

  3、品。同学们看看词的上、下阙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了哪些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了什么情?上阕的写景和下阕的抒情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引导得出本词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壮志难酬,并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和不重视边功的愤懑不平。)。

  4、读(品味该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体味作者的感情。

  5、背诵。

  6、作业。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我设计的板书会让学生对词的内容及情感有清晰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词的脉络。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秋思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二、说教程。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三)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秋思的说课稿11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元曲(元)马致远。

  曲牌名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秋思的说课稿12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秋思的说课稿13

  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诵读《秋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秋思的说课稿14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元曲 (元)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秋思的说课稿15

  一、古典文学话“秋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河水人家,古道北风瘦马,斜阳夕下,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秋思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6-15

《秋思》教案08-10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04-24

《秋思》的教案优秀08-01

《天净沙·秋思》教案08-26

《天净沙秋思》教案03-10

天净沙秋思教案01-23

秋思优秀教案03-04

秋思教学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