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6 09:15:2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记者采访导入:

  小记者:我是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有几个问题想采访一下大家。请问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小记者挂上记者牌)

  学生A:我最喜欢看《少儿频道》……

  学生B:我最喜欢看足球频道。

  学生C:……

  小记者: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平常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A: ……

  学生B:……

  小记者:那如果你在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妈妈喜欢看的舞蹈也开始了怎么办,你平常是怎么做的?

  学生A: ……

  学生B: ……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细读品读课文

  1、进入主题,范读课文: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在家看电视的情况,这里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他家看电视可奇怪了,你们想不想来看一看他们家是 怎么看电视的?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2、教师:明明把他们家看电视的情景写在了书上,请打开语文书20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五课《看电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明明他们家看电视真奇妙、真有趣!你想知道他们家看电视的秘密吗?如果想那就来闯四关!

  第一关:请大家来做个游戏,课件播放“摘果子”游戏:

  认生字,学“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读课文比赛,把生字宝宝在放回课文读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

  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四人为一组读课文:

  读的好,奖给他一颗星。

  读的有问题的地方,你帮他纠正过来。

  第四关:读完之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 ),却换成了( )。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

  我们一起为了妈妈却换成了( )。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却换成了京剧?

  指名读第一小节后,同桌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2、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京剧换成足球?

  看图说图上的内容,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奶奶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重点感悟、理解奶奶的表情和心理。你从哪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读第二小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3、我们最后为什么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

  指导读第三小节,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4、用自己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1、齐读全文,读完这篇课文,你现在知道明明家的秘密是什么吗?

  2、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以后在家看电视时,你正在看你喜欢看的少儿频道,而爸爸喜欢看的《新闻联播》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把它们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

  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六。习作要求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再根据这些音响编一个故事。编的时候,要大胆发挥想象,可以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编童话故事。

  【设计理念】

  1.快乐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顾及学生的层次差异,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放飞想象,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

  3.扎实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词句训练、标点符号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表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指 导 课

  一、猜谜语引声音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老朋友,它看不见,摸不着,可它不管大和小,总往耳朵里跑。它是谁?(声音)

  声音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声音都有自己的故事,咱们今天就来选声音,编故事。

  2.点击课件,出示题目:选声音编故事

  [猜谜激趣,切入主题。]

  二、听声音学表达

  课件播放生活中及自然中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声音,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达尝试用拟声词说听到的声音。

  [由于播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学生们很快就沉浸在听声音的喜悦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通过示范要求学生用拟声词说说听到的声音,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现听到的声音,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

  三、听声音说画面

  过渡:生活中的声音是丰富多变的,即使同一个声音,不同的人听,也会有不同的想象。

  1.课件播放铃声。

  2.让学生用几句话说说听到铃声想象到的画面,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说清楚,争取说具体。

  [生活中的声音必然是和一定情境相联系的,所以选声音编故事必须要唤起学生这种与声音相联系的情境的回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由一种声音想开去,想象各种不同的画面,为后面能编出各种不同的故事奠定基础。]

  四、听声音编故事

  过渡:一个简单的声音就激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想象,如果把几种声音连起来听,可不可以编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1.课件播放:羊叫声、狼嗥声、狗吠声。

  [选择彼此有联系的声音,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

  2.学生先用拟声词说说听到哪些声音。

  [弄清听到的声音,是编故事的第一步]

  3.同桌讨论,试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倡导自主识字,提升独立识字的能力。

  2、会写书、发等6个字,学习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火车的`知识。

  【学习难点】

  生字的识记,汉字的规范书写。积极地质疑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能自主识字,提升自己独立识字的能力。

  3、会规范、认真地书写名等6个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良好书写习惯地养成。

  〖学习难点

  生字的识记,汉字地规范书写。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图说话,导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几位新朋友,如果你认识他们就有礼貌地和他们大哥招呼吧!

  课件出示形态各异的火车。学生看图有礼貌地打招呼。

  2、他们要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他们的故事。

  板书出示课题:33 火车的故事

  你能读读故事的题目吗?学生认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利用形态各异的火车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发展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课前透视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磁带、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例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对话平台

  欣赏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识字

  1、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4、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7、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朗读

  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2、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教者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5、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用游戏的方式将上节课的生字再现,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组歌》选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培养在朗读中想象的能力。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角度拟人手法的妙处。

  3.仿写文章精彩语段,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培植学生的博爱心灵。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2.理解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突破方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借助形象感受诗歌意境,进而在朗读品析、语段仿写中深入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歌语言的形象美、凝练美。第一首诗由歌咏爱情到歌咏对其他更广泛事物的爱,最后坚定地表明“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抒情层层深入。第二首诗多角度比拟,表现“雨”为他人而生活的崇高品质,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中间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更坚定了奉献的信念,最后竟然与其他事物融为一体。这样的构思学生不易把握,可以采取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教师可以集中讲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想象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2.读写结合法:在品读的过程当中,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领会诗歌高尚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设计(一)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两首咏物诗。

  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两首咏物诗都从自然中的寻常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赋予它们人的品格和意志’

  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这类文学创作的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古今中外的作家们经常使用。这类作品表达更加形象、含蓄,留给读者更多阅读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今天我们学习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两首散文诗,欣赏托物言志类作品中的两篇杰作。

  设计(二)联想与想象小练习:

  假如请你赋予海浪或者雨以一定的意义,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你将赋予它们什么呢?

  示例1:我要赋予海浪勇敢的斗士,因为它敢于面对一切恶劣的天气,敢于冲破一切阻碍,不信,你可以看看岸边的礁石,他们总是被海浪咬得千疮百孔。

  示例2:我要赋予雨生命的使者,春天,一场小雨,会使草木萌发,百花盛开;夏天,一场大雨会使小河水满,河里的鱼虾游得那么欢快;秋天,一场细雨让红透的秋果喜得合不拢嘴;冬天,雨化作洁白的雪,让灰暗的天空撒满洁白的柳絮。

  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朗读课文,感受诗中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同时注意圈画出优美的词语,体会其中的妙处。

  生自由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对海岸立下的爱的誓言。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璀璨:形容珠玉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2)四人小组,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3)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画面,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示例: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细腻;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美景;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

  2.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海浪与雨的丰富内涵。

  教师:海浪和雨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形象生动,富有思想情感。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领会它们给了世界什么?对生活,它们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境界?

  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思考以上几个小问题,然后交流。教师倾听学生的理解,并适时点评,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的运用,例如:海誓山盟、亲吻、坚忍而有耐心、拥抱、扑倒等。

  之后,完成两个小活动:

  (1)续写《浪之歌》第5段,或者仿写《雨之歌》第1段,领会它们的生命抉择。

  续写示例.:曾有多少次,我将月亮的影子浸在我的怀里,将他冲洗得更加温润亮泽;曾有多少次,我倾听一群被白沙鱼追赶得疲惫不堪的沙丁鱼轻轻地叹息;曾有多少次,我慷慨地献出我滋养了多年的海藻,给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解除饥饿的痛苦。

  仿写示例:我是七仙女项间散落的项链,洒在秋日的山林,孕育出林间红红绿绿的苹果。

  (2)扩展《浪之歌》最后一个句子,根据你的理解,将代词“这”变成具体内容,领会海浪的人生境界。

  示例:对海岸忠诚无悔的爱情,就是我的生活;对周围众生忠诚无悔的爱恋,就是我的工作。

  3.师生小结,明确海浪和雨的丰富内涵。

  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守着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三、学生质疑,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学生的质疑可能有:

  (1)“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可是,我在恋爱呀!而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3)将《浪之歌》看做一首爱情诗可以吗?

  (4)《浪之歌》中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5)《雨之歌》中前后内容是否重复?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启迪学生探究答案,肯定学生言之成理的见解,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主旨深入理解,教给学生围绕整体解答局部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拓展阅读,与作者零距离接触

  多媒体展示《组歌》的“引子”部分,引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执著的理想追求。

  组歌引子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泪会净化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生的隐秘和它的玄奥;笑使我接近我的人类同胞,它是我赞美主的标志、符号;泪使我借以表达我的痛心与悔恨;笑则流露出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和欢欣。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尸走肉;在我听来,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胜过管弦演奏。

  夜晚来临,花朵将瓣儿拢起,拥抱着她的渴望睡去;清晨到来,她张开芳唇,接受太阳的亲吻。花的一生就是渴望与结交,就是泪与笑。

  海水挥发、蒸腾,聚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抱。云的一生就是分别与重逢,就是泪与笑。人也是如此:他脱离了那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的世界中蹒跚;他像云朵一样,经过了悲愁的高山,走过了欢乐的平原,遇到死亡的寒风,于是回到他的出发点1;回到爱与美的大海中,回到主的身边。

  五、课堂练习摘读,积累课文精美语言。

  (1)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彩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2)分类集纳语言美点。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子、联想丰富的句子、透射哲理的句子、特别喜爱的句子:段分排比构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六、作业设计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不俗,直接切入语文学习。三个导入各具特色,第一个导入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人手,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累,领会托物言志手法的特色,便于学生更好地拓展思路,更快地理解<组歌》的思想内涵。第二个导入设计是利用学生的语文能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进生活感悟,直接切入到对海浪和雨的理解,利于与课文形成比较。

  二、熔语文学习、思想教育于一炉。本文学习设计了几个小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训练中接受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感染。

  比如:自读想象画面,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续写、仿写,对关键语句的扩展理解等,设计非常巧妙。

  有关资料

  一、作者资料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1《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炽热的恋情、拟人的杰作

  《浪之歌>赏析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也是纪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

  读完《浪之歌》,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他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不仅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都符合海浪的特性。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是纯然东方的。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守护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缘由。

  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三、《雨之歌》赏析

  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涵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诗相同的是,它主要采用的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但是它并不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一,从第3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6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2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5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7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四、纪伯伦诗歌赏读

  美之歌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使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是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娄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

  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里。

  在《美之歌>里,诗人把美当成上帝、真理。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其力量也非常神奇,可以主宰生死存亡,可以令你获得爱情、灵感,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美丽,净化人的心灵,使社会变得崇高起来。同时,她也可以“赛过狂风暴雨”,摧毁一切。诗人在这里不是在演绎哲理命题,而是用艺术的散文诗形式和优美语言,形象地阐述美的作用与意义。

  在纪伯伦前期人生哲学观里,美,有着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如他认为,“美是一种威严可怕的力量”,是一种“神力”,“只有在美中才有真理”,“只有在美中才有光明”,“美可以使你们的灵魂归真返璞至大自然——那儿本是你们生命的起源”等。在《美之歌》中,也具有这种神秘主义因素,如“我(即“真”)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等。美成了超然之物,成了主宰生灵万物的神。

  在纪伯伦后期人生哲学观里,美,开始逐渐褪减神秘主义色彩,而强调人们自己对“美”

  实践的重要。如他说:“你们到处追求美,除了她自己做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到她呢?”这里强调了要你自己去“找”,又说:“美是凝视自己镜中身影的永恒。但你们就是永恒,你们也是明镜。”“美在情人的心中,真在耕者的臂里。”“世上只有两个元素,美和真。”这就是说,美并不是一切,世上除了美之外,还有真。美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现实的、实践的,创造的,是掌握在人们自己手里的。不过《美之歌》的“美”,还没有进入到他后期这种境界。

  《美之歌》这首散文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人以充沛的激情,运用众多而生动的比喻,并把许多经典典故通俗化、故事化,把个十分抽象的理念(美)演绎得具体形象,令人神往并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深沉思考。再加上新颖的意象和象征,以及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有如一气呵成,行文华丽、流畅而富有音乐性,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是《美之歌》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色,也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被称之为“纪伯伦风格”。

  纪伯伦散文诗创作的数量多,内容丰富,体式多样,叙述型、抒情型、议论型、故事型、寓言型、戏剧型、单纯对话型、书信型、分行诗歌型、长篇、短篇,以及小诗、格言等等,各种体式都有。他为世界散文诗宝库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15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8

语文教案01-18

语文阅读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