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25 15:18: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 8/21÷4/7=( ) 8/21÷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尝试列式;

  ○2组织折纸实验;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第二步: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2.反馈交流。

  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燕子妈妈笑了》是是一个童话小故事,讲了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三次,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小燕子妈妈很高兴。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还应该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真”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品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体验中自已去获取,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说中提升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虽然只是一年级,但是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就呈现出思维活跃,见解独特、个性体验丰富等特点,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好读、好问、好想、好说,再加上学生又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这节课中,我既给学生创造单独读书、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实施一定方式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此外,根据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喜欢表演的特点,我决定在学习结束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依据自己的个性体悟,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三、 教学目标的阐述、研究的依据与落实目标的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注重培养和提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在内的人文素养。”因此,依据课标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 15 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良好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因此我设计了,在观察中了解冬瓜、茄子的外形特征,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一种事物;在阅读中使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随文认识识字条中的 14 个字,并练习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也正处于培养发展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四、 教材,学法评价手段确定的依据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一课改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游戏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且运用观察、表演等多种形式,选择了以全体学生参与,教师适当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观察后读,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流程预案: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㈠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开放式教学,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

  下,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 认知方式、情感表现特点等 ) 在教学伊始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利用实物,创设了形象、生动、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想学、要学、乐学的动机。上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蔬菜,你们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呢?”这时,我拿出了冬瓜和茄子,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然后,适时告诉学生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从而引出单元主题——认真。单元主题引出后,我这样问:同学们观察的这么仔细,那小燕子是怎么观察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妈妈笑了》。(板书课题)这样充分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中来。

  ㈡阅读课文,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创设识字学习的情境,直观、形象的图片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起其参与意识,游戏和竞争的学习方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然后运用多种游戏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我设计的游戏有:请学生当小老师组词读,开火车读,做猜字游戏,开展小竞赛:比一比谁的记字方法最好,(把自己记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接着我又设计了收获游戏 , 把所有的背面带有生字的“冬瓜”、“茄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菜园”里。这时我说了句,“请我们班的‘小燕子'们到‘菜园'里采摘吧!要求读出后面的字或词(如果是字用这个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如果是词用这个词说句话)字、词有:大小 躺 挂 细毛 小刺 青 紫,并让学生把这些字、词分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为了理解“躺”和“挂”,使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到前面来摆一摆,这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收获游戏”的环节,我通过创设“丰收的菜园”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也融入也巩固练习,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这是本课教学中生生互动的一个兴奋点。最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过关,如果全认会了请 用你们喜欢的方法互相奖励。这样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习在交流中达到了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㈢深入读书,深化明理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要以读书为主,以读代讲。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

  读书兴趣,以提高读书的效果。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学中我还进行句式训练(引导学生用:小燕子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这时我要求学生大胆说,我指导学生说完整、通顺的句子。)句式训练的内容,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使文本和学生的经验沟通,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㈣表演想象,学以致用

  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能使学生创造性地组织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同学生一起表演,师生互动,体现了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表演,然后在班组中汇报表演,表演时我接受了学生的邀请,扮演了燕子妈妈。这样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十分兴奋,这时我抓住时机,问 “小燕子三次到菜园观察冬瓜和茄子结果不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就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为了让学生发散思维,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燕子妈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还有哪些?学生说得非常好,有的说:“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手摸。”、“可以用耳朵听。”“可以用鼻子闻。”、还有的说:“可以用嘴尝。”等等。这时我总结,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观察事物都要认真、有耐心。

  ㈤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的大小、颜色和形状,注意要认真,讲给爸爸、妈妈听。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课堂中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课堂中的许多游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比较满意:

  1. 随文识字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设计了当小老师、猜字游戏、收获园等识字游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达到了学习的最佳境界。

  2. 阅读教学时,我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体验和积累。

  3. 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表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虽然上的较成功,但不足之处不容忽视,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做“收获游戏”时,对词语的分类这一部分掌握的不好,他们只能分类,但说不出这样分的理由。我就应及时引导,结合儿童的语言,用具体实例进行阐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的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应辩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主备的是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在这里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备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我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理念: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我最先做了这样一件事——

  研读教材,找寻初三阅读教学与中考阅读考查的结点

  《送行》是一篇散文,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很多,但如今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初三年级时间紧、任务重,我想,我们不能和以往那样停留在对文本的精细解读上,应设法把中考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糅合进来,边“磨刀”边试着“砍柴”,方知“磨刀”的功夫是否到家。

  这个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疑为学之始”,意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而《送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正是承载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教学任务的鲜活文本。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首先要与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联系起来,把设疑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细读教材,点点疑问聚心头。本应情真意切的送行怎么写成了尴尬的滑稽场面?为什么这样的送行是一场滑稽戏?……稍加归纳,发现这些疑问其实就是有关主题、结构、情节、语言、标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仔细一想,现在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不也就是围绕这些点去设题的么?

  每年中考,总有不少学生惊呼曾经读过原文,但看其成绩似乎也没有沾什么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当初读到那篇美文时,他们浅尝辄止,并没有学会设疑。掩卷而思,觉得何不借助这篇,借助这个单元培养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东风,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时文、美文呢!何况新课标就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找到了这一结点,如何设计这节课,似乎就豁然开朗了。

  接下来,我又研究了一下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打算分两个版块进行,先通过“‘勒罗的车站送行’是真情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接着再以“我们阅读时文、美文时可从哪些角度质疑”的问题,串起这一节课的后一部分内容,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中考真题进行课堂演练。

  通过这两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解读文本、掌握方法,第二课时提供“亲情”美文,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篇课文我拟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透过文字去研究的内涵,发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3、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

  重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

  【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第一个角度——

  【聚焦文题】

  文题是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究过的40多套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 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的内容——

  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

  【聚焦结构(情节)】

  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主旨的角度来设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

  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内容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定向质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后还有很多疑问,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后,帮他们归纳出所提问题的角度。因此我设置了下一个环节,那就是——

  三、自由质疑,以“渔”捕“鱼

  我在学生亮疑后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质疑的常见角度——

  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

  然后让学生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则由学生课后解决。

  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学会从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角度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20xx、20xx年中考语文考查的记叙文拿出来,《做客》《向泥土敬礼》,(两篇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阅读),这时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角度分组质疑,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向泥土敬礼?

  “做客”有什么含义?以“做客”为题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活动,再次明确多角度质疑对阅读美文、时文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多角度深层理解时文、美文,这不仅为备战中考服务,也能提高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别朋友的人尴尬、局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却真情流露;其实有时候人们有真情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而无话可说,而这是一个渴望理解与沟通的社会,必要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去表达感情,学习去流露真情。

  在你中考的征程中,这样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你阅读时不妨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多角度质疑,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

  布置作业:

  1.课后再读课文,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譬如语言方面、写作方面……)并请进行深入探究。

  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生活中现象的看法。

  某日,镇上的一个丧主为老人出殡。本来这位霍姓老汉只有两个女儿、女婿,没有儿子,而在送葬队伍的前面,却出现了儿子、孙子披重孝、打幡、端盆的角色。经村人指点得知,儿子、孙子及队伍中七八人,都是雇的哭丧公司人扮的。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不仅在于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百态,能“国事、家事、天下事”多多关心,做新时代富有个性的中学生。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常见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它从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物体与物质内容的分支课题。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级研究主题。本课从材料的来源认识材料的分类,然后通过寻找教室里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使得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为单元后续的《纸》、《金属》、《塑料》三课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课起到了单元统领的作用。

  本课虽然没有技能操作上的难度,但很鲜明的是它需要将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将学生由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

  星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的层次上。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进入“材料世界”的同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来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便达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这些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学生对常见的材料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然而他们的这些认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规整的,无法有效归入到知识体系中;而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显得参差不齐。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的,系统的建立材料的概念,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物品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的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 能够用看,摸等多种感官来研究常见的材料。

  ② 会通过观察与交流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 科学知识

  ① 认识到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② 理解常见材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③ 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② 意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其中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的是:

  1、 认识到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我将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身边和教室中的现成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

  2、 理解常见材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材中是用文字图片直接出示向是介绍材料的分类标准和种类,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多列举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巩固学生对着两种此阿里的区别能力。

  需要教师突破的难点是:

  会通过观察交流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观察所熟悉的自己的鞋子为切入点,分成三步来剖析:先对鞋子进行观察,找出球鞋由哪几种材料制成,然后给这些材料归类,最后再分析选取这些材料的原因。通过这一具体的观察活动,发展学生对材料性能与用途相联系的认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 分析玩偶,揭示课题。

  二, 认识材料,根据来源分类。

  三, 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关系。

  四, 观察物品,分析材料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五, 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

  六, 总结全课。

  第一部分,分析玩偶,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部分,我将以学生常见的毛绒玩偶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随后抛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绒玩偶的各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引导学

  生关注到本课主题:材料。揭示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为后续观察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认识材料,根据来源分类。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将采用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学习用具与教室内的物品开始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再进行交流分析,从丰富的材料种类中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所有的物体都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作而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制成的,一种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一种材料可以做出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对材料的观念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然后,教师将指导学生把材料按照它们的来源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通过语言的介绍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刚才寻找的材料,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达成培养他们分类能力的技能目标。

  第三部分,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关系。

  这一部分我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人造材料都来源于天然材料。当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生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例子。

  第四部分,观察物品,分析材料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多的人造材料呢?”由这个问题进行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不同的需要要使用性能不同的材料。学生可能在这里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要利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进行举例说明。老师先用毛绒玩具进行演示分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鞋子进行层层分析:鞋子有哪几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别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通过实物举例,能使得学生理解材料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

  通过视频材料来让学生了解新型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说出生活中的新型材料。

  第六部分,总结全课。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投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本课使用较轻的沙包来组织教学,目的就是想通过学生自我的尝试、比较、提高的一个探索过程,更有利于逐步改进投掷的技术动作,为以后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种玉米”为达配教材,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同时也是主教材的一个巩固和延伸,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1、从儿童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二年级儿童骨骼、关节、肌肉发育不完善,爆发力差,上下肢协调性差;灵敏和柔韧性是这段时期重点发展的项目。

  2、从儿童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二年级儿童在认识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感知事物时,无意性的情况明显,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学生的意注力易分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肩上屈肘,背后过肩。

  2、教学难点:快速挥臂动作。

  四、说教法和学法

  体育项目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针对本节课,在主教材原地正面投掷沙包的教学中,采用创造、模仿、想象、体验等手段,先让学生掷纸飞机,然后在练习沙包。最后配个游戏:种“玉米”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学,然后再教给孩子们标准的投掷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不仅能掌握正确投掷动作,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象融入课中,体现了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张扬个性的风格,增强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美好情感。

  1、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游戏法、谈话引导法、动作示范法等,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运动激情。

  2、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采用想象、游戏、体验、模仿、互助等方法,自主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以原地正面投掷沙包为主线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首先,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采取不同方位的集合与解散练习,并强调小组到达指定地点的速度,此环节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同时取到了热身的作用,还培养了小组内的凝聚力。其次设计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一方面能充分活动手腕、手指等关节,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更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本课主教材的练习中去。

  在教材的学练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投掷动作。第二环节,让同学示范,教师推荐原地正面投掷沙包的动作,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师的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然后集中归纳动作要领,通过自主创练——模仿体验——归纳新知这样一个过程,加深了学生理解接受新事物、新动作的印象。通过两人合作学习,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气氛,促进了正确动作技术的定型。让学生能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小组展示,师生间的相互评价,来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一项运动技能,同时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乐,并通过玩来达到掌握原地正面投掷沙包动作技能的目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练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辅助教材选择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将投沙包的动作引用到游戏当中,跑、投结合,巩固投掷动作,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很好的配合了本课的主教材,同时也符合体育课程上、下肢达配的教学规律。

  最后,随音乐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放松,小结中对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给予了表扬,对学生间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给予了肯定,对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一项运动技能给予了掌声。

  六、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原地正面投掷沙包动作有85%的学生完全掌握,有关15%的学生能够完成。同时本班的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强。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第三单元讲的是《我们的民主生活》。前面两课讲了班队干部选举的方法和集体事情应该大家商量,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知道了民主集中制这一民主生活基本原则,了解了民主选举班队干部的一般程序,在此基础上,本课《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通过是否参与集体活动,如何参与学校、班级工作,“闲事”如何管等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进而引出第四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

  知道应当认真执行经民主程序制定的计划,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2、能力目标

  学会管理自己,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培养为集体做事的能力,热情为大家服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为集体做事的快乐,激起学生为学校、班级做事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参与学校活动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能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热情为大家服务。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工作。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小组辩论、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二

  我可以作什么

  活动一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一)情境谈话,缩近距离

  上课伊始,我会从“六一”儿童节入手,问同学们:“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然后继续引导:“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将举行校园小明星表彰大会和歌咏比赛,可是有几个同学却找老师,有的说自己的校服小了,有的要请假,说早就和爸爸妈妈商量好了在一起庆祝,还有的说全班这么多人,缺一个人没关系。这几个同学都不想参加歌咏比赛。老师该不该答应这几个同学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帮老师出一出主意。”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能较快地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二)小组讨论、汇报、达成共识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同学都要发表看法,最后组长把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意见在班上汇报,可相互质疑。

  如果不想参加就不参加,那么,集体活动会怎样?

  如果大家都抱有“缺我一个没关系”的想法,结果又会怎样?

  为什么集体活动大家都要参加?

  (3)通过讨论与汇报,使学生形成共识。

  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活动的成功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作为集体的一员,有责任参与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

  (板书:集体活动积极参与)

  (三)联系实际,强化认知

  1.以前,你参加过哪些集体活动?哪些活动没有参加?

  2.以后,遇到集体活动时应该怎样做?

  (设计理念:“听听激动,做做不动”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思品课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认之深,情之真,才能意之坚,行之久。)

  活动二

  我可以做什么

  (一)过渡谈话,导入活动二

  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同学们都知道了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添彩,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其实,让老师更为自豪的是咱们班的信资瑶、毕钰焓、刘一诺三位同学,我们班的每一期黑板报,都是这三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出的,她们搜集资料,打格子,画图画,出的黑板报被评为一等奖,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同学们,你为学校、班级做过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心情怎样?有什么收获体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快快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分享快乐

  学生回忆以前的生活,讲述自己为学校、班级做过的有益的事情,总结得与失,体验为集体服务带来的快乐,并与组内的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设计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为学校、班级服务的情感体验,从这些已有经验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班级交流,共享快乐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几个小组到讲台前汇报,全班同学一起享受为集体服务的快乐。

  (板书:我为集体热情服务)

  (四)辩论延伸,全面发展

  1.有的同学认为为学校、班级做事会占用很多时间,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2.有的同学认为为学校、班级做事没有什么好处,不想白费力气。

  出示两种想法,让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为集体服务的.关系,明确只要时间安排合理,既能快乐地为集体服务,又不影响学习,还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设计理念:我根据平时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辩论,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倒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教学,既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又强化了学生的正确认知,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总结提升,突出主题

  师小结:不管是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还是班级、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都应该主动参与,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板书: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八、板书设计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简练明了的板书,意在提醒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集体热情服务,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九、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课堂上,我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我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始终。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画风》说课稿02-22

《春酒》说课稿03-10

《难忘……》说课稿11-27

《恐龙》说课稿11-28

《小池》说课稿12-18

《燕子》说课稿12-12

《鲸》说课稿11-25

《荷花》说课稿12-03

《长城》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