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5 15:48:52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平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平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习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习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平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平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中国),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中国),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平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平面为参考面,与自转平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材简析】

  《凤仙花的一生》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8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种植凤仙花活动的总结课。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同学们亲历了从播下一粒凤仙花的种子,到收获更多的凤仙花的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凤仙花进行栽培、管理、观察、记录,形成了对凤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认识;知道了凤仙花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时间,以及凤仙花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课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一)展示并交流种植的凤仙花生长变化记录,说一说对凤仙花生命周期的认识。

  (二)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的顺序排列。

  (三)根据观察记录,了解凤仙花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基本时间。完成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所需的时间,填写出每两个相邻的阶段间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基本时间。

  (四)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的规律。

  (五)研讨: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说出凤仙花的各部位的作用;总结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实验,但缺乏长期观察的耐心。在经历了种植凤仙花的整个过程后,学生通过亲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对于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植物根、茎、叶为其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其繁衍后代。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够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命需求等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

  能继续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理解种子是多种多样的。

  2.运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比较种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的共同特征,理解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照片、观察日记等。

  教师准备:各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在开始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用不同方式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时完成观察记录总表。

  现在,请同学们来展示各自的观察记录情况,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还有什么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有照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形式、绘画的形式、作文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等,汇报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二、探究凤仙花的一生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同学们可以将上面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顺序排列起来吗?

  学生排列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共同判断,最后排列出凤仙花正确的生长顺序。

  2.提出问题: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呢?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凤仙花大概要经历140天左右。

  3.我们从凤仙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大家看看,凤仙花每个阶段植株的高度有什么变化?

  上课前,教师请同学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完成活动手册凤仙花

  高度变化统计图。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当植株处于生长初期的时候,土壤里面会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供给植株生长,所以植株的生长高度就会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长后期,也就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土壤里面的养分会变少,而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长高度就会变得很慢。

  三、研究讨论

  1.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种植凤仙花的过程,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光照充足的树,会长得更大、树叶更多;森林里的树因为水分充足长得更快;南方的树比北方的树多,这些都证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阳光、空气、温度。

  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凤仙花的根茎部分是整个植株的主要部分,为其他部分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源和养分;花和叶具有观赏性;果实和种子主要起到再生繁殖的作用。

  四、课堂拓展

  1.在组织学生制作模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实物模型或模型照片,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凤仙花模型图。模型的制作的材料可以选择扭扭棒、彩纸、胶带、橡皮泥等,可以建议小组成员分别制作不同时期的凤仙花模型,然后按生长顺序摆放展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想一想,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相比,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解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生长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植物生长的不同点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经历和凤仙花一样的生长周期。

  五、课后延伸

  学生通过种植、观察、研究凤仙花的亲历活动,对种植观察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能自觉开展种植、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丰富对植物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

  凤仙花的一生

  播种→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

  凤仙花的一生:要经过140天左右

  凤仙花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统计图。制作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一起描出2~3个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是做凤仙花模型图。学生先在活动手册上写出制作模型准备使用的材料,再画出凤仙花模型设计图,最后用文字标出凤仙花植株的各个部分。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设计图亲自制作凤仙花模型,教师要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18、锣鼓声声

  教学目标

  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

  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人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三、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

  19、声音的旅行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教学建议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

  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2、学生讨论、实验。

  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四、总结。

  1、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

  1、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

  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有力得到培养。

  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制作过程要展开,不能以既定的方法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电话”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启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个“土电话”。尽管学生制作的“土电话”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个教育契机,正是使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培养创造思维的良好时机。

  三、玩“土电话”.

  1、 讲述:大家的“土电话”都做好了,你准备怎么来打电话呢?

  2、学生演示。

  3、提问:刚才大家的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4、学生讨论。

  4、带学生到操场做打电话的活动。

  玩“土电话”是一项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加强组织,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问题:如怎样玩“土电话“的效果好?什么样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等等。让学生总结玩法时,只要能够得到上些基本的认识就可以了,如玩有时候线要拉直,中间不能有障碍物等。对于学生所讲到的一些有创造的想法要适时加以肯定,使于他们对”土电话“保持一个长期的研究兴趣。

  20、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识:1、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补充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减弱噪音的方法。

  3、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

  情感: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与研究。

  教学准备:

  各种发声的物体、有关噪音危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呢?

  2、学生提出简单的假设。

  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想办法让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物体发出不同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2、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搜集现象。

  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记录实验的情况。

  4、分析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在实际教学中,要讲清楚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声音属于噪音,认识噪音的危害.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引导学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经历。

  2、介绍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进一步认识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上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通过了解别人做科学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结:噪音的危害。

  四、认识减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减少噪音的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2、调查活动:调配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弱这些噪音?

  21、舞台灯光

  教学目标: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1、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颜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体验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愉悦,并初步认识科学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图片)。

  小组准备:手电筒、蜡烛、带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种不同颜色的纸等。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光的传播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文艺汇演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是什么样的.吗?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说说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把课前已经认识到的各种事实都描绘出来,挖掘学生对光传播的已有感知,对这些感知进行简单的归纳事理。

  二、观察手电筒的光柱,搜集有关事实。

  1、我们来看看手电筒的光柱有什么特点。

  将教室里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学生将手电筒的光射向各个方向。

  2、汇报。学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来越大、光线越来越暗等等。正确的答案,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然后重点提出光的传播这个问题,让学生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画出手电筒的光的照射路线.

  1、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吗?

  2、学生讨论画手电筒光的照射路线的方法,并实际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实验,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可以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不一定非要用书上的方法和实验。

  四、实验验证.

  1、简单介绍实验方法,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经过多次调试,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5.总结:说说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6.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进步认识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说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灯光是什么颜色的?舞台上的光又是什么颜色的呢?舞台上的灯光是怎么变换出那么多颜色的?

  二、.学生实验.

  1、用彩色的纸和手电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仔细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记录现象。

  这部分教学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只提供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这里没有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知识,只是需要学生对对色光和它的混合进行初步的了解,而学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发现。

  三、活动:设计一美丽的舞台.

  1、请你做一名灯光设计师,将我们的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学生活动,展示、记录。

  四、实际运用.

  (放映图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警车上的警灯;楼房周围、街道树上缠绕的彩灯;灯火通明的商场、工厂。说说这些灯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彩色的光?

  五、学生讨论、汇报。

  22、反射光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23、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探究: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知识:1、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2、使学生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能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棱镜分解阳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喷雾器、CD碟片、水彩笔、三棱镜。

  2.挂图或电脑CAI:彩虹、七色光带的图和名称。

  教学过程:

  本课之前学生已认识了光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现象。本课通过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分析事实,提出假设,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推理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分析事实,提出假设.

  1、讲述:同学们,大家见过自然界里美丽的彩虹吗?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彩虹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学生形成对彩虹及其相类拟现象的总体表象,并放手让他们去分析这些现象,使他们作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可以是与太阳光有关的假设。但这个假设的产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学,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假设,比如:与油有关,与天气有关,与水有关等等,这正是我们所期待达到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积极想办法,动脑筋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时机。

  二、制造彩虹,实际观察.

  1、我们来制造一个“彩虹”。简单讲述制造的方法。

  2、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中,有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就是彩虹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和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但是不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提出假设之手,就要引导学生给予验证,而制造一个“彩虹”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将彩虹的形成与阳光和水联系起来。

  三、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1、介绍三棱镜。

  2、学生自己操作,分解阳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它是怎么形成的?

  4、记录。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那么,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作出猜测: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根据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实验。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证明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4、启发思考,课后用大碗、平面镜、纸屏、水等材料进行研究。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收获。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观察蚕卵和蚁蚕;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

  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看书上第15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用语言描述蚁蚕。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讨论:

  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机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们撬起地球》、《我的滑轮》

  教学要求:

  1、?认识身边的机械,了解机械的发展史。

  2、?平衡在机械中的作用,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4、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杠杆原理,感知杠杆的作用。

  5、?探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区别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6、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充分认识科学来自于艰苦的探索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机械给我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

  2、科学解释机械的工作原理。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机械是什么?

  教学目的:

  1、能认识身边的机械,亲历尝试身边的机械,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了解机械的发展史,机械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重点:应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机械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

  难点:人类与机械的相互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具: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小机械。

  课内作业:什么是机械。机械与我们的关系?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什么是机械。机械与人类相互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完成某些工作必须借助工具才能完成,如做手工,需要标尺、剪子等,它使我们省力和方便,这些装置统称机械。

  机械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人们在远古时期为了生活发明了简单的工具(石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具也从简到繁科学的发展着,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机械的发展,机械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说:机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这就产生了一个辩证的关系:人类——生活——智力——劳动——工具——智慧······。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工具,工具的'种类很多、五花八门:小的有剪刀、锤子等等。大的如:出门有自行车、汽车、飞机等,外出旅游有登山包、旅游鞋等。

  这些都是工具类,所以说:机械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了它们,就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第二课时???制造平衡

  教学目的:

  1、?利用木工标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重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

  教学方法:指导、参与

  教具:标杆尺、钩码

  教学过程:

  在制造平衡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平衡的条件,如何平衡,通过实验亲身体会,要认真观察、探究和记录。

  1、“你能坚持多久”,作一平衡游戏,意在了解自身的平衡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的条件。

  2、利用简单的尺子作一平衡试验。利用这一实验,体会平衡在条件转换下如何继续制造平衡,为下一步研究埋下伏笔。

  3、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变化下的实验,这一环节主要进行等臂和不等臂的实验。?实验进行中,让同学们加强小组合作,发挥自身能力,进行不同的平衡实验,作好记录。

  在以上三个简单实验中主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以便找出平衡的规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培养同学们观察世界能力的扩展。

  第三课时??我能撬起地球

  教学目的: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利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自己领会杠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

  重点:学习领会杠杆工作的三种规律。

  难点: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费力的三种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

  教具:杠杆尺、钩码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了什么是机械,杠杆则是最原始的机械之一,也是我们运用最广的机械,现代的很多工具都是依据杠杆的工作原理发展而来的。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这虽然是句大话,但也不无道理,杠杆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中一直是我们最常用,最理想、最方便的工具之一。下面我们几个实验,从中找出杠杆的工作原理。

  1、准备一杠杆尺、支点、重物

  在这一活动中,当你根据你想把重物撬起来这一动作体会将有那几个环节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杠杆这个简单的机械及三点的知识。在此活动中让同学们大胆猜想、放手试验、充分思考,联系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杠杆。

  2、?体验杠杆与支点之间的关系。

  杠杆如撬起重物,必须有支点,支点的移动会带来它们三点的哪些变化。

  3、阅读“阿基米德大话”。?

  第四、五课时??我的滑轮

  教学目的: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分析实验记录。

  2、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通过实验找出证据、得出结论。

  重点: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难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工作原理的区别

  教学方法:指导

  教具:简单机械实验盒

  板书设计:滑轮的基本概念:

  1、定滑轮: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变形转轴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工作方便。

  2、动滑轮:转轴的位置随起吊重物一起移动的叫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得力,但不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3、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一起可组成各种形状的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又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课内作业:滑轮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滑轮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发展而来的,它用途广泛,其形式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它们可组成滑轮组,它们有各自的工作特点,使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为人类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说:“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一、?滑轮是简单的机械,它给我们工作中带来了什么。是省力、是方便,我们下面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

  1、定滑轮?

  2、动滑轮??

  3、滑轮组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的团体的协作精神,大胆想象做各种实验,边做实验边做记录,培养同学们科学的定论来自实验的理念。

  二、 整理数据,各小组交流。

  三、老师总结。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2、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的一生的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揭示本课内容:养蚕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养蚕的经验交流会。

  [评析]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学生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直接的揭示内容,与学生的内心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养蚕经验交流会

  1、由学生小主持人宣布交流会的开始。

  2、主持人讲解交流会的活动方法。

  3、主持人宣布:参观各展室的资料。

  4、学生们开始有次序的参观大家的资料和作品。

  [评析]30多天的观察研究,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图片、照片、视频等。通过参观交流,他们会发现,谁的记录最好、谁的观察最细致、谁的蚕养的最大、以后再观察我都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资源共享的过程。

  5、主持人宣布进行信息发布。

  6、学生们开始由各组依次进行养蚕信息发布。

  [评析]在信息发布中,学生们不但能够提炼出蚕的一生变化,还可以弥补在参观中漏掉的信息。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述机会、交流机会。

  7、主持人宣布本单元的养蚕小能手及蚕学小博士的评选条件。

  ·养蚕的成功率高、蚕宝宝大。

  ·资料、观察日记,图文并茂、新颖、丰富。

  8、学生互相评价

  9、主持人提出问题:·还要那些未解决的问题?·蚕与蝴蝶的区别在哪里?

  [评析]学生们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还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等。通过对未知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不但是解决学生的困惑,更是科学学习的继续和延伸。

  10、教师小结并宣布评选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三、教学过程:

  (一)、汇报蚕已经经历的生长情况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你们在饲养蚕宝宝的时候为它们记录了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叫“给蚕宝宝记日记”(板书课题)讨论:你是怎样给蚕宝宝记的?你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感受蚕生长中的变化。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对它的影响提问:你的蚕宝宝吃什么?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

  2、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提问:蚕为什么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3、了解吐丝结茧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它会形成什么?布置: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4、观察蚕蛾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强调为保证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四、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三、教学难点:

  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①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②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③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概念发展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 → 移动 →纸风车 → 转动钢尺、橡皮筋 → 振动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科学电教案12-05

[经典]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5-15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1-23

中班下册科学教案:种子娃娃有办法03-06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10

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5-21

下册科学教学总结06-29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1-30

六年级科学下册《摆的秘密》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