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空空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5 15:19: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 抚摸 永远 报答 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 深夜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 忙 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 送 望 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 小草 太阳 情 自己 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母亲 铭记 孟郊

  (的) (50岁写成)

  夜深: 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想 游子身上衣。

  清早: 送 临行密密缝,

  望 意恐迟迟归。

  说 谁言寸草心,

  恩情 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情————自己 母亲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2/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

  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

  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初步感知

  ⒈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会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就是在母亲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⒉老师很羡慕你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更为你们的妈妈感到欣慰,因为你们从小就铭记母亲对你的恩情!而孟郊同样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他50岁时写了著名的诗篇《游子吟》。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吟诵这首诗时心灵震颤,热泪滚滚,他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哪位同学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蕴涵着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位,去感悟。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T1: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T2:(出示“忙着”)“忙着”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忙着来说句话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正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板书(夜深缝补衣裳)

  结合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忙着。从这句中同学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母亲做了很长的时间了)(母亲做的相当认真和仔细)

  T3:出示图片瞧,她就在这盏油灯下为儿子缝制衣服,请同学们看,她缝得怎么样?(母亲缝制非常仔细,针脚细密)

  T4:民间有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针脚。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谁愿意把母亲此刻的动作表演出来呢?(动作展示

  T4:看到这位母亲细密的针脚和她劳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1:夜很深了,母亲还在缝衣,我觉得母亲很辛苦,疲劳!;我觉得母亲为了孩儿出门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夜,她太疼爱自己的孩子;一针针一线线都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T5这细密的针脚透着母亲深深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T6此刻妈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不知孩子出门是否顺利;我把针脚缝的密密的,你一定按时回来的;儿子啊,你能不能早点回来。……)

  T7是呀!此刻妈妈的心里是多么盼望儿子能早点回来呀!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T8:谁能体会此刻孟郊妈妈的心,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试读、指名读,齐读)

  师引: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没有说什么感人的话,却用针线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缝进了衣服。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浓浓的感情就融会在诗句中,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体会。齐读古诗

  学习第二自然段

  T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一晃眼就是第二天清早了,妈妈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

  ,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相机板书:清早

  临行送别)

  出示图片(村口送别),交流:(生1:郊儿,出门在外当心着凉;儿呀,在外面要吃好住好,不要舍不得花钱;郊儿,钱要放好,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郊儿,在外要刻苦读书,争取考个功名回来;孩子,在外不要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写信回家;孩子,考不上功名也不要紧,记得回家再努力哦;

  T4:儿子转身就要离开了,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T5: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不舍和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T6:听了母亲的话,诗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点头)。

  T7: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为什么诗人的眼睛会湿润了呢?(母亲这么大年纪还在为自己操劳,把头发都染白了,作为儿子心里很感动)。

  T8:此时此刻,诗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

  (母亲,你放心,儿子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我一定争取金榜题名,让你过个幸福的晚年;母亲,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体……。)

  T9:母子俩彼此挂念,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呀!这里,哪句话也特别能体现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过渡:虽然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也带着母亲殷殷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自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

  T1: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相机板书:日出

  景小草太阳)

  T2:

  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相机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强调词语“生机勃勃”

  小草生机盎然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屏显句子指名读

  T3: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

  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T4: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表达它的意思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T5:很好!我们来比较一下,两句话,哪句好?说说为什么?

  出示句子

  ⒈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⒉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生: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反问句,比第一句感情强烈。

  T6:诗人为什么说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让人感到温暖)

  T7:诗人从什么地方也感受到了母亲给予的温暖?

  相机出示句子“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T8: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动作展示出来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同学们真聪明,理解真深刻,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齐读体会

  T9: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不能)

  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T10:这句话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怎样报答都报答不完太阳的恩情呀!)

  T11:是的,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法报答太阳的恩情,小草唯一能做的就是展露勃勃的生机,让太阳感到欣慰。诗人由小草无法报答太阳的恩情,也想到了自己。此时,孟郊觉得什么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谁是小草呢?(相机板书:情

  自己母亲)

  T12你觉得哪句话可以用来解释诗句(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的意思呢?请你把它划出来。

  T13:孟郊铭记着妈妈的养育之恩,假如他现在就站在我们面前,他会怎样读这首诗?谁愿意当一回诗人。(指名诵读古诗、.

  齐读古诗)

  学习第五自然段

  T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这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觉得孟郊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永远”“铭记”“50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相机板书

  孟郊铭记)

  T2:相信此刻,孟郊母子情深的画面深深地留在我们心理。现在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呢?(出示诗句)

  T3:这首浸透着浓浓感情的诗,你们愿意把他记在心里吗?(指导背诵)

  T4在座的每个小朋友,都沐浴在深深的母爱中,你想怎样报答母亲的的恩情呢?现在我作为记者来采访各位?拿话筒:你会怎样报答母亲恩情?(我们要好好学习;我要帮妈妈做家务;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再给父母添麻烦)

  小朋友说的真好,你们都是有孝心的同学,老师希望同学们和孟郊一样,能铭记母亲的恩情。

  二:作业:

  1:背诵《游子吟》

  2:学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板书:

  母亲的恩情-----铭记--------孟郊

  夜深缝补衣裳

  清早临行送别

  日出景---小草----太阳

  情---自己----母亲

  雪萍发表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湿润抚摸注视慈爱

  光辉沐浴报答恩情铭记

  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

  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

  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

  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

  ⑷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

  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

  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

  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多次地朗读,更能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心之情。)

  (二)清晨送别图

  1、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插图二:

  ⑴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看,母亲紧紧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不舍与担忧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想想,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母亲望着儿子说,——

  母亲眼含泪水说,——

  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5、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句进行教学,可以让语文学习由繁至简。简单的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把母亲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导学生读好了这句话,母子分别的感人场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了。)

  (三)路上感恩图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谈话激情

  1、我们每个人都有亲爱的妈妈,妈妈每天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我们在妈妈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你能用一件小事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2、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她无处不在。

  自古母爱多恩重,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在50时回想起妈妈关爱他的这一幕幕,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3、[出示古诗],谁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还有谁愿意读,齐读。

  4、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母亲

  (对,这就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5、[出示成语],“骨肉之情 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 恩重如山”

  母亲的爱“情深似海” 板书 情深似海

  母亲的爱“恩重如山” 板书 恩重如山

  这比山还重,比海还深的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恩情呀。齐读课题

  过渡: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这是古时候的听字。你们看,这个听字里包含有哪两个字呀?

  这是告诉我们,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要用心去感受。

  请大家轻轻地地打开书p52,拿好书,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我看出来了,大家也很想读是吗,那请你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刚才大家读得多认真呀,我想请你们读读这课的生字——(开火车)读准前后鼻音

  生字读得非常准,词语也能读好吗?自己试试看。生词——(一人读一排)

  有这么一个词的意思是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工作、学习,这个词叫——

  古时候的“出远门”和我们现在可不一样,那时的.交通不发达,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基本靠步行,出趟远门,没个半年一年的根本回不来呀!——谁来读好这个词

  3、我还想请读书最认真的小朋友参加读书比赛呢,愿意吗?

  这么多人想读呀,那这样吧,请你捧起书再读一遍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我选读得最认真的小朋友参加比赛。

  4、检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

  师: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在操劳了一天后,捏着一根细细的缝衣针为儿子缝补衣裳,这一缝就缝到了——

  [出示]:“夜深了”读 —— “夜深了”大概是晚上几点呢——还不够深——对了1、2点—— 还可能是—— 请你来读——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你来读

  [出示]:“一针针一线线”读——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你来读——再说、再读

  母亲缝进衣服里的仅仅是针、是线吗?(评点:多仔细呀 多认真呀)

  2、已经辛劳了一天的母亲就这样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呀、缝呀,她累吗?哪里会很累?

  [音乐响起]

  师:夜深了,母亲已经很累了,可是她揉了揉疲倦的双眼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直起身子捶了捶又酸又疼的腰背继续在油灯下——(孩子啊,看到这一幕,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师:夜更深了,周围一片寂静,母亲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她捋起衣袖轻轻地擦了擦,依然在油灯下——

  师:这一夜母亲几乎没有休息,就一直在油灯下——

  3、她一边缝着还一边想着—— 指名说——母亲担心着,你来读——母亲忧虑着,你来读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郊儿母亲担心你呀,可又不能跟你说,男儿志在四方,母亲生怕你在外不安心呀!母亲只有把这份挂念一针针一线线缝里衣服里,希望你能体谅到母亲的一份真情呀!

  这真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齐读古诗

  ▲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

  [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2、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想说什么呢?

  [出示]: 郊儿,你可要 !

  儿子就要离家远行了,此时此刻母亲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儿子说,可是,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师:母亲拉着孟郊的手不舍地说——

  师:母亲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期盼地说——

  师:母亲紧紧地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说——

  就这一句话,饱含着母亲多少的关爱呀!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2、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会写2个生字。

  3、了解孟郊、诵读《游子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难点:

  能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

  教学用具:

  生字卡和生词卡

  一、谈话导入

  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早已没有呼吸的女人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睡得很香很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这个女人就是孩子的妈妈啊,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孩子。这就是妈妈,她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称呼——母亲。板书:母亲

  小朋友们,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母亲;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这份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情汇成了一个词语——恩情。谁来读读课题?(你读准了恩字的前鼻音)“恩”还能组成哪些词?(恩重如山、恩爱、感恩、恩师)这些词语都充满深厚的情意,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篇关于“母亲”的课文,现在请听老师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2、课文中写的是谁的母亲?

  3、从小朋友们那专注的表情中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赶快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指读第一组,读着这组词语中你觉得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小老师领读。

  针脚: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看实物

  ②指读第二组,齐读。

  仔细看看字形,谁能发现这排词语的小秘密?(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词或两个字的意思相近)

  老师来做个动作大家猜猜是哪个词语?你被谁抚摸过?老师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妈妈亲切抚摸着你的背,是不是特别幸福和温暖?妈妈的爱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小朋友们就像那娇嫩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倍感幸福,这种美好的感觉,咱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让我们用柔柔的声音一起读一读。

  ③指读第三组,齐读

  一根:书上说一根白发,还有一根什么?(针、面条、线、粉丝、火腿肠)你们发现没有,后面的物品都是长长的。

  一根表示只有一个,那么“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也表示一个呢?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很多很多。

  ④你们真棒!注意了字的音、形,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么多的生字词能很快读吗?

  4、去拼音读词。

  三、朗读课文

  1、课文词语读正确了,你们发现了没有,课文中还有三幅插图?

  请你默读课文,找到与三幅插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好吗?

  (第一幅插图对照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对照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插图对照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3、刚才说的`是从图上感受到的,课文中怎么说的?请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图上的句子。

  把你划出来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生自由读。)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是多么认真和用心,谁能用朗读读出来?(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她一边缝一边想,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出示第二幅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看看第53页的图,谁谁读一读这分别的时刻?你从哪里感受出母亲的牵挂和不舍?(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5、你能学着图中母亲的动作来读读这句话吗?

  6、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眼睛湿润了。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看看第54页的图,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三、诵读古诗

  1、刚才我们读的这三个自然段不仅与课文的插图相对应,还和一首千古名诗相对应。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和母亲相依为命,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到江苏的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新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吟诵,想看看这首诗吗?

  2、出示诗歌:“游子”可不是游玩的人,而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这里指的就是孟郊;“吟”:吟诵

  3、谁愿意吟诵这首著名的小诗呢?注意读准字音。

  4、古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老师范读,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

  5、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在朴实而又简短的诗句中展露无遗,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也成了千古传唱的佳句,让我们记住它。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读读,找找字形的特点

  2、书写

  报:左窄右宽,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恩:上下结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五、作业

  回家把《游子吟》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学会本课10个绳子,两条绿线内所谓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 ,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若干。

  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古诗《游子吟》)教师适当设疑: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那好!开始自由朗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你们读书可认真了,相信会有很多收获。谁能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谁读的最棒。(师生评价)

  3、(课件出示生字词)你们看,这些淘气的生字朋友跑到这里来了,你们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采取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4、生字词读的很准确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三、深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2、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回答)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课件: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从昏暗的油灯以及衣服上细密的针脚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b、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第二幅图片,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a、同学们请看图,从母亲的表情

  (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姣)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

  b、从母亲说的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如果你是孟郊的母亲,此时你想对孟郊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果你是孟郊,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

  c、那母亲的这句话该怎样来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图片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a、他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b、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c、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孟郊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出示《游子吟》)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a、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b、谁想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c、课文学完了,这首诗的意思就基本上弄懂了。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d、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

  五、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三副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相关所谓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反思: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母亲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亲又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母亲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母亲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母亲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感恩母爱: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例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母亲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议母子行为 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说实际生活 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教学难点: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一:

  师述: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浑然天成的母爱剪影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手指课题:母亲的恩情。

  二、细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示图二,图上画了什么?(母亲在送孟郊)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出示第一句。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

  1、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母亲多担忧啊!多么依依不舍啊!一起读

  3听着母亲的声声叮咛,作为儿子的孟郊又是怎样呢?

  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点头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不住地点头?

  他看到了什么?(母亲的白发)他会想到什么?(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是呀,想说的很多,但孟郊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只是————,眼睛————。

  4、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第二段。

  第三自然段

  1、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孟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请小朋友读读第3小节,把看到的用“——”划出来,想到的用“~~~~~~”划出来。

  2、指名生说,出示:“太阳出来了……生机勃勃。”

  3、

  瞧!这些小草长的怎样?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吗?多么有生命力呀!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生机勃勃”,读好这个词,连起来读好这个句子。路边的小草怎么会这样生机勃勃的?

  4、

  看到太阳和小草,孟郊不禁想起了穿在身上的衣服,想起了他的母亲,他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有两个动词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是哪两个动词?(抚摸、注视)

  师:谁会抚摸?

  指名一生表演。

  师:看了他的表演,你说说抚摸就是怎样摸?

  生:轻轻地摸。

  学生同座之间互相抚摸。

  师:平常有谁喜欢抚摸你呢?

  生: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在他们抚摸你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很爱我。

  生: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着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你觉得孟郊会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师:谁来读一读?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他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心里想:……

  指名说,出示“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包含深情地读读孟郊想的话吧!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母亲的恩情,令孟郊难以忘怀,他永远铭记在心,(板书:永远铭记)在他50岁时,特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

  2、出示:全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谁来吟诵这首古诗?

  3、这首诗很好懂,前边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诗句,可以再读读前面的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可以帮你理解。(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诗意)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能给大家讲讲吗?

  a:老师,我读懂了“慈母手中线”。“慈”就是慈爱,“母”就是母亲,“手中线”就是说手里拿着线在缝补衣服。

  b:我读懂了“游子身上衣”。“游子”就是指出门远游的人吧,“身上衣”是指他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

  c:我读懂了“临行密密缝”。是说妈妈在儿子快要远行的时候连夜缝补衣服,一针针一线线,小心翼翼地。(边说边做缝补衣服的动作,有点激动)

  d:我想“临”就是靠近、将要的意思,“密密”看得出妈妈缝得很用心,妈妈对儿子的.爱真令我感动。我还读懂了“意恐迟迟归”,就是说妈妈很担心儿子,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e:我觉得妈妈生怕儿子回来晚了。因为“迟”就是晚的意思,“迟迟归”就是晚回来。

  f:老师,我读懂了“报得三春晖”。“报”是指报答,“三春”就是三月的春天,“晖”是指太阳的光辉,连起来就是说要报答太阳的光辉。

  e:“谁言寸草心”我想这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谁能够理解小草的心思呢?

  师:是啊,谁知道小草的心思呢?

  生:小草想要报答太阳的恩情。

  师:那小草报答得了太阳的恩情吗?

  生:不

  师:是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书上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有道理,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指名读,齐读)

  5、多么感人的一首诗啊!你想把它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背!

  谁来背诵一下

  三、小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我们每个在坐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母亲为我们做了什么?指名说。

  可见母亲的恩情多么伟大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份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把这首诗送给所有做了妈妈的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抚、摸、报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怎么写好这些字呢?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课前背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一个“小小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赛一赛

  2、镜头:老师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古诗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读一读,读准字音。

  3、镜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怎么会想到写这首诗的呢?原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题目就叫——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课题(“恩”注音):9.母亲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生字读音,认读课后词语。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缝 沐 浴 铭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孟 缝 “孟”“缝”都是后鼻音。

  课件字体变色:恩 针 根 “恩”“针”“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读时要注意区别。

  3、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先练读两边,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4、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5、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6、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恩”,指读带着学生书空生字,教认。

  3、解题:恩情:深厚的情意。“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2、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读读认认。

  4、出示以下带有生字的词语,认读识字。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6、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笔都向外伸展。

  恩:上下结构,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写时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服。注意:横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永::“点”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有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母亲的爱是柔柔的春风,是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她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健康地成长,无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远,她总将我们牵挂,总将我们深深地思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六、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

  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我想读书

  我想说话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游子吟》

  (1)自由读,指名读。

  (2)请学生大致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重点、难点:理解《游子吟》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过程:

  谈话,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今天,我们谈话的题目是母亲(板书母亲),母亲也就是我们亲爱的妈妈。妈妈爱你吗?能举个例子说说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吗?

  2、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母亲(齐读两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唐带诗人孟郊就是一个把母亲恩情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在他50岁时,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CAI出示诗句,谁能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感悟真情

  1、师:短短的一首小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CAI图片,问: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她缝得怎么样?

  师:课文第一段就描写了图上的内容,(CAI出示第一段)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1)根据交流引导:“一针针一线线”,从这个词语中感悟到了什么?适时讲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归期就会延迟,母亲把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归来)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指名练习朗读,师评价。

  (2)“夜深了”从这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夜深人静,怎么读好这个词语?

  (3)你们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母亲把她的爱都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到了衣服上。她一边缝一边会想什么呢?CAI出示“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①哪位女同学做做孟郊的妈妈,读好这句话。评价(要读出担忧,牵挂之情)②后面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让我们用担心的'语气读好这一段。(齐读)

  2、过渡:衣服缝好了,这时,天已经亮了。母亲把衣服放进孟郊的包袱里,把他送到郊外,母子两人,依依惜别。

  CAI出示图片,交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叮嘱的话语有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CAI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读读这句话,交流,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后师总结:是啊,爱子之深,思子之切,你能通过朗读体会出来吗?

  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什么叫“湿润”?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

  师总结:是啊,这是不舍的泪,担心的泪,愧疚的泪!母亲年纪大了,多么需要儿子陪伴在她身边啊,孟郊却不得不远行,谁来读好这句话,练习朗读。

  师:这真是——CAI出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了文章,再读这两行诗,你懂它的意思了吗?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是写这两句诗的呢?

  师总结: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迟了。一边想象一边用你的真情去读好这两句诗,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过渡: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独自上路了。你们知道他干什么去吗

  CAI出示图,他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小草时,出示词语“生机勃勃”,什么叫生机勃勃?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样生机勃勃?)

  引导学生说因为有了阳光雨露的沐浴才会长得如此有生机。

  看到此情此景,孟郊不禁写下了CAI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在课文的第三段,自己读读,说说哪几句话就是写这两句诗的?同捉可以讨论讨论。

  根据交流出示第三段内容,练习朗读。解释:“寸草”就是“小草”,“春晖”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师小结: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而孟郊,就把自己想象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母亲的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孟郊上京赶考,做了一名县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进城。在他50岁时写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师配乐朗诵。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好它吗?练读,指名读,师作恰当评价。

  师: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游子之心,成了千古传唱的佳诗。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集体配乐吟诵)

  你们能美美地把它背诵下来吗?练背。

  三、总结,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我们都有深爱自己的母亲,小草尚且知道用生机勃勃报答太阳的恩情,孟郊把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化作了一首著名的小诗。小朋友,你们作为儿女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配乐交流,可以联系母亲节,3.8妇女节,平时等)

  是啊,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和安慰。(音乐响起)让我们随着音乐,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永远铭记----(齐读课题:母亲的恩情)全体起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CAI音乐,母子图片。)

  四、作业

  练一练

  (1)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选择意思)

  忙:①事情多,没空闲。②急速地做。

  (2)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谁忙着干什么?

  做一做: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诵给妈妈听。

  (2)搜集有关母爱的古诗、歌曲、文章,准备下节课交流。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2.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板书:母亲

  2.师:是呀,母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妈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 (善良 、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师板书,“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

  师: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我们的好朋友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词和段落号。

  4.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标为红色)

  出示:恩情、孟郊、缝补、抚摸、沐浴、永远、报答、铭记、注视、

  慈爱、著名、光辉、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1)指名试读

  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如“永”的读音,“抚摸”“沐浴”的字形记忆。

  (2)带读,开火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再练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2.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3.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4.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5.齐读《游子吟》

  6.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这10个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其中3个还都是“扌”,现在请小朋友们想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动画显示“恩 迟”书写要领

  恩,因字在心上,模样有点方。心中有三点,方向各不同,间距挺匀称。

  迟,走之左边短,折处对准上面点。平折伸长包起尺,尺字横斜才好看。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读通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课件出示:自读思考: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2.交流感受。

  ⑴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行动中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老母亲缝衣图: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课件字体变红:深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们查一查字典。课件出示:查字典 在这个句子中,“深”应该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补充资料:在吴越乡间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课件字体变红:一针针一线线 “一针针一线线”,是什么意思?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件 师动情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动了吗?你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1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课件 出示:读一读

  ⑵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语言上,

  课件出示送别图: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①小朋友们能看图说说这送别的场面吗?课件出示:说一说

  ②小朋友,想象一下,如果此时此刻你的妈妈要出差离开你,你的心情怎样?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读一读

  ③课件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小朋友们请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④课件出示: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谁能说说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那么刻骨铭心。请小朋友们再读读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亲浓浓的情。

  课件出示:读一读

  3.课件出示阳光小草图。

  ⑴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课件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①课件字体变红:抚摸 注视 从孟郊“抚摸”的动作和“注视”的眼神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②“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③课件字体变色:“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课件字体变色:“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④课件字体变色:孟郊把“太阳的光辉”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⑶小结:课文第三自然段,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表达了孟郊不忘母亲恩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请小朋友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感激之情。

  二、诗文联系,借文悟诗

  过渡: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自读第4、5自然段。

  2.出示古诗:这首诗是孟郊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法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这首诗很好懂,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就是写这首诗意思的。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与前面三个自然段对照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明白?

  课件出示:诗文对照,读懂诗意。

  重点指导:意恐迟迟归 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课件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课件圈点:意恐 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谁言”,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寸草心”,就是儿子的心。“三春”,指春天,春季有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即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古诗 请小朋友们把这两句诗和诗意对照着读一读。

  6.课件出示三幅图 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这首诗中的母亲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这首诗也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课件出示:背一背

  三、指导书写,完成练习

  1.指导书写。

  2.指导造句。出示课后练习第四题: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 选做题: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资料链接:

  纸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3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出示《游子吟》指名读,齐读

  二、细读课文。(由诗入手,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5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孟郊)

  ○2默读课文,思考: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教学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是本学期的新要求,因此,课堂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讨论回答以上词语,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4齐读第5自然段。师板书:永远不能忘怀

  2.学习第1—3自然段。

  (1)揭示学习方法:用边读边想,再讨论的方法学习这三小节,读一读古诗,小组内学习,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讨论;你能读懂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已读懂这句话了?在课文哪儿找到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谁?

  ○2看第二句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自己读,你读懂了吗?在课文中哪儿读懂的?

  母亲一边缝,一边想了什么?引读:意恐迟迟归。

  ○3看图:你觉得母亲怎么样?(板书;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孟郊外出了,母亲生怕儿子迟迟归。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来?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

  A想一想,母亲会挂念儿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亲天天不仅仅挂念而且怎么样?

  C母亲在家天天挂念儿子,天天盼望儿子,说明了母亲对儿子什么样的情意?用题目上的词语来说。

  D孟郊听了母亲的话有什么表现?什么叫眼睛湿润?他为什么会眼睛湿润?想象一下,他为什么会心里想象?

  ○3出示图(二)请大家看这幅图,充分发挥联想,感受一下母子离别的情景。

  [教学设计说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通过挖掘课文语句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母子离别的场景,扩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良知。]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挂念。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再次齐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教学设计说明:这时安排齐读,学生较好地理解感悟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深情。]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含泪告别了母亲,继续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书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小草长得好?指名读第一句。要让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长得好。

  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太阳妈妈,小草就会怎样?

  4.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读了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再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好?

  (生读第三句)

  5.看见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爱?请读第二句后回答。

  师:是啊!“身上的衣服”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代表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好“抚摸”、“注视”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句

  6.看到充满生机的小草,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想到的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二、三两句

  7.出示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指名读好这句诗。

  [教学设计说明:这里的学习紧紧抓住“所见”和“所想”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后,再来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恩情,有利于增强孩子对母爱的感性认识。通过挖掘词句的内涵和指导感情朗读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解文、悟道、怡情。]

  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背诵这首诗。

  指名背,齐背

  三、配乐朗读全文。

  四、作业:

  读一读,再抄写。(书后的词语)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07-22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5篇10-13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6篇08-02

《母亲的恩情》语文教学反思07-24

《母亲的恩情》教案03-10

母亲的恩情教案03-03

《母亲的恩情》语文教学反思9篇07-24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02-2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2-06